【1】馬可‧波羅時代之前,西方就有關於中國的傳說,我們從戈岱司編的《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中知道古希臘一直到中世紀西方關於中國的種種“說法”,筆者在《永遠的烏托邦》一書裡,也從古希臘開始討論西方的中國形象。但這些傳說畢竟虛無縹緲、難以稽考,甚至經常難以確定地理與國家所指是否中國。從馬可‧波羅時代開始討論西方的中國形象,將此前西方關於中國的的傳說,當作西方的中國形象的史前史,一則是因爲蒙古帝國打通了歐亞大陸的交通,西方第一次有可能“發現”與“發明”中國,一時間出現許多表述中國的文本,而且這些文本中的中國形象,已經表現出某種套話性或話語性,不外是重複強調大汗的帝國疆土遼闊、物産豐富、君權强大,二則,此時出現的中國形象,不僅指涉明確、特徵鮮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歷史連續性,大中華帝國的神話,從馬可波羅時代一直延續到啓蒙運動早期,雖然強調點有所變化。三則,也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西方文化開始將中國作爲文化他者,想像構築一個具有確定烏托邦或意識形態意義的中國形象。比如說,馬可‧波羅時代西方的中國形象成爲西方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早期的世俗精神、絕對主義君權、海外擴張欲望的隱喻。
【2】參見《柏朗嘉賓蒙古行記•魯布魯克東行記》,耿升、何高濟譯,中華書局,1985年版。
【3】這些文本現存的主要有:《柏朗嘉賓蒙古行記》(1247年)、《魯布魯克東行記》(1255年)、《馬可•波羅游記》(約1299年)、孟德•高維奴等教士書簡(1305-1326年)、《鄂多立克東游錄》(1330年)、《大可汗國記》(約1330年)、《通商指南》(約1340年)、《馬黎諾里游記》(1354年)、《曼德維爾游記》(約1350年)、《十日談》(1348─1353年)、《坎特伯雷故事集》(1375-1400年)、《克拉維約東使記》(1405年)、《萬國通覽》(1431-1447年)、《奉使波斯記》(1436-1480年)。這些文本的作者有教士、商人、文學家;文體有歷史、游記、書信、語錄體的記述(後者如《萬國通覽》),還有純文學作品。文本的語言既有高雅的拉丁語,也有通俗的羅曼語或法-意混合語。至於文本的內容,既有記實、也有虛構,而且經常是記實與虛構混爲一體。
【4】《歐洲與中國》(英)赫德遜著, 王遵仲等譯,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35、137頁。
【5】詳見《契丹傳奇》,周寧著/編注,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6】霍爾研究文化的意義時使用“表述”(representation),他認爲“表述”是同一文化內部成員生産與交換意義的基本方式,它將觀念與語言聯繫起來,既可以指向現實世界,也可以指向想像世界。參見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edited by Stuart Hall,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1997, Chapter Ⅰ, “The Works of Representation”。
【7】詳見《大中華帝國》,周寧著/編注,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8】詳見《孔教烏托邦》,周寧著/編注,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9】17-18世紀間,西方社會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現一種泛中國崇拜的思潮,人稱“中國潮”(Chinoiserie)。它既指一般意義上西方人對中國事物的熱情,又特指藝術生活中對所謂的“中國風格”的追慕與模仿。
【10】China and Europe: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Contact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by Adolf Reichwein, Kegan Paul,Trench,Trubner & Co.,Ltd. 1925,P25-26.
【11】《萊布尼茨和中國》,安文鑄等編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頁。
【12】詳見《世紀中國潮》,周寧著/編注,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13】《東方學》,(美)愛德華• W• 薩義德著.,王宇根 譯,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8頁。
【14】參見Paradise on Earth: Some Thoughts on European lmages of Non-European Man, by Henri Baudet, Trans, by Elizabeth Wentholt,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
【15】筆者認爲,西方現代的起點在1250年,而不是1500年。參見拙文《中國形象:西方現代性的文化他者》,《粵海風》2003.3。
【16】大敘事(Grand narrative)又稱元敘事(Meta-narrative),指統攝具體敘事並賦予知識合法性的某種超級敘事,如啓蒙運動構築的有關現代性的一整套關於理性、自由、進步、人民等主題的宏大敘事,不僅確立了知識的規範,也確立了權力的體制。因此,大敘事在一定意義上又是“主宰敘事”(Master narrative)。參見《後現代狀况》,(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 著,島子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17】參見拙文《停滯/進步:西方的形象與中國的現實》,《書屋》,2001.10。
【18】參見《鴉片帝國》、《第二人類》,周寧著/編注,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19】參見《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德)卡爾•曼海姆 著,黎鳴、李書崇著,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四章。
【20】阿爾都塞認爲意識形態是“表現系統包括概念、思想、神話或形象,人們在其中感受他們與現實存在的想像關係”,參見“Reading‘capital’” by Louis Althusser and Etienne Balibar, Trans Ben Brewster, London: Verso, 1979,“Introduction”。
【21】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 by Paul Ricoeur, edited by George H. Tayl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p194-7.
【22】參見拙文《東風西漸:從孔教烏托邦到紅色聖地》,《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1。
【23】參見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Knowledge, Power and the Self, by Gerard Delanty, SAGE Publications, 2000, Chapter 1: The Discourses of Modernity: Enlightenment, Modernism and Fin-de-Siecle Socialogy.
【24】《形象學理論研究:從文學史到詩學》(法)達尼埃爾-亨利•巴柔著,蒯軼萍譯,《比較文學形象學》,孟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頁。
【25】參見《龍的幻象》,周寧著/編注,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
【26】《美國的中國形象》(美)哈羅德•伊薩克斯著,于殿利、陸日宇譯,時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8頁。
【27】China Misperceived: American Illusions and Chinese Reality, By Steven W. Mosher, A New Republic Book, 1990, 上述觀點參見該書第1-34頁:“Prologue”與“Introduction”。
【28】參見Western Images of China, Revised Edition, By Colin Mackerra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art II: Western Imag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9】《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著,季廣茂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
- Nov 11 Fri 2005 14:57
西方的中國形象史研究:問題與領域 周寧 世紀中國轉載--注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