霪雨霏霏的週日台北城,感覺不到半點生氣活力,想像著三小時車程外的中部小鎮,現正萬人空巷、香火蔽天地迎著媽祖遶境──長達八天七夜、全程三百二十多公里、行經四個縣市、八十餘座廟宇的超大宗教儀式。此刻俗務纏身的我無法恭逢其盛,倒是滑鼠一點進到了「大甲鎮瀾宮全球資訊網」。

這才發現,線上立即下載媽祖聖歌已夠有趣,更炫的是,竟然連媽祖神轎都裝了GPS衛星定位系統。也就是說,現在不管世界哪個角落,只要上網就能看到大甲媽祖的即時位置及行經路線。我待會就要來寫封email給在英國劍橋的前指導教授,邀請喜歡台灣俗民文化的他不妨來「線上朝聖」一下。

百年歷史的媽祖遶境活動,不只透過網路跨越國境而同步呈現,這幾年在政府部門、教育機構及民間社團的合作下,早已從單純而在地的傳統宗教儀式,擴大衍生成一個混合了跨國文化元素,集敬拜、展演、觀光、消費於一身的「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這不只是台中縣政府投注最多人力物力的年度活動之一,也是國際媒體每逢初春聚焦報導的島嶼盛事。

從電視轉播中我們看到在媽祖起駕前夕,鎮瀾宮燈火璀璨,除了全台各地爭奇鬥豔的陣頭,還有來自日本、美國、印尼、斯里蘭卡等地的民俗樂舞團體,在媽祖及其信眾前輪番表演。而人群之中,更經常可見帶著好奇與驚嘆表情的外國朋友,與他們認識或不認識的當地民眾,興高采烈、比手劃腳地討論;其中也有不少人拿著DV,紀錄這一幕幕既神聖又世俗的本地嘉年華,要帶回他鄉與人分享。

我猜想在這喧騰華麗的一週裡,即便是前來觀禮的福建湄州「祖廟」代表,也該會留下獨特且深刻的台灣印象吧。事實上,從百年前媽祖信仰自中國大陸隨移民渡海來台,其宗教意義及影響庶民生活的程度就起了很大變化。媽祖在閩南原本是漁民的守護神,是「出海的」媽祖;爾後在台灣落地生根,就成了「過海的」媽祖,保佑著所有從唐山過台灣的新移民,在「日久他鄉變故鄉」的生活都平安順遂。媽祖信仰在地(重建)化的歷程,是大陸漢文化來到台灣後,既深刻流存卻又大幅質變,由此發展出一種混雜而獨特新生命的例證之一。

其實,大家可能沒注意到,十天前,日本有史以來首座大規模的媽祖廟在橫濱中華街落成。這座耗資十七億日圓的壯觀廟宇,在設計及興建過程中曾多次赴鹿港、北港、大甲等地考察。整個浩大隆重的開廟安座儀式,由台南大天后宮組團親臨指導,且下個月橫濱媽祖廟還需前來台南進香「分靈」(而不是到福建湄州的祖庭)。就如大天后宮主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中國大陸的宗教活動因文革而有斷層,目前真正嚴謹的習俗傳承其實是在台灣,是以日方才會求助於我們。把這則「媽祖從台灣輸出」的新聞,和上述正在進行中,亟欲與國際觀光相扣連、越來越有所謂「跨國色彩」的本地遶境活動並置來看,或許可以大膽地說,原來媽祖這個已深刻在地化、日常化的信仰文化,如今已成了新的根基、新的源頭,並據此開始嘗試長出跨國化的枝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