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蘇院長日前提出「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計畫,近日報載教育部也擬推展「校園自行車運動及走路上學計畫」,鼓勵學童騎乘自行車。筆者樂當前的政策注意到自行車,因其不只提供健身功能,更是新環保與省能世紀中,最重要的個人綠色運具。

自行車「雖舊猶新」,早在十八世紀就是歐洲貴族的玩具與流行的時尚,更於十九世紀末掀起一股國際狂熱。一九三○年代的英國人認為:對於自行車的真愛與享受,將提供如天堂般的文化!自行車不但與環境相容,更能增加身心健康、讓社區的空間尺度更人性化、豐富彼此的情感;而開車則封閉了人與人接觸的機會。現在政府部門確實應從整體規畫角度,來思考自行車友善環境的推動。

筆者今年初在美國參加研討會時,認識了喬治亞州交通局的工程師大衛,他的研究提到,美國三十年前有六六%的學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學,今日由於交通量增加、父母擔心道路不安全等因素,只剩下一三%的學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學。此一改變,造成學校附近交通擁擠、空氣汙染,以及學童肥胖等問題。美國的健康專家與教育專業者咸認為,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學有助於學童探究社區環境、發展社會技能、培養責任心與獨立性,同時有機會運動。

而在英國,「永續運輸慈善團體」為一個相當具有規模的民間組織,將推動GOAL2012計畫,以泰晤士河為軸線,設置步道與自行車道,以迎接倫敦二○一二年的奧運會。該組織也推動安全通學路徑計畫,因為英國有四分之一汽車旅次的旅程小於二英哩。該計畫鼓勵並促成學童安全步行或騎自行車到校,透過實質與教育的整合發展套裝計畫。此外,英國皇家委員會也在一九九三年宣布,為了環境考量,必須減少汽車使用,且自行車的使用應達到四倍成長。

英國政府早在一九四七年起便推行國家自行車能力計畫,提供九到十歲孩童的自行車騎乘訓練,加上一九九三年成立的防止意外皇家協會,平均每年有三十萬名孩童接受自行車騎乘訓練,約占同年齡的四○%。負責執行的單位是地方政府的道路安全局及義工,課程內容包括自行車控制技巧、緊急煞車程序、過馬路的注意事項,課程結束後有實地測驗、以及公路法規的紙筆測驗。

挪威學者曾探討學童初次騎自行車的年齡與傷害之間的關聯。抽樣調查一千二百位四至十五歲的學童,研究顯示七至八歲的小孩初次學自行車受傷的比例最低,因此該研究建議學童初次學車的年齡應等到七到八歲,而不要在四到五歲時就學騎自行車。

台灣是自行車的製造王國,但是自行車以外銷為主,台灣人卻很少騎自行車。台灣經濟高度成長、國民所得增加、汽機車普及,人口二千三百萬人的寶島,擁有六百萬輛汽車、一千二百萬輛機車,通勤或代步皆以汽機車為主。國人在追求速度創造財富的同時,生活與生產已離不開汽機車;而機車由於機動、便捷、停車方便,更成為台灣最普遍的交通文化。要捨棄便利的汽機車,反樸歸真於自行車,尚未成為風氣。

加上過去的交通建設皆以汽車為考量,使汽車成為道路上的強權;機車雖然沒有汽車的強勢,卻也是台灣道路上主流的一部分,只是經常險象環生,令人為機車騎士捏把冷汗。在此環境下,沒有路權的自行車更漸漸被台灣人所遺棄。

然而,地小人稠的台灣實有必要及早思考自行車在道路上的利用,檢討以人與自行車為本的土地使用型態與交通管理規則。尤其若要讓學童安全的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學,周邊的土地使用與道路系統更需全面檢討,以確保學童安全。

一九七○年代能源危機,西方國家重新思考自行車在交通運輸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自行車友善城市」的觀念與競賽。北歐國家擁有豐富的自行車文化,累積良好的經驗,認為騎乘自行車是生活的一部分。丹麥哥本哈根甚至推動免費城市自行車計畫。美國交通運輸工程機構為了發展自行車相關系統,也派專員前往北歐學習自行車文化。面對汽油供給與能源的可能耗竭,美國也重新思考自行車、步行及大眾運輸的發展。

台灣由於自行車使用率低,因此並未針對自行車訂定法律條文,只有相關及間接的以「慢車」來涵蓋自行車。就自行車友善環境而言,台灣實在要加油了。(作者為自行車友善環境研究室主持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0100343,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