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4  中國時報 訂做健康寶寶 台大技術領先 吳慧芬/台北報導

英國醫界日前運用胚胎著床前基因篩選的技術,讓一名孕婦成功懷有不帶有眼癌基因缺陷的寶寶,台大醫院也已發展出此一「胚胎基因篩選術」,將為一位罹患「平衡性轉位染色體症」的王太太,「訂做」健康寶寶。未來諸如玻璃娃娃、海洋性貧血等單一基因缺陷的患者,也可望在「孕前」,就訂做出健康的後代。

台大:阻止疾病遺傳 無關倫理爭議

「訂做寶寶」係以人工生殖術,先於體外製作胚胎,再運用基因篩選,選擇性植入母體子宮,這在國外曾引發倫理爭議。台大醫院表示,運用此技術,是期待阻止遺傳疾病代代相傳,與生男、生女好惡等倫理爭議無關。

王太太即將進行這項國內史無前例的「訂做寶寶」計畫,四十三歲的她,結婚五年,一心求子,卻因罹患「平衡性轉位染色體症」,八度歡喜懷孕,八度悲悽流產。

台大醫院基因部醫師蘇怡寧表示,正常人染色體該是分開的,但王太太的第十四號、廿一號染色體連結在一起,受孕時胚胎有一半的機會,會被多配到其中一個染色體,多配到十四號染色體者,一定會早期流產;多配到廿一號染色體者,則定然會形成唐氏兒。

在這場有如○與1的賭局中,王太太次次「賭輸」,前六次的胎兒,均多帶有第十四號染色體,前三個月即流產,第七、第八次,則是懷多帶廿一號染色體的唐氏兒,無奈中進行墮胎。

蘇怡寧表示,對這類染色體異常患者,可運用螢光原位雜交法(FISH)進行基因篩選來「訂做寶寶」,但前提是患者必需先進行人工生殖試管嬰兒術,體外製造胚胎。

以王太太為例,醫師需先取出她與先生的卵子、精子,體外培育胚胎,待胚胎發育到八個細胞時,先以顯微胚胎切片,抽出胚胎其一細胞,再以FISH探針進行基因分析,確認胚胎沒有多帶不該有的染色體,即可植入王太太子宮內。

FISH準確度九成九 需付代價高

蘇怡寧說,運用FISH法做基因篩選,準確度達九成九以上,幾可避免王太太再懷基因異常寶寶導致流產悲劇,但相對的也需付出代價。

先前王太太都是自然受孕,不需花錢,不需挨針,但要進行基因篩選術,她必須先做人工生殖術,每次約花費十多萬元,需施打多劑排卵針,確定培育出胚胎後,才能做基因篩選,篩選過程,又可能使得胚胎受損、不易著床,這些都是想要「訂做寶寶」者,所需承受的代價。



2006.06.04  中國時報 病友:政府不補助 受惠者有限 吳慧芬/台北報導

聽到醫界發展出「胚胎基因篩選術」,遺傳性病友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可望減少墮胎之苦,憂的是篩選術的前提,需施做每次約十多萬元的人工生殖術,將增加經濟負擔。

玻璃娃娃病友協會理事鄭淑勻表示,玻璃娃娃導因於基因突變,其子女有一半的機會會被遺傳,以往基因檢測術,僅能在懷孕中期被診斷,病友或其配偶,仍有一半機會需墮胎。

鄭淑勻說,在產前診斷結果未出前,懷孕病友心中總是七上八下的,如果能早到懷孕前,就得知即將懷的寶寶是否健康,將可一掃病友媽媽們,懷孕前期所籠罩的墮胎「烏雲」,那真是個好消息。

不過,在聽到「孕前」診斷前提是需施作人工生殖術,鄭淑勻即面露愁容,她說,病友們大多經濟狀況差,一次需耗費十幾萬元人工生殖費,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

小腦萎縮症病友美玲說,她的媽媽、阿姨、弟弟、姪子都遺傳到小腦萎縮症,小六姪子甚至已坐輪椅,她說,這種病太苦,勸帶此遺傳基因的病友別生孩子,若一定要生,就運用「胚胎基因篩選術」,省得以後還要墮胎,得再痛苦一回。

美玲說,將產前篩檢,提早至「孕前」篩檢,表面上看似美好,但人工生殖術的錢,該從那裡來?可不是這些早被疾病拖垮的家庭所能負擔,政府若不補助,受惠病友可能有限。

台大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陳思原表示,人工生殖術每次需自費十萬元,不見得一試就成功,依以往經驗來看,婦女朋友在卅五歲前施做,成功率約五成,卅五至卅八歲做有三成,若拖到卅八歲以後才做,成功率僅剩兩成,施做二、三次才成功者,比比皆是。



2006.06.04  中國時報 英案例:阻斷眼癌基因 美案例:弟臍帶血救姊 諶悠文、王嘉源/綜合報導

胚胎基因篩選的相關技術,國際間近來已有長足發展,英國更在今年五月十一日批准擴大胚胎基因篩選範圍(包括乳癌、卵巢癌、結腸癌等),最近英國更有一名婦人為了確保小孩不會遺傳到她所罹患的「視網膜母細胞瘤」,使用基因篩選技術懷了英國第一個「訂做寶寶」。

雖然這名婦人與她的另一半並沒有不孕的問題,但他們仍決定採用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方式,理由是,試管嬰兒胚胎可以讓醫生進行基因篩檢,如此一來,植入母體的胚胎保證不會有癌症基因。

隨著技術的進步,篩選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去年英國政府批准這種技術用於視網膜母細胞瘤。這種眼癌約有一半是遺傳所致,而遺傳到這種基因者九成會發病。英國政府主管生育事務的「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今年五月十一日進一步批准擴大胚胎基因篩選範圍,首度允許有關診所對三天大的胚胎細胞進行BRCA1、BRCA2及HNPCC基因檢測。BRCA1及BRCA2基因導致乳癌的風險達八成(BRCA1還有四○%的機率可能罹患卵巢癌),而HNPC C基因導致結腸癌的風險達七八%。

「訂做寶寶」的另一種案例,是作為醫療一等手段。六年前,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六歲女童莫莉.納許,因罹患一種先天性骨髓疾病,找不到合適的骨髓移植,她的父母找醫生利用胚胎篩檢技術,訂做了一個與莫莉組織相容的弟弟,以弟弟的臍帶血治好了她的病。

莫莉出生便罹患了「范庫寧氏貧血病」(Fanconi anemia),據醫生說她活不過十歲。後來,莫莉父母求助於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中心主任約翰.華格納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首先接受人工受孕,再透過「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取出未攜帶范庫寧氏貧血病基因且符合莫莉的胚胎。

經基因篩檢的胚胎植入莉莎的子宮後,於二○○○年八月誕生了一名健康男嬰,取名為「亞當」,醫師接著把亞當的臍帶血幹細胞注入莫莉體內,三周後,亞當的臍帶血幹細胞接掌了莫莉的骨髓功能,開始製造血小板和抗病的白血球,而未發生排斥情形。

亞當的誕生完全是為了救莫莉的命,可說是個量身定造的「特定捐贈者」,而為了做基因診斷,之前曾經放棄了十四個移植前胚胎的生命,這個案例因此衝擊到醫學倫理,引起了廣泛的辯論。




2006.06.04  中國時報 涉及倫理爭議? 學者:應速立法規範 王超群、吳慧芬/台北報導

「訂做健康寶寶」是否有倫理爭議?國科會「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研究計畫「倫理、法律與社會意涵」(ELSI)組召集人、衛生署醫療倫理委員、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戴華指出,台大擬進行的案例看來爭議不大,但此科技繼續發展下去,後續仍可能衍生其它「代行上帝職權」的倫理爭議,國內應早立法規範。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表示,如果醫界技術純熟且無違反優生保健法,能將產前診斷提早到「孕前」,這是美事一樁。

戴華說,早年最受爭議的就是「代行上帝職權」,誰有權利篩選掉胚胎存活權利呢?初始國外不准任何人工的篩選,唯一的判準是受精卵能存活、著床並在懷孕期順利,也就是「公平競爭」,後來隨著技術日漸進步,國外於是有正面表列,訂出若干罕病才能利用這類技術,剔除或「訂製」寶寶。

陽明大學社會醫學科副教授雷文玫指出,生育不能只考慮父母的權利,也要顧及生下來的子女,台灣在人工協助生育和基因篩檢相關法規都近乎空白,值得注意。




2006.06.04  中國時報 誰的生命不及格? 張慧英

在生產線上發現了瑕疵品,當然要挑出來銷毀,但什麼樣的生命是瑕疵品,什麼樣的生命有資格存活、什麼又得被銷毀,誰能裁判?

有關複製人及定做寶寶的倫理爭議,經常集中在質疑人不應企圖當神。很多大擔心,生命是這個世界最大的驚奇,當人類取得了製造、選擇、修改生命的能力時,神聖而令人敬畏的生命,將退化成生產線上的零件。

國外至今幾件胚胎基因篩選的案例,多是為了避免遺傳疾病,例如癌症或老人痴呆。父母希望子女身體健康,減少病痛折磨的機率,也避免自己承受沈重的醫療照護負擔,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社會福利嚴重不足的台灣。

就物種的生存本能來看,下一代愈健康聰明,就愈有生存競爭力,也愈有機會延續自己的血脈基因。所以長期以來,人類一直以可以做到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後代品質,例如挑選漂亮健康聰明高大的對象,或者懷孕期間注重營養攝取及胎教等。至於性別或唐氏症等疾病的篩檢,更是習以為常。

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遲早有一天,不但可以替父母挑選出毫無疾病基因的孩子,還可以到讓孩子更高、更聰明、更漂亮,從試管裡就開始當贏家。一個個完美寶寶,將和高科技的機器人一樣優秀無瑕,但是,這就是生命的本質與價值嗎?

台灣的慈善機構經常感嘆,殘障兒幾乎無法在台灣獲得收養,有很多歐美人士卻樂於收養照顧。雖然這也和台灣對殘疾者的支持太少有關,但撇開所有現實考量不談,以不同形式誕生的生命,彼此之間真的有什麼高下之別嗎?誰能決定一個視障者的生命不如一個數理天才的生命重要?

寫《時間簡史》的史蒂芬.霍金及海倫.凱勒都有嚴重殘障,以新生命科技的眼光看,可能都是該銷毀的瑕疵品,但他們發出的光與熱卻遠超過大部分人。其實,不管是不是和他們一樣有殘疾,不管是不是和他們一樣傑出,每個生命都有其神聖價值,沒有任何其他生命有資格打分數。




2006.06.04  中國時報 兩種篩檢法 優生保健提早到「孕前」 吳慧芬/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基因部醫師蘇怡寧表示,基因篩檢法大致可分為兩類,分別是螢光原位雜交法與分子診斷法(PCR),以篩檢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缺陷的胚胎,這兩種方法,都能將現行優生保健的工作,從產前提早到「孕前」。

以喧騰一時的罹患ALD(腎上腺腦白質退化症)高雄張家三兄弟為例,這是種性聯遺傳疾病,帶因婦女的兒子,有一半機會發病,一半機會正常,胚胎基因篩檢,可事先「剔除」帶異常基因的胚胎,阻止其進入母體子宮著床。

其它可運用分子診斷法來基因篩檢的疾病,還包括視網膜母細胞瘤、玻璃娃娃、神經纖維母細胞瘤、海洋性貧血、白化症、血友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BRCA1、BRCA2基因導致的乳癌、HNPCC基因導致腸癌等。

蘇怡寧表示,現行之產前基因診斷,最早能在婦女懷孕十至十二周時,做絨毛採樣,一樣可確認胎兒是否帶缺陷基因,再決定是否終止妊娠,若婦女能承受終止妊娠過程之打擊,未必得先承受人工生殖術之苦,搶在孕前「訂做寶寶」。

在準確度上,偵測染色體異常的螢光原位雜交法高達九成九,篩檢單一基因異常的分子診斷法(PCR)有八成多,兩方式台大都將進行。

蘇怡寧表示,台大最近要做的「胚胎基因篩選術」最困難之處,在於單一細胞偵測,因為細胞量太少,在放大偵測過程,容易造成誤差,研究團隊花了一、二年時間,以多種不同技術,才降低了誤差發生,使得此技術得以運用於臨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