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金穗獎頒獎典禮的邀請文宣,對照先前總統戲院走進歷史的新聞,不禁感嘆,散落台灣各處的獨立影像工作者,僅能在每屆小規模比賽的頒獎典禮和公視的〈紀錄觀點〉中,微微發光。

如今在台灣能看到國片的戲院,僅有光點台北、長春、真善美等極少數的戲院。能上映的國片不是從國外得獎回來,就是幾個叫的出來台灣導演作品。各家戲院為了收支平衡的考量,使國片必須和非英語系片作市場競爭。再者,在台灣想拍商業片或是藝術片的後進,大家都奢望新聞局每年發放幾個一百萬的輔導金補貼,若是以日劇每集四百萬台幣的成本來看,試問一百萬的台灣商業片有誰要看 ?台灣電影市場實在很難有後輩新進的伸展舞台。

隨著李安的斷背山風潮,蘇院長對於台灣低迷的電影產業,提出幾項相關電影產業措施,我們樂見其成。然而台灣的影視文化是需要長期的孕育及栽培,仰賴巨額的大型電影產業計畫,或許遭遇行政程序和政治面上等種種外界因素,而未有所進展。但當中影老闆易手,試問在中影內的珍貴資料庫,如今淪落何處?台灣影像紀錄片如今少了一家總統戲院的對外播映管道,之後是否有機會走出誠品敦南B2那小小的空間?

對於那些默默打拚的台灣電影工作者,所謂「國家電影文化中心」這個願景太遠了,面對台灣電影的種種當務之急,立刻給予協助,或許是當下他們最迫切需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