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文學世家的後人,最害怕的就是被人介紹為:「這是某某人的外孫,這是某某人的孫子。」每當這種時刻,他的表現不是手足無措就是呆若木雞。他說:「不要讓公公和爺爺這麼辛苦呵,早就安息了,卻還要被拖出來庇護後代。」聽上去他有他的道理,只是常常把我弄得十分尷尬,因此,乾脆不再帶他出去拜訪長輩的朋友,免得大家都以為父親有一個「不出趟」的後代。
一直到兒子大一期末考試結束的當天,我和丈夫接他去當地一家中餐館吃飯,剛剛坐定,老闆娘就親自出來為我們送茶,她說:「隔壁桌子上的客人告訴我,你兒子不僅是耶魯大學的學生,還是其中十裡挑一的DS(Directed study)謔稱『指導自殺』的成員,真了不得……」我心裡暗自得意,偷看一眼兒子,他倒也坦然大方,便趁機向兒子提出:「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去看望一位公公的老朋友?拜見這位藝術大家,只不過意味著對長輩的尊重和感情……」兒子答應了。於是匆匆結束午餐,發動汽車上路,一家三口必恭必敬地去拜見父親靳以在大半個世紀之前的老朋友,九十二歲的張充和先生。
張先生的寓所座落在離開耶魯大學不遠的一條僻靜的小街上,那是一幢白色的小樓,前院的草坪修剪得十分整齊,給人一種暇逸的感覺。當我們的汽車到達她的家門口時,比預定的時間還早兩分鐘,只好坐在車裡靜等。講老實話,我心裡有些緊張,這不僅是因為我從來也沒有見過張先生,更因為是上午在耶魯東亞系聽到他們相當自豪的介紹。他們認為張先生是宋美齡作古以後,北美最值得尊重的中國女性。我感到自己有些莽撞,前腳剛剛打電話預定時間,後腳就登上門來,實在有些不合美國人的常理。我好像有些後悔,無奈,已經踏上了台階,不得不按下門鈴。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8)
- Aug 27 Sun 2006 20:56
耶魯大學長輩情/章小東 2006年8月26-27日 大公報
- Aug 25 Fri 2006 10:28
方孝岳《左傳通論》台灣商務人人文庫1550號 重新排版標點打字本 第一章 《左傳》文研究法
一 文旨篇 第一章 《左傳》文研究法
左氏之傳《春秋》,得其本事,而論文章者,尤歸美焉。自揚雄稱其品藻;杜預稱其文緩、其旨遠;范甯稱其艷而富。劉勰曰:「辭宗丘明。」韓愈曰:「左氏浮夸。」下及清之方苞,又推其義法,皆於文章大旨,略盡之矣。左氏之記事也,廣備一代之故實。語其經營之條理,杜預尤能得之。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曰:「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其言緩、其旨遠,將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支葉,究其所窮,優而柔之,使自得之,饜而沃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蓋平鋪事實,使人靜觀而自得之,不特於經文為直諒之輔。其於後世史傳記事之文,即已樹立不二之良規矣。昔者劉向父子珍重左氏,教授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讀誦。杜預自稱有《左傳》癖,南北朝文人,如謝希逸、顏之推,皆深左學。蘭成之筆,上殿六代,下啟有唐,史家稱其博極群書,而尤精左氏。劉知幾自謂自讀左氏,然後不怠讀書。蕭穎士為韓柳之先導,亦謂於左氏取其文。是知學者欲得辭條文律者,即已不待他求,而可以取足於是,茲其驗矣。雖然《左傳》非易讀也,好文者泥其華、徵實者守其典,與其他苛察繳繞、曲義妄鑿者,皆不能具見其體,惟杜預總茲學之成。既明經傳相附之理,而三體五情、文緩旨遠、原始要終諸言,於左氏投篇命筆之微,即已宣發無隱。《集解》既詳其名物制度,復為《釋例》一書,以綜其地名、譜第、歷數,為讀《傳》者數典之功。其用力也勤、其為功也大。由典章制度、事實名物之訓,以通左氏之言。由三體五情、原始要終之意,以通左氏之文,正杜預所開啟於後人者。
言讀左之法者,朱子謂平心看其事理、事情、事勢,已為得要,然莫詳於呂祖謙。茲錄呂氏《左傳說》中〈看左氏規模〉一篇,學者依其所示,運以靈心,可以不失矩矱矣。呂氏曰:
- Aug 22 Tue 2006 22:03
2006.08.22 中國時報 五百「人民代表」 首度參選人代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據最新一期《亞洲週刊》報導,到今年底為止,大陸開始進行縣、鄉兩級人大代表的換屆選舉,預計選出二百多萬名的基層人大代表,而今年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有約五百名獨立(非中共選派)競選者參選。雖然這五百名獨立人士的勝選機會不高,而即使當選,意義也不強,但參與者認為,參與本身的程序意義高於實質意義。
曾在大陸發起「三年不買房」運動,以抗議城市房地產價格過高的深圳市民鄒濤,已經報名參選深圳羅湖區人大代表。他表示:「老百姓流傳的新名詞是『人民代表』,這是民間維權人士的『學名』,雖然沒有投票,但得到老百姓認可,這樣的『人民代表』全國各地都有。今天『人民代表』站出來選人大代表,是希望可以令人大代表名符其實。」
除鄒濤之外,去年參加廣東太石村維權行動的呂邦列表示,他已經報名參加今年底湖北枝江市人大代表選舉;湖北教師姚立法從一九八七年開始,連續五次參選湖北潛江市人大代表;現任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維權人士許志永表示,他目前尚未決定是否參選,但認為更多的人參選是很重要的。有參選者對《亞洲周刊》表示,雖然還沒有統計數據,但今年參選的獨立人士肯定超過五百人。
- Aug 20 Sun 2006 22:14
方孝岳 《左傳通論》台灣商務人人文庫1550號 重新排版標點本 略例與目次
略例
《左傳》一書,為經史文辭之總匯。茲編《通論》,略備讀者探討之途徑。自來論《左傳》者,或以經言、或以史言、或以文言,皆陳述於此,並闡明其義。遇有不同,略下己意。
治經者,應以通人論斷為主,而以專門家法之言為之輔。司馬遷家世為通學,自云「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其論述經傳源流大旨,固先劉向、劉歆父子而創通大義者。茲編論《左傳》,即以遷言為主,而以劉歆、杜預諸家為輔。
- Aug 08 Tue 2006 01:27
2006.08.07 中國時報 ■人間---父爻 劉真儀
結一段繩。雙索次次交會,結成,懸垂於穴以求解。太初無字,先民結繩為志,執以相考。是疑難也是盟約,爻一字,原是一串懸而未決的結。起一個卦,織一段家族史。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接連坎、離、艮、兌四個幼弟姊妹。《易》通人事,八卦原是瓜瓞綿綿的八口之家,從三爻到六爻,乾坤浩浩,陰陽流移,萬物自此滋衍不絕。家與結。多年後,當我終於在父親講堂上攤開了筆記,我起始於此。
他是幼子的幼子,卻做了王。祖父抱他上了膝。祖父彎身看他習字,沉沉雙掌落在他肩頭。祖父問,三十年內,我們一家若要興盛,得靠這孩子罷?那時還是王的祖父問了一次又一次。不久,兩位伯父剪髮紋身,遠赴南荒,於是爵位傳給了父親。在他長成以前,父親會守住他的位子。
唯有一次他問起緣由。母親說,你出世時簷上那隻銜丹砂信的紅雀兒,王親眼見了。木梳一次次劃分髮際,身後的母親低低哼曲,他闔眼傾身,指尖卻忽然憶起,伯父背上盤結錯綜的繩紋。
- Aug 08 Tue 2006 00:28
依依南藝 【黃碧端/文】【2006/08/07 聯合報】

從墨林說起
台南有個小村莊,叫作墨林,名字雅極了。墨林有藍染和藺草編織的傳統,連營生工藝都很典雅。小小的村子裡還保存了一座超過兩百四十年歷史的藥鋪,是全台最古老的店面古蹟。更搶眼的是村裡一座鋁皮包覆著尖錐屋頂的聖方濟教堂。這教堂是德國建築家Gottfried Bohm在1960年初出道時所設計的。Bohm在26年後,1986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瑞茲柯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墨林村的教堂也成了台灣唯一由普瑞茲柯獎得主設計的作品。
但墨林是個僻遠的小村莊,我六年前剛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2004年起改名台南藝術大學)服務時,小村的村長殷殷相邀,我因此去看了這個絕少人知但十分不俗的地方。他們希望經由一所藝術學府的協助,使墨林的特色成為吸引更多人分享的景點。我認同他們的想法,但知道事情不易。台南是農業縣,幅員廣大,一個偏遠的點難以單獨招徠目光。回校跟同事商議,藝術家們也覺愛莫能助,事情便擱下來,卻成為我心裡一個記掛。
- Jul 26 Wed 2006 13:12
江湖寥落 那漢子【尉天驄】2006.7.20-26聯合報副刊
他說:「要說當官,我也不是不想,只是我不想當公賣局局長,我只盼望幹個電檢處處長,讓我好好欣賞一下那些剪掉的片子……」
1
孤獨地上了山,又孤獨地下來
- Jul 23 Sun 2006 10:55
期末【2006/07/23 聯合報】【徐國能】
我喜歡在課桌椅間游走……看看<伏案的背影和疾書的神情,好像能感受到那些年少心靈對知識的渴切與敬意,自己也肅然了起來……<br />
期末心情,是一陣將停的黃昏疏雨,在淺水漥泛起相互重疊,隨即消滅的淡淡漣漪;那讓人玩味不已的生滅,像德布西鋼琴輕快卻憂悒的節奏,那樣深深地落進心裡。這麼多年來,從未真正離開校園,學年結束,長假來臨,金黃而使人躍躍欲試的夏天,對我而言似乎比每年的除歲新春更有舊去新來的況味。畢業典禮的拍照與鐘聲,那麼空虛冗長卻真心的祝福與叮嚀,踏出一步即成鄉愁的臨界感彷彿就在此刻。
總是眷戀校園生活的喧譁與寧靜;總是在人生的許多片刻裡,無端懷念起學校裡清晨的微曦,因此我選擇了教學為終身之志,從此可以貪享每一次春晚無言的花落,日日與世無爭的綠樹夕陽。從某個角度來說,教師是學生身分的再延續:規律地上課下課,按時繳交作業與考試,單純而透明,最大的煩憂也只是情緒上的小波折,最大的糗事也不過是上課忘了帶課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許就這樣讓「時代的巨輪」從身旁轟然輾過。當年畢業後毅然踏出山門闖蕩江湖的同學,如今早已騰達了,富貴了,布衣單車與之相逢,總有「同學少年皆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輕喟。在什麼樓什麼宮的宴會結束後,一面回味著青春舊事,一面仍要點起一盞孤燈,改改學生的錯別字與不通的文句,或是設想一首詩要從何講起。蕭瑟?是有一點,不過人生的滋味卻真在這種時刻裡豐富了起來,那些湧上心頭的慷慨,正照映了千古讀書人的寂寞,「唯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校園生涯就是如此素樸又微微燦亮。
- Jul 22 Sat 2006 00:47
2006.07.21 中國時報 ■人間---水源路伊甸 鴻鴻
我們這些寄居蟹也就這麼苟延殘喘著享受最後一線陽光,好像也就天長地久了。
若不是到朋友家轟趴,怕永遠也無法發現這片世內的化外之地。
講起水源路,就覺得這條路曲折又長,沿著河不知終始。在車輛呼嘯來去的快速道路旁,是些滲水蒙塵只待被拆除的老房子。雅紅便住在水源路頭的這麼一排舊國宅中。
- Jun 21 Wed 2006 21:20
虎尾溪的浮光【2006/06/19-21 聯合報】【古蒙仁】
●1
三十多年來不管河床與河道怎麼改變,堤防及橫跨上面的鐵橋,卻怎麼也改變不了。
它們悠然地屹立在時光的激流之外,冷眼看世事的變遷,也看盡了虎尾溪的滄桑……
- Jun 19 Mon 2006 01:56
拆廢彈的滋味【方力行】【2006/06/18 聯合報】
三十二年前我正在空軍防空砲兵部隊服義務役,因為很會考試,預官居然讓我考上了公認最「涼」的經理官,本以為管管被服設備就可以輕輕鬆鬆,無病無災的度過役期,不料年輕氣盛,一時為了解一位常備役軍官的困境,免得讓他職業軍旅生涯留下瑕疵,影響日後升遷,而同意和他互調「兵工官」的職位,接手之後,才知道兵工官管武器彈藥,對它們的構造、性能、安全、貯存和補給系統都要非常的瞭解才行,其實是非常專業的工作。但是既來之,則安之,還是硬著頭皮作下去了。因為願意學習,及大家的幫忙,倒還平順,直到「拆廢彈」這個燙手問題出現為止。
部隊每年有實彈射擊,打完後的彈殼須清點繳回,以控制彈藥不外流,這時最怕的就是在砲膛中有擊發動作,但沒有發射的「啞彈」,因為引信(底火)已被撞針打過了,雖然打擊時不知哪裡出了差錯沒有點燃,卻隨時有可能再燃起來,砲彈不比槍彈,彈筒中有大量的拋射火藥,彈頭還裝有連飛機都可打下的高爆火藥,如果不幸在砲彈退膛、繳交、運輸時任何時間爆炸,人員的傷亡慘重,可想而知。那怎麼辦呢?非常簡單,一是引爆,一是拆解,拆解後的彈殼再繳回銷帳。由誰來引爆或拆解呢?這就需要非常有技術、經驗,並冒極大危險的專業技術人員了。
那一年營部居然收到了三枚四○高射機關砲的已擊發未爆彈,兩顆高爆彈,一顆黃磷彈,沒有人願意處理,原來拆解彈藥的資深技術士官長也不願拆,因為已擊發的比未擊發過的更危險,當時也沒有人願意,或知道如何在地引爆,當然運輸後送的單位更堅決拒收了,三枚砲彈人人避之如蛇蠍,但是要處理呀!我是兵工官,責無旁貸,卻一籌莫展,跟營長商量許久,最後選了可以完成任務,卻最危險的方式:「自己拆」,在三十多年以前的時空中,或許真是責任第一,人命惟輕的價值觀吧!
- Jun 07 Wed 2006 19:41
尼泊爾少女的微笑 【劉靜娟/文】【2006/06/07 聯合報】

早上從波卡拉出發時,靦腆的導遊說尼泊爾半年前與印度關係不好,新車無法進口,只好乘坐舊車回到加德滿都;古老的國家裡,難免有很多交通和溝通的問題,請大家多包容云云。
尚在大學讀書的導遊長得很討人喜歡,流利的英語,不卑不亢的態度,加上一車十六個人個個隨和,沒有人抱怨。誰知才走了半個小時,那老車就在一個小村子裡拋錨了。
等人來修車的空檔裡,我和五天前才認識的室友如瑩乾脆邁大步往前走。路不是很寬,但是兩邊只有稀疏的房子和樹,一眼望去,開闊而渺遠,好像可以走到天涯海角。人車極少,只偶爾有「聖牛」迎面慢慢踱過來。
- Jun 07 Wed 2006 19:38
紅葉 【夏烈】【2006/06/07 聯合報】

我說:「再過幾個月葉會變紅。有時你要失掉一些東西,才會找到另外一些。」
她說紅葉不是北方才有,她出生的溫暖潮濕的美國南方也有紅葉,如今她又像是回到了南方,
紅葉就是她南方花園的生與死……
- May 14 Sun 2006 18:18
他和其他人教的不一樣 【2006/05/14 聯合報】【吳建國】
1968年10月,我考進台灣大學數學系。開學後,必修「中國近代史」課程,是由一位清大眼的年輕老師講授,就是那時還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逯耀東老師。
記得逯老師首堂課略作介紹後,就開始照著課本,從鴉片戰爭講起。由於過去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曾三度念過這段歷史,所以對逯老師如此「照本宣科」的教法,我很不以為然,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過了一個多月,某次下課後,我忍不住在椰林大道上「攔」住了逯老師,開口就問他:「您為什麼和其他人教的一樣?」逯老師被我這「初生之犢」猛然一問,有些詫異,本來的大眼睜得更大了:「那你希望我怎麼教?」
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的失禮與唐突,放緩了口氣向逯老師解釋說:「我希望您能教些不同的內容,將這段中國近代史對我們知識分子應有的啟發,做較深入的說明。」
- May 02 Tue 2006 14:34
豆漿店的20年歷史 【邱坤良】 【2006/04/25-26 聯合報】
巷口的豆漿店突然掛起一塊小木板,上面寫著「二十年老店,歡迎光顧」,底下則是豆漿、鹹豆漿、米漿、蘿蔔糕、小籠包、蛋餅、飯糰珥珥琳琅滿目的營業項目與價錢。作為招牌的這塊木板有些陳舊,看起來像是從哪個工地撿來的,毫不亮眼,也缺乏氣派,說它是招牌或「看板」,言過其實,頂多只能算是廢物利用。
這家五坪大的豆漿店是從老舊公寓隔間,「店」門口擺了一檯小吃攤常見的鋁製方形平台,中間放了兩個分別裝滿豆漿、米漿的大鍋,旁邊還有一個蒸籠與小灶,專門烹煮、煎炸食物。「店」裡面的磁磚地板沾滿油漬,幾張供客人使用的長形木桌與塑膠圓板凳,隨意擺放著,整間「店」看起來髒兮兮的,與緊鄰洗衣店與美容院相比,既缺乏美容院的光彩亮麗,也沒有洗衣店門口掛滿衣物,一副生意鼎盛的模樣。
二十年不算短,如果以人生作比喻,從出生到二十年,可算成年了。照大甲顏家的結婚速度,也可能兒女成群了。但是就一家企業,一項產品來看,二十年算久嗎?隨意往大城小鎮的街道走,哪一家商店不是已經開了二、三十年以上?如果二十年的小豆漿店都要標榜歷史,那麼,日本時代就存在的店鋪、公司行號,豈不要做紀念碑了?
- Apr 15 Sat 2006 21:40
退休不到1個月 百歲人瑞辭世 【編譯倪婉君/綜合報導】【2006/04/15 聯合晚報】

還記得那位百歲才退休的美國人瑞威斯頓嗎?他的家人14日表示,這位選擇在3月22日自己百歲大壽退休的洛杉磯巴士維修工人,退休後不到一個月,13日晚間因為心臟衰竭,於睡夢中辭世。
這位受到同事和長官讚揚的「可靠先生」(Mr. Reliable),宣布退休後沒多久,身體就出了狀況,日前因為勞累過度和脫水症狀住院,6日才返回家中休息,但一星期之後就在睡夢中悄悄地走了。
29歲的曾孫女布蘭蒂談到百歲才退休的曾祖父,說「他已達到他的目標,做完人生中必須完成的事。我真的以他為榮」。外孫女伊薇特則說,「他留給我們很棒的(精神)資產」,充分流露出對祖父的不捨與敬重。
- Apr 04 Tue 2006 10:38
2006.04.04中國時報 萬里孤寂 林義傑 超越極限 張瑞昌
「我跑出了堅持,也跑出了意志,體驗到人生是一場長遠的競賽。」站在演講台上的林義傑,正向一百多位保險經紀人敘述他的長跑經驗。以熱情、勇氣和執著編織的運動賽事,在記錄風霜與血汗的幻燈片裡緩緩地流盪,一個瘦小的身影,散發著巨大無比的生命能量。
贏得首屆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賽總冠軍之後,林義傑的行程顯得更為忙碌,他經常受邀到校園、企業及社團演說,像個傳教士般南北奔波,積極地傳遞激勵人生、奮勇前進的信息。從十歲開始跑步,林義傑的雙腳就沒有停下來過,他勇闖撒哈拉、穿越大戈壁、挑戰智利寒漠、遠征南極雪地、奮戰亞馬遜,在剛滿而立之年的青春生命中,早已寫就許多精彩動人的長跑詩篇。
然而,誰能預料這位從小就喜歡跑步的馬拉松選手,曾經因為家人的強烈反對,險些無法一圓「用雙腳闖天下」的少年夢。
- Mar 30 Thu 2006 16:47
﹝開格絮語﹞之三:我的知己,我的愛 2006-03-30 15:00 翁嘉銘 中時部落格轉載
寂寞的人寫歌,歌也陪著寂寞的人兒。現代的流行歌曲在商業機制的操控下,大半是規格化的作品,匠氣味濃,少有自發性的創作,,能幽微地潛入人心或直接撞擊心靈深處。當然,流行歌曲也是想得到大眾的喜愛和共鳴,所以不論是唱法、詞曲和編曲、錄音,也以動人心弦,刺激大眾購買為目標,而寂寞自然是商業動機下的好題材。
隨意想都可以挑出好幾首寂寞的歌,「因為寂寞」、「我們都寂寞」、「寂寞的眼」、「寂寞保齡球」、「寂寞存摺」、「寂寞夜快車」、「還是會寂寞」等等,錄成十張寂寞專輯足足有餘。寂寞成了濫詞。當有人在你耳中不斷喃喃、絮絮說著寂寞,不知不覺也就寂寞了,甚或寂寞麻痺了,忘了什麼叫寂寞。現代流行歌曲的作用,往往不是要人清醒,而是健忘,以短暫逃避痛苦。
有些創作者可以不露寂寞的旗幟,而把寂寞的況味寫得入木三分。張雨生引王丹的短詩寫成的「沒有煙抽的日子」就極為感人:
- Mar 27 Mon 2006 23:59
2006.03.27 中國時報 我的第一份薪水---電鍋.荔枝.報親恩 許淨文
家住鹿港鎮郊的農村,世代務農,家人節儉成性。
考上私立大學之後,再三掙扎著要不要繼續升學,因為昂貴的學費不是家庭經濟可以負擔得起,可是父母親堅定地說:「只要有書念,學費再貴都可以向親戚朋友借。」於是我又繼續就讀。
為了分擔家庭經濟,我在學校申請到一份工讀的機會,每天早上六點多到學校訓導處,打掃地板、擦窗戶、擦桌子、燒開水、泡茶,每月工讀費三百元,兩個月領一次工資。
- Mar 22 Wed 2006 13:36
[陽明山.東西大暴走] 2006-03-22 01:09 foton 中時部落格轉載
是突然決定要去走陽明山的。本來想說可能找不到人去,不過後來還是找到Mon跟我去,於是我們就出發了。好像有點隨便,不過,真的是蠻隨便的,前一天晚上才在網路上找資料,看要怎麼走,搭什麼公車,準備些什麼。不過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晴朗的一天,但實在是太晴朗了點。早上六點半出發,先坐捷運到劍潭站,搭七點發車的小18公車,雖然說小,但來的一部普通的大型公車。在公車上又小睡了一會,抵達聖人橋時,差不多七點半了。這裡是陽明山大縱走的起點,總共有十座山要登,依序是頂山,石梯嶺,竹篙山,七星東峰,七星主峰,大屯主峰,大屯南峰,大屯西峰,面天山,向天山,總路程約27公里。由於我們不知道是否要走進去產業道路,還是要沿著至善路上山,最後我們選擇走至善路,不過路越來越小,最後接到了平圳古道,我們走了一小段古道,然後才又接回萬溪產業道路。早上遊人不多,多半是附近來爬山的民眾,太陽剛從山頭露臉,一路上不少鳥兒,還有一些是騎自行車上山的社團。沿產業道路望萬里方向前進,有時有捷徑,不過通常都是爬得累死人的階梯步道,由於我們之前繞路,已經多走一段路,經過風櫃嘴稍微停休,洗洗臉,路旁剛開上來的咖啡車準備開始營業了,差不多九點左右,我們到達頂山,從木樁上拓下今天的第一個字,陽。
接下來的路就好走多了,沿著山稜線前進,右邊可以清楚看到基隆外海的基隆嶼,左邊則是內湖士林,先經過一片草原,接著就進入柳樹林裡,由於林葉茂密,陽光無法直接滲入,地面上都是地衣青苔,綠綠滑滑的,林中吹起的涼風,讓人倍感精神振奮,尤其是這裡的光線,像被撕碎般鋪在地上,一片一片的,稍微有風吹過,光影隨之擺動。走出樹林後,又是一大片草原,也差不多是十點左右,從石梯嶺上拓下了第二個字,明。
之後的路幾乎都是草原,此時氣溫已經開始猛升,豆大的汗珠開始滴落,路上的遊客也變多了,等到抵達擎天崗,滿山滿谷的,都是一堆堆人團了,整座山開始變的熱鬧吵雜,走著走著有點小餓,就拿出牛角麵包充飢。我們沿著擎天崗環線步道,爬上竹篙山,在大太陽下走得汗流浹背,十一點攻頂拓下第三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