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電腦董事長 施崇棠5.4億捐台大【2006/06/19 聯合晚報】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回饋母校,一口氣捐給台灣大學五億四千萬元鉅款來建造人文館。此善行不但首創理工校友捐款給人文學院的首例,也是歷年來學界接獲最大的單筆捐款。施崇棠並以捐款數字,期許台大能再現北大的「五四」精神。
台灣大學校長同時也是台大電機系校友李嗣涔,上任就職近周年,台大就獲得鉅額捐款。原來施崇棠是李嗣涔的同班同學。施崇棠今天在捐款簽約致詞時特別說,未來電機系的校友將全力相挺,期望幫助台大盡速進入世界百大學校。
台大人文大樓之規劃設計及營造,未來將由施崇棠私人捐助的觀樹教育基金會委託專業團隊執行,預定於明年動工,民國98年興建完成後移交校方。
施崇棠表示,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越覺得人文素養的蘊孕之重要,文學、藝術素養讓人生更有真實感,史學能夠鑑往知來,哲學思考也相當重要,期望台大能夠人文薈萃。剛好捐款數目五億四千萬元中的「五四」,就是期望台大能再現北京大學的風華,成為世界頂尖大學。
施崇棠也說,科技發展目前供過於求,企業的最佳生存之道,是在透過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創造多樣化的需求,拓展市場。
科技背景出身的李嗣涔說,「人文為立身之本,教化之始,大學的靈魂」,人文與科學應並重,期望人文大樓發揚大學的人文精神,期望能提升台大師生人文素質的培育,造就更多胸襟開闊、氣度恢弘的未來領袖與社會中堅。
施崇棠捐5.4億 學界最高單筆捐款【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回饋母校捐給台灣大學五億四千萬元建造人文館。 這是台大近年獲贈第十筆上億元的大額捐款。上個月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才各捐贈2億元給台大法律學院。台積電去年捐款1.2億元興建化學系新大樓「積學館」,富邦、國泰金控集團共捐4億元蓋「萬才館」、「霖澤館」。過去奇美企業曾捐款3億元給成功大學,後又捐給成大值3億元的產學合作案。若以單筆捐款計算,施崇棠的捐款是學界收過最高的單筆捐款。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日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鴻海和華碩的股價叫屈,今天施崇棠在與台大簽約捐贈人文大樓的記者會上表示,上半年受淡季效應影響,下半年華碩將「展現更大的爆發力」。
施崇棠坦言,一連串的弊案,企業一定會受影響,但整體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大家應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朝正確方向走。他捐助成立人文大樓,就是希望台大能展現五四精神,重拾士大夫的角色,針砭時事。
【2006/06/19 聯合晚報】
台大有了人文館 「洞洞館」得走入歷史【2006/06/19 聯合晚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台大校友捐人文大樓,創台灣先例。雖是好事一樁,但為了建新的人文大樓,台大校園古蹟建築中相當著名的「洞洞館」卻不得不走入歷史,不少老師和學生相當黯然。
台大農業陳列館位於校總區靠新生南路,就在台大網球場對面,由於外觀看起來有好多個小洞,別號「洞洞館」,是由國民政府遷台後,著名建築師虞曰鎮規劃、並由貝聿銘的學生、知名建築師張肇康施建,已具有相當歷史。
因新人文大樓預定地即洞洞館現址,施崇棠任董事長的觀樹基金會與校方在簽訂時,有一個條款,希望能在明年1月底之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不過,基金會承諾,在洞洞館中的人類學系典藏的豐富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珍貴學術資料,將妥善保存;新人文大樓也會將洞洞館的歷史作完整記錄。
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會想拆除洞洞館,是考量洞洞館的安全措施有問題,樓上都封死,只有一樓的大門可以逃生。目前的計畫,洞洞館要拆除。
人文大樓的興建,在台大內部引發部分教授反彈,雖都強調企業捐錢是美意,但也希望保留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築。據了解,人類學系樓下有上千項文物,要搬遷需要一筆相當龐大的經費。據轉述,有教授直言,把三棟有歷史的建築物打掉,只為了建一棟新建築,破壞台大的景觀,是學校向錢低頭,是最笨的人做最笨的事。
一位台灣知名的建築系教授建議,台灣大學可以比照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作法,將洞洞館保留成為建築景觀,再另建一棟新的建築物,外觀盡量與老建築相仿。
夏鑄九:保住洞洞館老房子 技術做得到【2006/06/20 聯合報】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表示,台大只要改善三棟洞洞館的使用機能,再加建新的人文大樓,就能同時保留特色建築,又擴充使用空間,技術上很容易做到。
台大土木所博士生蔡明達說,台大校園內,大都是日據時代蓋的歐式建築,而建造洞洞館時,因為帶進撤退來台大陸人的鄉愁,用很多象徵手法投現中國式建築的風味,讓這三棟建築物「不中國,又很中國」,非常特別;他並不強求一定要保留,但希望改建過程能讓學生參與。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楊松翰也說,這三棟樓裡面非常漂亮,光線從外面透過琉璃瓦照進來,內部尺度比例又剛好,完全沒壓迫感,可說是「曖曖內含光」。
楊松翰指出,洞洞館即使複製,也少了韻味,因為反映不出「過去那時代竟然有人可以想到這種設計」;此外,包括三合院設計、廊道、洩水口,都很有特色,他說應讓校園內維持一些不同型態的建築。
夏鑄九指出,三棟洞洞館實際使用機能確實不理想,包括逃生出口太少、窗戶視野不好、光線不夠、冷氣不易安裝等問題,但這些都可以改善;現在各國趨勢就是想法子把老房子改造成精彩作品。
夏鑄九說,洞洞館位於台大椰林大道開端,不適合蓋大樓,不如在靠近椰林大道那一端,新建一排較矮的建築物;另外可在洞洞館下方開挖,加深一、兩層地下室。
【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台大決定拆除農學院「洞洞館」,台大學生會會長黃兆年說,校方新建大樓應顧及整體發展,不應在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的時候,倉促決定;校方應說明為何一定要拆洞洞館。
2006.06.20 中國時報 企業捐贈大學最大單筆 華碩捐款台大5.4億 引爆拆「洞」爭議 王超群/台北報導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昨日捐款台大五億四千萬,是企業最大單筆捐款,興建人文大樓,卻引發新建工程將導致校內被視為「現代中國建築」派的「洞洞館」被拆除,師生慨嘆太可惜了。
新建人文大樓 講整體美
施崇棠與台大校長李嗣涔是台大電機系同班同學,施崇棠說,原本有迷思,希望捐給母系,但李嗣涔分析,人文大樓是台大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影響力更大。他長考二、三個月後,同意這筆國內大學單筆捐贈最大金額的五.四億元興建人文大樓。
人文大樓最快明年一月動工,之前辦公聽會,匯整意見後交建築師設計,預定九十八年完工。李嗣涔說,設計務求整體美感,不會破壞天際線,大樓連帶解決校內因校舍不足產生的困擾。
為興建人文大樓,校方必須拆除原哲學系館、人類學系館和農業陳列館(俗稱洞洞館),此後進台大正門椰林大道左側建築就是連串具人文味的空間,形成台大新景貌。
拆農業陳列館 師生難捨
研究建築的台大師生對「洞洞館」即將一去不返,相當不捨。曾研究「洞洞館」歷史的台大土木研究所博士班學生蔡明達表示,洞洞館是具有「現代中國建築」意義的特色建物,但台大從未重視。
據他考證,三棟「洞洞館」約建於民國五十二至五十九年間,前後錯落形成傳統三合院式,是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助手張肇康施建,融合現代建築樣式及中國傳統建築,和中正紀念堂等部分仿古建築大異其趣,強調融入中國而非「照抄」。
現代中國建築 具象徵性
蔡明達指出,洞洞館底部抬升四階形成底座台基,通風及減少台灣潮濕悶熱氣候的問題。地面層內縮形成迴廊,反映中國傳統建築的屋身部分。二、三層的琉璃筒瓦花式帷幕隱喻中國傳統建築的大屋頂,利用琉璃筒瓦做大面積構圖,上部收頭裝飾性的出水口,代表傳統琉璃懸筒滴水,呼應張肇康以筒瓦帷幕象徵屋頂的用心。
三棟洞洞館是台大接收日本帝國大學後的作品,蔡明達認為,在台大諸多歷史建築中,屬大陸來台建築師在台首批經典作品,甚具象徵意義。
2006.06.20 中國時報 企業捐輸 萬千寵愛集台大 王超群/台北報導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昨日捐贈五億四千萬元給台灣大學興建人文大樓,創大學捐款單筆最高額度。翻開台灣企業捐贈大學的帳冊,台大也是受贈總額的冠軍。
相對於施崇棠五億四千萬元的大手筆,只有成功大學日前接受奇美電子捐贈大樓和產學合作案六億元可比擬。
吳尊賢文教基金會捐贈近兩億建台大尊賢館,開啟企業捐輸台大的先河。此後廣達電腦、華宇電腦、明基電通、友達光電等台大電資學院畢業校友紛紛解囊,迄今陸續捐款達廿三億多元,國內各大學望塵莫及。台大電資學院受惠最大,直到施崇棠的捐贈,才讓居於弱勢的人文學院見到久旱後的甘霖。
有趣的是,有的企業不只捐樓而已,例如台灣水泥前董事長辜振甫和東和鋼鐵侯貞雄分別捐贈台大社科學院水泥和鋼筋,分別約一億和一.二億元。
台大校長李嗣涔說,他與施崇棠是同學,也是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低十六屆的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說來說去,台大和國內企業領導人的綿密人際網絡,讓台大募款無往不利。
旺宏電子捐贈清華大學,興建「學習資源中心大樓」;奇美電子捐成功大學科技大學,另撥款創立奇美創新種子基金,展開系列產學合作,首見於南部大學的龐大金額也相當引人側目。統一集團捐給成大二億元用在癌症研究,規模同樣令人咋舌。
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以個人名義捐款兩億元中央大學興建光電大樓,雙方並簽署「聯合研發中心」,創中央在台復校四十三年來最高額個人捐款。
鄭崇華曾大筆捐資興學三次,都以孫運璿和李國鼎兩位台灣經濟先驅重臣為名。民國八十九年時,他以一百萬股股票(當時市價一億元)捐給清大,讓清大以孳息成立「孫運璿科技講座」,九十一年以同樣方式在成大成立「李國鼎科技獎座」。
成大日前還獲得一筆來自台灣石化合成公司董事長吳澄清的捐贈,用來打造教師優質研究空間,並支應成大追求卓越所聘請的知名客座教授及諾貝爾獎得主學者來台經費,價值約五千萬元。
2006.06.20 中國時報 寶貝洞洞館不保 夏鑄九心焦 丁榮生/台北報導
台大羅斯福路正門處有名的三座「洞洞館」隨著新人文大樓也選址在此,未來可能被拆除,昨日已引起台大人討論。有人認為很好;也有人說,洞洞館看久了,滿有意思的,為什麼蓋新就要拆舊呢?
對洞洞館,有在止上課四年的畢業生反應,這裡「冬涼夏暖」,拆了吧!但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把當中的農業陳列館當寶。
農陳館一九六三年完成,被認為是台灣當代建築的一座經典,設計者張肇康也是與貝聿銘共同規劃設計東海大學的建築名家,結合傳統建築情境與現在仍當道的現代主義理念,值得保存。
對台灣建築史頗有研究的成大教授傅朝卿在《戰後台灣地域主義建築》裡指出,台灣有自決性意義來彰顯地域建築型式與美學,是台灣近現代建築發展過程特殊現象,張肇康是代表性三位人物之一。
傅朝卿認為,張主張以現代建築標準,成功整合中國傳統建築意象於現代建築準則中,對當時台灣建築界有很深的啟發作用,「使本地一般建築構造材由表面的洗石子或面磚解脫,而開始有表達材料本性的構造觀。」
台大農業陳列館被認為台灣光復後之現代建築發展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夏鑄九指出,現有三座洞洞館都可不拆,仿造哈佛與普林斯頓大學校園,將其整合成四合院,也就是再蓋一座新大樓夾著三洞洞館,構成完整的學術方院,空間滿足文學院要的一千二百坪,並再開挖一座擴及四座建物的大地下樓,保留舊館也滿足文學院新用途。
但文學院教授認為蓋新大樓較好,歷史系教授吳密察認為,好容易有經費,就應多以文學院需求為主,拆不拆洞洞館,他無強烈意見。
留下洞洞館 續奏精緻交響曲【2006/06/22 聯合報】陳名能/建築師(台北市)
台大為了興建人文大樓,將拆除俗稱洞洞館的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及人類學系館,引起相當的反彈。
此三館成品字形三合院式配置,中庭朝向椰林大道西端。建築最大的特色即為利用陶管穿洞所形成的預鑄外牆遮陽版,這也是洞洞館名稱的由來。其實真正的洞洞館應為中間的農業陳列館,它是張肇康先生設計,民國五十二年完工。張先生以綠釉陶管穿洞的外牆版,滿足了通風、採光、遮陽、隔熱之機能需求。而洞洞牆在室內所形成的特殊光影,則提供了展覽陳列的絕佳氛圍。洞洞牆質樸的外觀,兼具傳統、鄉土、現代、古典及中西合壁的多重美學意含。此外整棟建築的空間尺度、比例權衡、細部處理、材質色彩等,在張先生的指揮棒下,作了一次精緻的交響表演。
在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浪潮中,洞洞館是一個清新內斂的力作,在當時台灣物力困難風氣閉塞中,洞洞館激動了建築學院及職業界脈搏,它曾是我們年輕時朝聖的殿宇。現在它幾乎被人忘了,不只有懷舊,如果戴上最時髦的後現代主義的眼鏡來看它,我們竟然會驚豔於它的簡單和豐富。
大約同時期,台大校園還有一建築佳作,即學生活動中心,為王大閎先生所設計。個人以為,四五十年來,台灣拜經濟起飛之賜,建築活動旺盛,傑出建築師為數甚多。但就能將人文氣息體現在建築上而言,似乎尚未有人能超越他們的成就。學生活動中心及洞洞館分別為王、張兩位先生傑作中的精品,兩棟建築絕對是台大校園裡的經典,也絕對是台灣建築的經典。目前學生活動中心由於本身的增改建,以及週遭環境的改變,已經面目模糊。所幸,洞洞館目前維護及使用情況,尚稱良好。因此為台大校園留此藝術珍品,或為台灣建築發展留此歷史見證,都不能拆除洞洞館。
至於洞洞館兩翼的兩棟系館,則非張先生原作,是後人不解張先生原意的仿冒之作。震懾於洞洞館的美學光芒,這兩棟系館只能在平庸的建築框架上,笨拙地穿起洞洞裝的外衣。原設計的洞洞牆無法提供教學辦公所需的採光及景觀窗功能,原樣照抄,東施效顰,犯了原則性的錯誤,而空調及逃生避難上的缺失,則只能說是技術犯規而已。
因此我建議,保留中間的洞洞館,兩翼的系館應可拆除,於拆除後原址興建人文大樓,兩棟高樓上部相連,形成凱旋門之勢。人文大樓所需之空間,可以從地下層以及高層發展取得。如此一來,洞洞館與新人文大樓,在地面層仍為三和院院式配置,中庭與椰林大道互相吞吐,椰林大道的風情不變,台大校園原有紋理不變。新人文大樓在椰林大道、新生南路、羅斯福路交集的校門區,以高度成為台大的新地標。洞洞館經過整修後,與新人文大樓交織出活潑多層次的室內外建築空間。兩者相互輝映,或呈框景庭園,或呈龍門抱珠,人文大樓得其所,洞洞館不僅保留,更能發揮功能,更被視為珍寶,豈不皆大歡喜。
聯合筆記》人文歷史的黑洞【2006/06/23 聯合報】何定照
一九九七年,日本京都。由於不滿京都飯店一建十幾層樓,高大的現代化建築嚴重破壞古都風貌,著名古蹟銀閣寺在庭園入口立牌,表示不歡迎投宿該飯店的旅客入內參觀。
二○○六年,英國約克。以「倫敦眼」等大型摩天輪為模型,古城約克也建了個「約克眼」,高度卻不到倫敦眼的一半。因為,約克城對天際線有所規範,建築高度不能超過八百年歷史的約克大教堂。
相較於其他城市對待歷史風貌的用心與堅持,鏡頭拉到台灣,卻是一幕幕慘不忍睹畫面。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才被「整修」得面目全非,捍衛樂生療養院的團隊才六步一跪苦行抗議,又傳出台大將拆除堪為台灣當代建築經典的「洞洞館」,另建大樓。
由建築名家張肇康設計的三座洞洞館,歷史雖僅四十年,融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式樣,卻是台灣建築史上的重要印記,更是台大校園令人難忘的景觀。更不可忽視的是,多少學子的思想在這裡滋養催熟。
分別為人類系館、哲學系館、農業陳列館的洞洞館,最高僅三樓,建築小而美,讓來到自己系館的師生彷彿回到家,增進彼此相處、討論的機會。挑高底部設計所形成的階梯,恰是學生課後最自然的休憩所在,許多靈感、思考在此產生。牆壁上獨特的成排圓洞,構成靈巧的韻律,讓室內室外有所分隔卻不彼此蔽障;與周遭的綠地花圃呼應,營造了一方私密卻不封閉的空間。
放眼世上多少大學校園,都可看見特別是人文系所,往往擁有特具個性的自我空間,或許正是為了尊重思考的獨立與可貴。然而,在追求龐大、快速、一致性的台灣,卻只見差異被一再抹平,歷史越來越隱於無形。如果像洞洞館這樣別具歷史感的建築不斷被拆除,原本開放的空間性被壓擠、重組成平板僵硬的大樓,是否也讓思考的種子失去了生長的土壤?
- Jun 19 Mon 2006 20:37
台大人文館捐款與洞洞館報導 【2006/06/19 聯合晚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