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台北的氣溫屢創新高,而緊接而來噩夢是台電宣布若是新的變電站無法興建,台北將可能在一○一年實施分區限電。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台北市的夏天比屏東還熱,而台北信義計畫區至少比週邊的山區平均熱上四至五度,這就是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

我們可以理解人口密集總是比較耗能,但都市熱島效應持續升高卻不是必然現象,經濟停滯的台灣也喊限電更是違反常理。熱島升高與限電危機和台灣其他的結構問題一樣,根源不在於天然因素,而在於治理體制僵化與人心麻痺。

台灣的能源都是用寶貴的外匯買回來的,長期以來能源的供給與價格直接與物價連動,只要油價高漲,台灣就會面對衰退與蕭條。正因為這種模式與心態,例來當政者從來多只把能源當作經濟增長的要素來投入,而不考慮能源效率提升,所以節能變成可有可無的政令宣導,提倡環保變成經濟發展的障礙。

但是在高油價的時代局,能源的效率決定決定了台灣成長的格局。能源體制的改革關係著台灣在下一波的競爭力,誰能用最少的能源創造最大的產值,誰就能在高油價的嚴峻挑戰中存活。所以不談效率只談限電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坐視熱島升高是城市經營無方的表現,台電一味加設變電站,只是讓付錢的消費者反而成為被挾持的對象。

事實上,節能與體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項目,節約能源不意味著犧牲生活品質,若要真正提升能源效率,必須引進許多新技術與改變生活習慣。節能簡廢的綠色產業可以帶來新的市場與工作機會,既是環境的解方,又是振興經濟的良策。

能源問題是世界性的危機,但在台灣,我們對能源問題的無知與也突顯我們當前的政治困境。佔多數的藍軍在國會對環境問題的無所用心,無動於衷。環保團體不敢期待藍軍提出進步的立法,只卑微的希望這些在野黨立委不要以地方工程遊說官署(如八年八百億)。綠營在野時長期與環保團體交好,但執政六年來,幾乎是對環境與能源問題交了白卷,甚至在水庫開發與耗能產業的關鍵決策上,竟然走回飲鴆止渴的老路公平地說。

藍軍的保守與綠營的怠惰是台灣環境破壞與經濟衰敗的根源。 在產業轉型的關鍵年代,不但浪費了能源,也錯失了振興產業的大好時機。要根本降低熱島效應,根據生態城市的經驗,我們提出以下具體的建議。

首先,疏散首都機能。降低人居密度,將現在只要密度降低,人均耗能也會降低,估計只要台北的密度(約9.653人/km2)降到了類似台中(約6.300人/km2)的標準,台北市區的熱島就可降低二至三度。以新加坡為例,只要密度控制得宜,開闊的高層集合住宅夜間的溫度可降至十八至二十度,完全不必開冷氣。

要做到首都機能疏散,就要在全國的尺度上推動二次土改與政府再造,配合高鐵網路等建設形成台灣西岸一日生活圈,以質優價廉的住宅帶動都會居民向城鄉遷徙。

其次,提倡綠色運輸與產業。面對高油價,不是消極的開徵能源稅或對工業補貼,必須善用租稅的槓桿來擴大環境新市場和改變消費習慣,以英國倫敦的市區塞車稅為例,除了成功地減少車流量外,還改善了空氣品質與都會政府的財政困境。

第三,改變消費品味。以網路公佈鄰里的微氣候溫度資料,將地價與氣溫等環境因素掛勾,帶動消費者選購生態住宅。在公眾生活方面,意見領袖要以身作則,提倡新的價值觀,就像日本小泉內閣鼓勵不必打領帶,少吹冷氣才是享受生活。

此外,改革電業體制。我們的電業體制長期由國家壟斷,發電,輸電,配電由台電一手包辦。在歐洲早有電力的期貨市場可以用來疏散尖峰用電並且分攤風險,網路的科技也使得社區型的電源成為可能。

讓一個以賣電為績效的國營企業推動來推動節能與創新,這樣的主政者不是無心就是外行。只有把台灣的電業轉換為分散的,彈性服務業,經濟成長才會擺脫能源粗放的階段。而只有節能和綠化才能阻止熱島效應持續上升讓安居的城市涼爽下來,我們需要體制的創新與公民的決心。

(作者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綠黨黨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09020031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