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8)
- Jul 25 Fri 2008 15:03
歷史系所學為何?給欲為「史家」者參考--補充包 作者:竹風
- Jul 24 Thu 2008 23:39
歷史系所學為何?給欲為「史家」者參考 作者:竹風
介紹歷史系給PTT高中版上考慮就讀的同學們。刪去部份,與歷史系出路討論等問題,
PTT高中版Eillen等強者均有文章,還請查閱帳號爬文互相參照:
- Jul 23 Wed 2008 17:01
推薦書目與傳統經典的命運 中國網轉載
http://big5.china.com.cn/book/txt/2008-04/25/content_15015620.htm
閱讀風氣的形成是一個時期政治、學術的綜合體現。一方面,我們說閱讀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因而,這一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閱讀又是歷史傳統的延續與繼承,因而,一些結晶著人類智慧的經典名著卻不受時代變遷的影響,一直成為人們閱讀的對象。可以這樣說,一部閱讀史,正是在這種變遷與永恒的矛盾中展開的。
一、推薦書目在中國
- Jul 23 Wed 2008 14:10
竹風:黃埔一期 我與各位的如風往事
多少位學弟妹還記得04年8月上旬,范老大舉著「狗牌」,麥當勞前面迎接你們的「第一次接觸」?那日的你們,在羅曼隔間內,猶記和鈞提出不少疑問,永祥亦問及系上所學為何。就這樣,我們相遇。四年情緣,於焉展開。不知道第一次看到「小范」時,還以為是大哥?
照片,呼喚著記憶。文字,安在?
讀書會「史鬱」之名,還記得我怎樣整你們?《國史大綱》,能吃嗎?甫整理好空間提供給你們自習的圖書室內,阿牛這樣哀號。無法啃下「溫情敬意」的你們,讓我只得「放輕鬆」,陳映真、張曼娟、黃春明的小說,轉為我們閑談話題。最讓我「驚奇的」,莫過之凡抓著大家要說「英語五分鐘」,沛宏吞吞吐吐口吐白沫之景,而今仍歷歷在目。未幾,這小小天地,宣告棄守。時過境遷,系辦也從小小侷促一隅,轉移到現在溫暖的所在。
- Mar 26 Mon 2007 16:13
樂生院相關新聞標題彙整1951-2004年
樂生療養院長 被人檢舉貪污 嫌疑五點正偵查中
日期 作者 報別 版名 報導地 版次 專欄
1953-06-11 本報訊 聯合報 第04版
台北縣新莊樂生療養院 百餘痲瘋人大騷動 保警掩護職員撤退 警憲聯合出動方告驅回 為首患者已被逮捕扣押
- Mar 07 Wed 2007 12:17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一所用心於山林書院、師生講學與對話氛圍的治學場域
方向:史學史與史學專書、新文化史、婦女史與性別研究、圖像歷史與視覺文化、秦漢史、中古史、地圖史
招生名額:14名(非歷史系本科生亦可報名)
報名時間:96年3月2日至3月21日
考試日期:96年4月14日
若有其他問題,歡迎上網查閱 http://www.fgu.edu.tw/newpage/default.htm 或電洽歷史系系辦:03-9871000轉分機21601鄭助教
- Mar 03 Sat 2007 12:00
228 來點「實際論述」吧 【聯合報/胡又天/作家(台北市)】 2007.03.03 02:43 am
今年二二八的吵鬧較以往更無新意。民進黨政府繼續消費它,民間圍繞「轉型正義」的討論也繞不出多少實際的論述,國民黨的應對更是無力。
什麼是實際的論述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到底怎麼看」、「我們以後怎麼辦」。對一個人來說,只要確定了自己在這三個問題上的答案,雖然認知可能有誤,雖然方向可能不好,但至少他心裡有底了,這故事就不會再困擾他了。但如果這三項一直搞不清楚,他就容易茫然,容易被別人牽著走。這便是二二八公案的今況。
上列三個問題,對歷史家來說,重要的是第一項;對思想家來說,重要的是第二;對政治家與一般民眾,是第三。這些年朝野一直在吵的,也就是第三。泛綠在第三項上的論述,歸根結柢,就是兩句潛台詞:「徹底將國民黨銼骨揚灰,老子們當家」;泛藍,民間人士還能駁斥綠營政客的「險惡用心」,國民黨卻只會迴避問題,說「放過我們」,宜乎其無望再舉。
- Mar 03 Sat 2007 11:50
鄧小平秘錄:鄧圖以社論阻止學運是誤算 【中央社/東京三日專電】 2007.03.03 12:38 pm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的「鄧小平秘錄」今天報導,鄧小平在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以人民日報刊登指控學生運動社論和解除上海周刊「世界經濟導報」總編輯職務的方式企圖阻止學生的民主運動是項大誤算,反而使得學生和知識份子聯手,使事態更趨嚴重。
「秘錄」今天報導,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刊登社論,把學生運動定位為「動亂」,引起學生的反彈,次日出現數萬人的示威遊行。當時學生高舉的口號是「擁護共產黨」和「維護社會主義」,令採訪的中國記者感到困惑。
其實這是學生方面針對人民日報社論的指控採取的高級戰術,表明並非反體制運動,而是要求消滅腐敗和確立民主政治和法制,這項口號獲得不關心政治的學生和一般市民的共鳴。
- Mar 02 Fri 2007 09:35
反貪‧倒扁‧鬧元宵--紅衫軍聯誼會邀請您來參加紅燈會

各位紅衫軍,大家好久沒有活動活動了,在大年初七,我們在台中市成立了「紅衫軍聯誼會」,正好元宵節台北市有盛大的燈會,所以我們也來辦一個「紅衫軍聯誼會燈會」活動,簡稱「紅燈會」。
大家樓上招樓下,阿爸招阿媽,大家一起來參加燈會,在這小過年裡,大家來團圓。參加的方法很簡單,在三月四日星期日那天是元宵節,大家提著自己買的燈籠,穿著紅衫,戴著紅帽,大家相約在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門口,燈籠和自己身上的擺飾可以有自己的創意。
當然我們免不了要高喊阿扁下台,讓大家知道雖然紅衫軍之家鐵門拉下來了,施明德去美國開刀了,但是紅衫軍仍然在。
- Feb 17 Sat 2007 12:09
2007.02.16 宋陳密會 一審判決 扁敗訴賠 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系相關報導評論
中國時報 2007.02.16 密會指控法官指扁濫用情資 王己由/台北報導
陳水扁總統據以引用「宋陳密會說」的情報資料,台北地方法院承審法官蔡如琪,經過一年九個月的調查,發現「有所本」的情報資料,只是兩頁以電腦字體繕打沒有日期、單位名稱和機密等級的A4非公文文件,判決理由直指,「這不是民主政治國家所為的運作方式。」
法官此項判決書,是否能對聲請釋憲中的「總統機密特權」爭議留下一些啟示,備受關注。
- Feb 16 Fri 2007 10:01
馬英九選總統民調...大家在網誌的回應中投票表示意見吧
雖然網誌上正式的討論政治可能有敏感,但最近聽了很多說法,還是忍不住想問問有來到個人網誌觀看的朋友們意見。許多人討論侯寬仁起訴馬英九之後,馬英九宣佈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批判新聞與平面媒體超過五成支持馬英九選總統的民調很有問題。個人問過一些朋友的答案也是類似的:不少人是支持泛藍或紅衫軍作為,卻對馬英九宣佈參選,並且目前國民黨修改排黑條款感到不爽,這樣跟陳水扁有何兩樣?個人探訪過程中的確是有些人持馬英九選總統的,但如詢問過朋友的意見所言,許多人是支持他以獨立參選人,或者一審無罪才投入選舉的,我問過的人很少是支持「現在」就去修排黑條款,代表國民黨參選。因此想問有來到網誌觀看的各位,究竟您對馬英九選總統的看法如何?個人目前歸納幾個可能選項,讓大家選擇(若有其他選項也歡迎提出)
(1)「現在」馬上修排黑條款,讓馬英九透過黨內機制參選(包括徵召);(2)獨立參選人尋求公民連署參選(國民黨是否推派候選人均與馬英九無關);(3)一審宣判無罪後,才正式投入大選(代表國民黨或獨立候選人皆可);(4)棄選2008,若宣判無罪定讞才東山再起;(5)退出政壇
個人選項投(4),不知道各位意見如何?
- Feb 10 Sat 2007 16:20
中國時報 2007.02.10 正名問題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相關報導選錄
中國時報 2007.02.10 抗爭9小時 開會10分鐘 中華郵改名 黃如萍/台北報導
在交通部的強力主導下,中華郵政公司昨日四度變更開會地點,並成功阻絕三名勞工董事代表出席,傍晚終於順利依照交通部的規畫,董事會正式通過更名為台灣郵政公司,下周正式掛牌,「台灣郵政」戳記將首先上路。
周一掛牌 工會揚言強烈抗爭
- Feb 05 Mon 2007 18:44
中國時報 2007.02.05 時代論壇:單一選區制真的有助於中道選舉? 朱敬一
今年底的立委選舉,將首次適用「單一選區制」。這個改變,是二○○五年第七次憲法增修的結果。在修憲之前,立委選舉採「複選」制,同一地區往往應當選不止一人。於是常有立場極端的候選人,只要迎合了部分偏狹選民的喜好,就能得到少數死忠者護航而當選,因此政治學者對此選制多所批評,乃有單一選區改革之議。在單一選區制之下,台灣各地的選區將畫分得較小,每個小選區內只有一席立委當選名額。許多鼓吹單一選區制的政治學者專家都指出,單一選區制將有利於政治人物立場趨向中道,而原先複選區下政見極端的候選人,將不易再有當選的機會。
但是,在去年底北高市長選舉之後,我對於前述論點的真確性漸漸感到質疑。北高市長當選人只有一名,顯然是單一選區制。然而候選人真的有理性中道的政見空間嗎?選民真的不受極端政見的影響嗎?坦白說,我覺得政治學理與台灣實況有不小的落差。
主張單一選區有助於候選人提出「中道」立場的論點,其學說概要如下。在一個正常的兩黨競爭環境中,任何立場極端的候選人,都會給對手可乘之機,而遭到選舉的挫敗。例如,若某甲提出一項極左派的立場,雖然使某甲擁抱了最左端的群眾,卻也使甲的後防空虛。此時,若某乙將甲的立場稍稍右修,在單一選區制之下,就能囊括所有立場稍微溫和選民的選票。在投票時,某甲極左的少數支持者不敵廣大的溫和選民,於是會落敗。某甲預知如此,也就不敢採取極左的政策立場,而要往右修正一些。當某甲右修立場時,某乙當然也要同時修正,雙方皆務必要以掌握大多數溫和者為要。兩位候選人如此不斷往中間修正,最後彼此只會採取中道的溫和立場;這就是政治學上著名的「中位數選民定理」,意即候選人會傾向採取迎合中間選民的立場,也只有中道立場者才能勝出。
- Jan 19 Fri 2007 10:29
檢改會:弱勢總長 更需剛正特偵組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 2007.01.19 03:08 am
立法院昨天通過檢察總長陳聰明的任命案,檢察官改革協會發表聲明指出,陳聰明是「弱勢的檢察總長」,未來亟需特偵組來搭配,才能打擊特權犯罪。民間司改會則期許陳聰明能杜絕關說。
檢改會指出,陳聰明一開始給人「弱勢總長」的形象,未來檢察體系更需要一個剛正勇健的特偵組搭配,以彌補不足,期待陳聰明能忠於人民的志節和檢察獨立的風骨,勇於偵辦特權,並建立一支比目前高檢署查黑中心更有公信力的辦案團隊,才不負歷史重任。
至於立院審查期間傳出陳聰明私下請託拜會立委一事,檢改會擔憂這樣的做法留下大量人情債,勢必後患無窮。。
- Nov 01 Wed 2006 19:27
佛光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96年度甄試招生
招生名額 一般生【5名】資料審查佔30% 資料內容包含:1.大學歷年成績單正本2.以同等學力報考者,繳交最高學歷歷年成績單3.研究計畫4.自傳
筆試 中國通史 佔20% 口試 佔50%
注意事項 1.備審資料請於報名時繳交。2.非歷史學系本科系畢業之入學生,於畢業前需修畢學士班之史學導論(上)(下)、中國通史(上)(下)、世界通史(上)(下)。
- Oct 11 Wed 2006 20:20
2006.10.10 中國時報 被圍在城裡的台灣 顧爾德
十月十日,中華民國的誕生紀念日。中華民國的正朔是台灣政權繼承的法統,一個到今日已顯得荒謬的身分。她的部分子民想著正名建立台灣國;部分子民在乎的不是「中華民國」,而是這個名詞代表著中國的想像。而她更多子民,真正在乎的是藉由這個殼,維持現狀,避免不可逆料的鉅變,而得以安身存活。
在蔣家威權統治建構的中華民國的法統,近二十年來已鬆動,「中華民國」成了一個大家都不滿意、甚至不太在乎,都想改變它,但也沒有把握能改變它的現狀。一個浮動不穩定的國家認同。
不過,國慶大典畢竟是一個統治者可藉以宣示其統治地位的最佳儀式──即使獨派的統治者亦然。近年來,統治者在這個慶典儀式上,透過各種曖昧模糊的語言、動作,宣示他希望讓中華民國這個浮動的現況往哪個方向發展。獨派民眾在意的是他們支持的領袖,藉由此儀式宣示統治權;而對中國認同者而言,只要雙十國慶仍在,就代表著分離主義還未能「得逞」。
- Oct 06 Fri 2006 12:48
2006.10.06 中國時報 馬的價值選擇 左右倒扁結局 蕭旭岑/特稿
倒扁總部回師台北,雙十國慶天下圍攻山雨欲來,十月註定是倒扁的關鍵時刻:司法偵查將有結果,群眾運動不耐久候,全面二次罷免綠委一啟動,情勢想必將緊繃到最高點。此時此刻,社會各界都將目光落在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身上,他要做什麼?
馬英九的回應很簡單,就是堅持「體制內倒扁」,在國會不斷進行罷免案。至於勢將掀起全台烽火的罷免綠委案,馬英九態度很明快:他不贊成。而且早在周二「中山會報」高層會議裡,國民黨就已形同定了調,幕僚提出的分析報告,十一項反對理由洋洋灑灑,僅有四項正面意見聊備一格。
在倒扁/挺扁力道對決的火熱氣氛裡,馬英九展現了外界較少窺見的「魄力」:即使一直被罵不作為、軟弱、不像男人、暗中挺扁,馬英九還是堅持不介入倒扁、不看好群眾運動、不認同衝撞體制。前晚他接受電視專訪,被叩應群眾罵到臭頭,他也不為所動。
- Sep 27 Wed 2006 00:24
台灣社會裂解其來有自 張維嘉 2006su06
最近部分學者及社會人士發表「反動員論」,把「操弄、動員、裂解」族群的大帽子,強戴在民進黨頭上;一時間,民進黨被說成族群對立、藍綠對決與南北對峙的罪魁禍首,實情果真如此?現在我們要來探討,到底誰裂解了台灣社會。
歷史顯示,國家或社會裂解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16世紀,殖民主義盛行,直到上世紀中葉為止,「殖民」可說是西歐殖民國家的特有產物,其涵蓋面積及人口,超過世界九成。
殖民社會造成對立
- Sep 20 Wed 2006 16:17
往事豈能如煙──漫憶一個外交官的人生歷程/金桂華 2006年9月20日大公報
人們常說,往事如煙。對此,我實難苟同。說「俯仰之間已陳跡」是不錯的,然而人的一生,或坎坷,或順暢,或平庸,或輝煌,都是有其可述之處的人生腳跡,往事又豈能如煙?我畢生從事外交,我的一生是外交官的一生。回首往事,實乏突出的「亮點」可陳,但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紅色外交官,在平淡無奇中畢竟也是一番人生的經歷。古稀之年,三餐之餘,一杯清茶一枝筆,聊侃自以為並非如煙往事,也不失為樂在其中。
抗美援朝引我走上外交不歸路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這是影響我國國運的一天,也是改變我人生軌跡的一天。
- Sep 20 Wed 2006 16:08
1963故事清單【2006/09/18 聯合報】【胡淑雯】
半夜下班回家,看了希區考克的《鳥》。1963的電影。甘迺迪遇刺的年分。
1963,雷震案剛過三年,白色恐怖入獄的年輕人,已從二十四歲關到三十六歲。美麗島事件遠在十六年後,鄭南榕自焚還要再等二十六年。
1963,鄭南榕十六歲,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演,我爸剛成年,我媽未成年,多麼年輕啊,年輕得令身為女兒的我,一念間就老去了。那一年的金馬獎,頒了一個社會教育特別獎,給第一部台製彩色片《吳鳳》,表彰吳鳳「捨身革除山地人『惡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