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紛飛,腳步疾,復君仇,鋤邪佞;肅殺濃,神志歛,氣節高。

江戶元祿十五年(一七○二年),以大石內藏助為首的赤穗四十七浪士,在如斯時序中織造了歷久不衰的「忠臣藏」神話。

雪盈尺,歌聲壯,尊天皇,清君側;大和魂,凝我心,新日本。

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黎明,包括野中四郎等廿二名陸軍「皇道派」(高揭反財閥、反官僚體制、廢內閣、籲求天皇親政為職志)青年將校,率一千四百餘名士兵,襲殺多名元老重臣,佔領內相官邸、東京警視廳,立於「昭和維新」、「尊皇討奸」旗幟下,諸人一心盼求天皇能頒敕令、彰義行、開新政;熟料傳來的卻是卻是東京戒嚴,並對彼等「武力鎮壓」訊息,執此意念最深的不是別人,就是起事者最衷心擁戴的「天皇陛下」。

義行變叛亂,原以為可以登高一呼,竟落個孤立無援;於是起事四天後,原部隊歸位,野中四郎自裁;其後,在不允許有辯護士、不公開、不准上訴的詭譎氛圍下,包括軍官與民間人士(最著名的是北一輝)在內共十七人被處死刑。昭和年代的「忠臣藏」竟至不知如何編劇!

二二六事件的影響極其深遠,稍具近代史知識的人都知:以結納財閥,大肆進行帝國擴張政策的「統制派」人士,此後獨攬軍政大權,政黨政治被推入火坑,更由於該年年底中國發生「西安事變」,激起日本軍閥意圖迅速解決「支那問題」。再由全面對華戰爭,走向太平洋戰爭,以至於敗亡。

但,問題尚不僅於此……。

元祿年間大石內藏助諸人的行徑,頗類先秦的刺客。為替主君淺野長矩雪恥,因而襲殺仇人吉良義央,基本上只是封建關係中的恩義酬報而已;反之,二二六事件中諸青年將校的舉動,反倒是想卸除封建枷鎖,讓天皇與庶民得以協同開新局,其懷抱豈是「忠臣藏」得以涵括。然而,鋤奸勤皇的這個皇,竟致翻臉不認人,勤王義行一變而為反亂逆賊,二二六事件遂成昭和奇案,全貌班剝不整。

於是,江戶時代以來,關於「忠臣藏」的淨琉璃、歌舞伎演出不知凡幾,廿世紀以後,電影、電視的演出更是所有劇目之冠;反觀二二六事件,相關的史料彙整、田野調查雖有一定的成績,但眾人仍對於事件的本質、過程與影響如置身濃霧。只因事涉軍方內部權門,青年將校徒為遭利用的工具;更由於天皇否定勤王義舉,天皇制本質更形曖昧模糊。各方諱莫如深,導致一般大眾以為七十年來直接以二二六事件為主題的電影,只有五社英雄於一九八九年執導的「二二六」而已。

五社英雄滿是煽情的手法,加上荻原健一、三浦友和、竹中直人、本木雅弘的競飆演技,在享樂當道的昭和末、平成初,景象太炫灑血,讓人不易捕其實況。另外,一九七三年由吉田喜重執導的「戒嚴令」刻畫的是北一輝(三國連太郎飾)塑像,只因此片太晦澀,不好提及。當然,一九七○年由三島由紀夫所擔綱,於自衛隊前切腹自殺的大戲,全然就是二二六的翻版,三島竟似北一輝化身,各方解說仍在衍異中!

肅殺、陽剛的昭和十一年,還爆發阿部定勒殺情夫石田吉藏,並割下陽具的事件。弔詭的是,阿部定遭逮捕後綻露的歡顏燦容,竟似春陽融冬雪,日後衍為大島渚「感官世界」的主調。對照江戶元祿年間,忠臣藏/好色男女(井原西鶴)的天理/人欲並現,那麼昭和時代,二二六/阿部定事件,似也不難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