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金山灣中山巒起伏的天使島上,一些年久失修、又濕又冷的簡陋房舍牆壁讓人想起二十世紀初關過成千上萬華人移民的拘留所。

最近有人發現,在拘留所牆壁上一層層的灰漆下寫著一首首悲涼的華文詩,總共約一百五十餘首,每一首都訴說著當年華工的期待、失望、恐懼和憤怒。因為當年實施「排華法案」,許多華人移民往往被監禁在這座島上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之久。

天使島約一百八十八公頃,島上拘留所目前正進行耗資五千萬美元的三個階段州立公園恢復計畫,華文遺詩將是此一計畫的焦點。這筆費用將由聯邦,州當局和民間提供。

今年八月施工前,一群學者仔細檢查了拘留所的簡陋房舍和醫院,把牆上每一首看得到的詩都找出來。這是當局第一次清查拘留所的華文遺詩,學者將透過這些詩句了解當年華人移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公園包商也忙著恢復拘留所的舊觀,恢復到當年稱為「西方艾利斯島」的模樣,這座島是華人當年越過太平洋進入美國的大門。從一九一○年開始,到一九四○年大火燒毀拘留所為止,拘留所共處理過一百萬樁移民案件,包括十七萬五千個華人。

在艾利斯島上,移民往往只要待幾小時,但天使島拘禁華人,平均每人要拘禁二至三周,有些因為要等待官員查證他們的移民身分,一關就是兩年。

根據一八八二年的「排華法案」,華工不得進入美國。「排華法案」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項以特定種族為目標的法案。「排華法案」在一九四三年取消。

根據歷史紀載,在拘留所的生活,亞洲人和非亞洲人有天壤之別。亞洲移民被拘禁在二層樓的牢房裡,此處原來準備拘禁一百人,卻往往拘禁一百五十人,而且吃次等食物,因為生活絕望,華人只好寄情於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