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時代,可以不需要點火的人?」《野火集》20年,龍應台曾如是說;這回,輪到清大、交大學生聯合嗆聲:「你敢思考嗎?」──一句「Do you dare to think?」在BBS網站上,召喚了素不相識的眾人,在四個星期之內搞起了「清華思想沙龍」,證實年輕人不可小覷的無限潛能。
「大學,如果沒有人文,只是技術補習班而已!」龍應台今年六月在香港大學演講的呼籲,在台灣清大以「清華思想沙龍」再寫續篇。
大學肩挑人文責無旁貸
她新近發表的文章<文化是什麼>不但被《亞洲週刊》轉載,也在網路間流傳引起許多迴響。龍應台在文中多次強調,文化決定社會發展,人的自覺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對於文化的發展確會造成不同。顯然,大學,培育知識分子的高等學府,肩挑人文更是責無旁貸。
從香港到台灣,港大演講、發起龍應台基金會、《野火集》20年、清華思想沙龍,龍應台近數月來的動作,一以貫之鋪陳出清楚的訴求:21世紀的大學生,年輕人,學會思想吧!
她不相信「草莓族」以偏概全的說法,認為輕蔑鄙視了年輕人,她相信:「每個時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這樣的信念,獲得一再的印證。今年六月港大演講,她列舉張愛玲、朱光潛、陳寅恪、許地山等人文大家與港大的淵源,並提出「兩個建議」: 徹底研究調查港大歷史以浮現人文遺痕、期許港大接續一脈相傳的人文傳統。
學會思想不要急著批判
沒想到,不過幾個月就有令人欣慰的回應。本周六港大就將舉辦募款餐會,籌募「港大人文基金」,預計將設置人文大師名家講座、獎學金等;至於校史的研究調查,則已有校友樂捐展開。
演講文章當時發表在《明報》,隨即迴響熱烈,張愛玲曾住過的宿舍遺址、昔日陳寅恪的研究室,竟一一成為探訪景點,也有許多人寫信來:很慚愧我竟然不知道港大的人文與曾經。
而後龍應台基金成立,召喚「文化蒲公英」,龍應台最樂見到許多來自小市民的捐款,甚至有工廠女工集資一起捐贈國際講座,那樣的心意極其動人,也讓人倍感希望。
尤其近來從「楊儒門」到「杜十三」事件,浮顯社會歪邪權力結構引致的不公不義,產生以暴制暴的怪象,政治惡性循環的社會令人失望,但我們不能教年輕人絕望、放棄,只能要求他們學會思想,「不急著批判,而是從全球化的視野與國際胸懷來理解。」
龍應台驚喜發現,龍應台基金今年推出國際講座不但爆滿,其中八成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們的社會太小看年輕人了!」龍應台說。
「小看」年輕人只會讓他們更「小」,而那都是「大人」的問題。龍應台從與16歲兒子談論時局、討論國際文化觀的經驗,確認能以平等態度像對待成人一樣對待年輕人,他們就可以表現出他們應有的成熟並且擔起責任,「這一代年輕人所面對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並不亞於我們那一代。」
四個星期成軍的「清華思想沙龍」,紮紮實實讓龍應台「驚呆了」。她拿出學生自己做的「工作人員手冊」,條理清楚分配所有人負責工作、流程及細節,難以想像那是一群原本並不相識的人,在短時間之內聚合的群體合作。
不欠缺追求思想的力量
也因此,她強調,「清華思想沙龍」和尋常講座的不同,就在於並不是機構主辦,而是學生自發主導,並且意義不只在台前,更在幕後學生協力,學習合作共事、學習組織與分工、學習承擔責任的過程。
「清華思想沙龍」也非僅屬於清華。講座向社區所有人開放,竹科社會人士與學生各半,也有家庭主婦怯生生打電話來想參與,學生組成的「thinkers' club」 (思想者俱樂部),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公共之間的思想平台,也更令人強烈感受到這個社會並不欠缺追求思想的力量,只要有人起而呼喊。
清華思想沙龍》野火再燒 清大新氣象
記者梁欣怡/報導
「清華思想沙龍」昨晚在新竹開講,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元智大學、新竹教育大學校長及各領域教授熱情與會,希望當這把野火在台灣科技重鎮再度點燃後,也能夠激發失去活力已久、持續在內耗的台灣社會朝向更有思想、更具辯論能力的方向前進。
沙龍會後,清大校長徐遐生以主人之姿,捐出個人私藏紅酒,邀請沙龍裡百來位參與者會後共飲、把酒言歡。前清大校長劉炯朗則要所有參與者,在這把野火後,不僅能夠浪漫地、獨立地思考,也別忘了痛醉一場。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徐遐生,接受西方教育洗禮,他一直以為現代科學的發明始於西方,直到後來才知道,東方人的貢獻也很大,原來東西方幾千年前就開始交流,徐遐生半開玩笑地說,在他看來,西方最偉大的兩大發明,一是咖啡、一是紅酒,他邀請所有參加清華思想沙龍的人都能盡情享用。
徐遐生提到,很多人都以為清華與交大重理工、輕人文,事實上第一場思想沙龍的交流證明,這不只是一場精采的演講,更是跨領域的交流,各種各樣有趣的議題都被拋出,有人提到科學、有人提起宗教問題,這對以理工見長的清大、交大來說,都別具意義。
劉炯朗則提到,80年前清華大學開辦國學研究院,延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國學大師擔任導師,給清華大學帶來新的風氣,而今龍應台接續,再度燒起一把火。
交大校長張俊彥拋出數項質疑:邏輯真是這樣嗎?電腦代表一切嗎?真能替代人的頭腦來思考嗎?張俊彥期許與會的年輕學子,無論未來人工智慧如何發展,新的理論與思維一定要出來。
邀請龍應台前來清華任教的前清大教務長、現任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說,龍應台來新竹後,不僅可讓清華風貌改變,對新竹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為對科技人、理工人來說,更需要文化的刺激。他透露,這學期開始,元智也開闢「藝文沙龍」、「駐校作家」、「駐校音樂家」、「駐校藝術家」及「宿舍夜談」等新制,龍應台所捲起的這股「龍式旋風」正在新竹地區持續發酵。
新竹教育大學校長曾憲政則認為,這場沙龍帶來的改變,是讓台灣社會重新看到希望,不再只是失去活力、持續內耗的面貌,也不再充滿無力感,感到無法扭轉現狀。
原定出席的前清大校長沈君山,惜未與會。
【2005/11/10 民生報】
清華思想沙龍》冷僻講題 照樣激起熱烈反應
【記者賴素鈴/報導】
清大「柑仔店」昨晚不做生意還作東,人潮滿到場外去,向隅的人還得等「候補」,「從天主到妾─文化價值的『第一類接觸』」,如此冷僻的演講題目還有熱反應,只能說是「清華思想沙龍」施下的魔法。
雖然外界印象中,清大以理工見長,實際上清大的人文傳統濃厚,1925年清大開辦國學研究院,延聘「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盡皆碩彥鴻儒,大師雲集的人文匯萃盛極一時。
80年之後,清大、交大學生自發組織的「清華思想沙龍」,再寫人文傳統新章。
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一農作首場開講,新竹市長林政則坐完全場,十位校長級人物全程「護航」,清大校長和所有人分享自藏紅酒,清大「柑仔店」贊助場地與飲料,為了這一夜架起無線網路,台積電的清大校友捐出第一筆捐款提攜後進,聽眾也不乏高中生,在這個眾人聚集分享思想的沙龍,第一講,就讓大家看到文明社會應有的文化、溫情與感動。
「沙龍」並非壁壘分明單向傳播的演講,而是在咖啡館的自在氛圍中分享知識與辯證,沙特和西蒙波娃約會的巴黎「花神」咖啡館孕育了存在主義哲學;施威夫特(Swift)在倫敦的威爾咖啡館(Will’s)逗留,這處文學沙龍幾乎主宰17世紀的英國文學;羅馬的古希臘咖啡館(Antico Greco Caffe)有過華格納、拜倫、雪萊足跡;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Zentral)曾經是佛洛依德和托洛斯基流連所在……,「沙龍」在歐洲傳統中扮演「智慧的書房」的角色,在清大亦然,演講之後眾人分享專長與觀點的跨領域互動,是智慧火花碰撞最精采處。
看起來冷得不得了的題目,則有出人意表的趣味。甫由清大出版耗時十年完成的《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專書,黃一農本就是出天文物理科學、入人文自如的歷史學者,曾經促成國內第一座網際虛擬博物館「清蔚園」,也曾捐巨款發起「還願獎學金」以及推動「知識嘉年華」,昨晚他藉天主教歷史帶入西方近500年來主導世界的背後人文,不但「全球化」在當時就已發生,明清時代天主教禁娶妾,連徐光啟都曾歎「十誡無難守,獨不娶妾一款為難」等軼事,竟然妙趣橫生。
也因黃一農的演講精采引人,原本龍應台打趣「可能一本都賣不出去」的《兩頭蛇》,竟然出現會後學生排隊簽名的盛況,看得龍應台信心大振,再次強調,「清華思想沙龍」就是要「讓群眾追逐思想,而非思想諂媚群眾」。
來台為中研院客座的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者袁偉時,見到這般光景也相當激動,不但熱情邀約黃一農到廣州中山大學演講,也分享他自1990年起在廣州中山大學主持講座的心得,十餘年走來雖然艱辛,但卻帶起提升力量,到現在大陸的講座多如牛毛,但只要廣州中山大學講座,「大家就盯上了」,見證了此間年輕人的求知熱忱,「兩岸年輕人完全一模一樣。」袁偉時欣慰說。
繼昨晚首講,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報導文學作家錢鋼將於29日主講「影響中國歷史的120人─尋找留美幼童蹤跡」,錢鋼曾耗費多年時間,研究、追蹤中國最早的一批小留學生,包括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中華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等,錢鋼將放映攝製的紀錄片並分享經驗。12月27日將邀請台北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嚴長壽談今天台灣的年輕人須擁有的全球視野。
【2005/11/10 民生報】
- Nov 11 Fri 2005 16:08
清華思想沙龍》年輕人,學會思想吧! 【記者賴素鈴/專訪】【2005/11/10 民生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