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近代著名的參議員中有兩個人姓麥卡錫,他們都是改變歷史的人。一個是四十八年前去世以製造白色恐怖而遺臭萬年的威斯康辛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McCarthy),一個是剛於十二月十日以八十九歲高齡辭世的前明尼蘇達州民主黨參議員尤金.麥卡錫(Eugene J.McCarthy)。前者為歷史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後者為時代創造了正面的衝擊。

尤金.麥卡錫在越戰最高峰的一九六八年,一個人挺身而出反對詹森總統的越戰政策,並在新罕布什爾州民主黨總統初選挑戰詹森,迫使他退出競選連任。

由於麥卡錫高舉鴿派大旗,登高一呼,民主黨(執政黨)方始認真思考反戰問題,但金恩牧師和羅伯特、甘迺迪的相繼遇刺,導致美國在一九六八年陷入內戰以來最嚴重的分裂與對峙局面。耀眼而動亂的六十年代,即以一九六八年為歷史座標。

麥卡錫是詩人、作家、學者兼不合時宜的政客,曾五度參加總統初選,每次皆敗北,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在正式演說和即興講話中充滿了機智、詼諧與冷嘲熱諷。他是一個最沒有政治味道的政治人物。

甘迺迪總統當年的兩位頭號助理,一位是號稱美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總統講稿捉刀人(甘迺迪就職演說即出自其手)蘇仁森(Ted Sorensen)和史學家小施勒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最近聯名在《紐約時報》發表為甘迺迪越戰政策辯護文章,他們說甘迺迪如果未遭暗殺而繼續執政和連任,他必定會逐步自越撤軍,並稱甘迺迪已有「撤退策略」(exitstrategy),這些「策略」包括三個步驟:一、明白宣示美國將撤軍,二、要求地主國向美軍發出「請求離境」函,三、美軍逐步撤軍。

多少年來,包括蘇仁森和小勒辛格在內的「死忠」部屬,一直在炮製「甘迺迪如果活著就不會發生越戰」的迷思(也可說是謊言),他們口口聲聲說甘迺迪很了解亞洲情勢,更清楚美軍不可能在亞洲對抗反殖民主義和共產主義,儼然把甘迺迪說成是個很懂外交的總統。其實,大謬不然。

其他不必說,從美軍駐越數月來說,甘迺迪就是增加美軍駐越的始作俑者,艾森豪在位最後一年(一九六○),越南有八七五名美軍顧問;甘迺迪上台後第一年(一九六一),美軍增至三一六四人;一九六二年為一萬一千三百二十六人;甘迺迪遇刺那年(一九六三)有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三美軍;詹森上任第一年(一九六四),美軍顧問增至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人。

這些數字可見甘迺迪時代駐越美人數持續穩定增加,詹森上台後,他的軍政顧問全是甘迺迪的老班底,他只是「蕭規曹隨」。如果甘迺迪真有所謂逐步撤軍的「撤退策略」,他的軍政顧問為什麼不向詹森提出來,而使詹森焦頭爛額,總統做不下去?美國大舉增兵是在一九六五年開始,那年年底已有二十萬美軍駐越,最高峰是一九六八年,美軍多達五十四萬。蘇仁森和小施勒辛格在紐時發表甘迺迪越戰構想文章的真正用意,是希望布希當作自伊拉克撤軍的借鏡。

麥卡錫在越戰陷於膠著的一九六七年站出來,反對越戰也反對詹森,他認為民主黨可以另提別的總統候選人而不是非詹森不可,他也預言美國的越戰政策是一條死路。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三十日,麥卡錫宣布競選總統,他只有一項政見,那就是自越撤軍。

成千上萬的反戰青年和嬉皮本來希望羅伯特.甘迺迪出馬挑戰詹森,但甘迺迪無勇無謀,欠缺膽識,不敢出山,這批青年轉而支持麥卡錫,他們發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為尤金而整潔儀容」(Clean for Gene),紛紛剪短頭髮和鬍子,蜂擁至新罕布什爾州為麥卡錫挨家挨戶助選,結果獲百分之四十二選票,雖比詹森的百分之四十九少一點,但已足夠震撼全美。

新州開票四天之後,投機分子羅伯特.甘迺迪投入初選,麥卡錫聲勢受挫。三月三十一日詹森宣布退選。六月四日加州初選,甘迺迪以百分之四十六擊敗麥卡錫的百分之四十二,當天深夜甘迺迪在洛杉磯大使大飯店被約旦青年沙漢開槍打死。沙漢現仍在牢中,大使大飯店已遭拆除。

民主黨在秩序大亂的芝加哥大會中提名詹森的副總統韓福瑞為總統候選人。然而,民主黨已成分裂狀態,捲土重來的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森終於實現當總統的夢想。尼克森雖以結束越戰作為競選訴求,但直至一九七三年三月底最後一批美軍才撤離越南。

美國目前最需要像麥卡錫這樣有道德勇氣又有遠見的政治人物,向無能無力的布希政府發出強烈的嗆聲,要求他儘速撤出伊拉克。環顧今天的華府,除了賓州民主黨眾議員、越戰英雄莫沙(John Murtha),有膽識、敢說話的人竟然寥若晨星,難怪布希自九一一事件以後就一直胡作非為。布希時代的美國不僅沒有智者,連勇者也不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