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豆漿店突然掛起一塊小木板,上面寫著「二十年老店,歡迎光顧」,底下則是豆漿、鹹豆漿、米漿、蘿蔔糕、小籠包、蛋餅、飯糰珥珥琳琅滿目的營業項目與價錢。作為招牌的這塊木板有些陳舊,看起來像是從哪個工地撿來的,毫不亮眼,也缺乏氣派,說它是招牌或「看板」,言過其實,頂多只能算是廢物利用。

這家五坪大的豆漿店是從老舊公寓隔間,「店」門口擺了一檯小吃攤常見的鋁製方形平台,中間放了兩個分別裝滿豆漿、米漿的大鍋,旁邊還有一個蒸籠與小灶,專門烹煮、煎炸食物。「店」裡面的磁磚地板沾滿油漬,幾張供客人使用的長形木桌與塑膠圓板凳,隨意擺放著,整間「店」看起來髒兮兮的,與緊鄰洗衣店與美容院相比,既缺乏美容院的光彩亮麗,也沒有洗衣店門口掛滿衣物,一副生意鼎盛的模樣。

二十年不算短,如果以人生作比喻,從出生到二十年,可算成年了。照大甲顏家的結婚速度,也可能兒女成群了。但是就一家企業,一項產品來看,二十年算久嗎?隨意往大城小鎮的街道走,哪一家商店不是已經開了二、三十年以上?如果二十年的小豆漿店都要標榜歷史,那麼,日本時代就存在的店鋪、公司行號,豈不要做紀念碑了?

不過,這家「店」的老闆敢標榜「二十年老店」,多少也代表他有生意頭腦,知道自創品牌,強調老牌老字號。讓這家外形毫不起眼的小豆漿店一下子就跟街坊常出現的三十年紅豆冰老店、五十年阿婆乾麵等量齊觀,算是掌握了當前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大趨勢。只是,我左思右想,實在想不出這家二十年豆漿「老」店的產業價值與「在地」特色在哪裡。

生意人人能作,是否賺錢得靠本事。許多冰店、麵攤掛滿老闆與名人的合照,以廣招徠,兼自抬身價。但也有些商店不想靠名人、媒體哄抬,像小豆漿店附近有幾家沒有招牌的小攤子,我也常光顧。包括一家賣米苔目兼黑白切,一家專賣粉絲大腸,另一家賣炒麵、油飯、魚丸湯。我曾問這幾位女攤販,為何不掛個看板或標榜幾十年老店?她們毫不考慮地回答:「哎呀!有什麼好寫的!老主顧知道就好了。」

看來不是每個店鋪都想強調它的悠久歷史,不是每個行業都想標榜古老性,正如有錢人不見得會像唐日榮在家裡安裝黃金馬桶。

我有位朋友家裡開旅館,已經四代,在中南部也算老招牌。他想仿照當前一些老店的做法,在旅館外牆標榜百年歷史,卻被他的父親斥責一頓:「旅館愈新穎愈能吸引顧客,誰想住一百年歷史的老舊旅館,誰想知道裡面有多少人睡過?」在老先生的觀念中,旅館就如同電影院,講究的是愈科技、愈舒適的新空間,百年的旅館、戲院、電影院除非不斷翻新,才能趕上時代。如果只靠老店招牌,大概僅能提供懷舊、憑弔之用了。

大稻埕安西街一家設備簡陋的三代老麵店也是一個例外。它是許多老台北人難忘的回憶,至今生意鼎盛。一位文化人從小光顧到大,印象特別深刻,在懷舊的心情下,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介紹性文章,還得意地向老闆邀功:「你知道最近有人為你們寫了一篇文章嗎?」老闆連頭都不抬,邊切他的麵邊嘀咕:「免啦!免啦!我生意都作不完了,還寫文章介紹,給我添麻煩。」

我以前到這家小豆漿店消費,通常坐在板凳上邊吃邊翻閱報紙。每次結帳下來,大約就是三十多塊、四十多塊不等,大小銅板叮叮噹噹,付完就走,未曾跟老闆寒暄,也不管他尊姓大名,家居何處,店開了多久。但是這個二十年招牌掛上之後,當天晚上幾乎讓我難以成眠,腦筋裡一直想著:這家店開這麼久了嗎?我開始計算我跟這家小店的關係。

印象中這一家店出現在巷口的時間並不太早,以我一個在這裡住了三十年的老居民來看,它在現址營業不超過五年。不過,我也相信老闆的說法,他真的已經「賣」了二十年豆漿。否則,大可吹牛五十年、一百年老店,或者蔣經國總統曾經來過,是他的民間友人之一,「青菜公共」,反正沒有人會認真追查。這家店的二十年也許包含其他地方的營業算計在內,不管它開了二十年,或者更多,或者更少,老闆的行銷策略至少已在我身上發生作用了。

我剛到「店」裡光顧時,這裡除了老闆夫妻之外,還有一位成天穿著牛仔褲,看起來像大學生的年輕小姐。繫著圍裙的男主人主內,低頭駝背,雙手不停地麵粉,全身經常沾滿粉屑。女主人主外,站在門口的鍋子邊,煎炸蛋餅、蘿蔔糕。年輕小姐則負責舀豆漿、傳豆漿,為客人打點包子、飯糰,兼結帳找錢,手腳乾淨俐落,充滿青春氣息。我想她應該是老闆的女兒,清早幫忙家計,再到學校念書,算是難得的女孝子。

年輕女孩找錢時很阿莎力,常自動地把一、二元的零角省掉,拿一個整數,例如顧客拿五十元付三十二塊,她大大方方地找回二十元,兩塊錢算「經理招待」了。不愧是老闆的女兒,敢作明智的決定,省掉找小銅板的麻煩,顧客也有貪到小便宜的快感。老闆夫婦自己結帳時就不一樣了,動作很慢,算起帳分文不差。一塊、二塊照拿照找,務實的作風與年輕女子的瀟灑很大不同。其實豆漿店靠密集勞力賺點蠅頭小利,錙銖必較也是應該。後來這位小姐不見了,「店」務全由老闆夫妻掌理,我想她大概嫁人去了,女大當嫁,老夫妻可要辛苦了。

操「下港」口音的老闆人很忠厚,對顧客十分熱絡。有些客人吃過幾次,便成為熟客,跟老闆有說有笑,還常聊到政治話題。老闆的政治傾向其實從「店」裡訂了二份色彩鮮明的報紙,就可窺出端倪。店內角落還貼有當年某黨總統候選人的宣傳單,旁邊放一面競選小旗幟。他對於當前局勢分析頗為犀利,可算是街頭政治評論家。我旁聽他跟其他客人的對話,覺得很新鮮。可是我不想加入他們,一早就拚政治、談選舉,不識字兼無衛生,有些倒胃口。

有一回我坐在「店」裡面等了一陣,報紙翻來翻去,豆漿遲遲沒有端來。老闆發覺了,大聲對太太說:「老師的豆漿還沒來喔!」原來他知道我在教書,令人吃驚。我突然覺得老闆像個深藏不露的人,很像電影、小說裡開家小店做情報、打游擊的,外表普通,消息靈通。

老闆把二十年老店的木牌掛出,對生意的影響似乎不大,很少人因為這塊牌子專程來捧場,他的生意仍以熟客為多。不過,我確確實實是在這塊「二十年老店」的看板掛出以後,才正式跟老闆有了互動。

我們的談話如此開始:

「喔!這間店二十年啦?」

「時機歹歹,度三頓啦!」

慢慢地我知道老闆是雲林斗南人,原來在家鄉工廠上班,結婚生子後,家庭負擔加重,不得不北上謀生。他的「老店」原來在不遠處公園邊,後來當地蓋國中,小店被徵收,才搬過來現址。房東是一位菲律賓華人,一萬二的房租幾年來未曾漲過。以前幫忙顧店的女兒呢?老闆說,她不是我女兒,是請來幫忙的,後來嫁到汐止去了,太遠了,就不能繼續做了。老闆自己的女兒呢?的確曾經來幫過忙,只是「問導遊」,來一下下就走了。

那位做事明快的小姐是僱請的?讓我有些意外。她刪零錢方便自己、方便顧客,到底是擅作主張,還是老闆核准的?我沒有問,心想:就算她自作主張,仍是「豆漿店界」不可多得的行銷人材。

我暗自為老闆計算一天能賺多少錢?屋租萬二、豆漿每碗八元、一天二十個客人珥珥同樣作小生意,賣豆花的利潤跟賣粉絲大腸、米苔目、油飯或蚵仔米線、燒酒螺相比,孰優孰劣?也許不好比較,因為生意好壞涉及販賣地點、口味、衛生、價格珥珥但生意人必然點滴在心頭,其中多少也反映小市場經濟生態吧!

我經常光顧的那家賣米苔目的女老闆,就頗以自己的小攤子自豪:「別人賣油飯、炒麵,一碗二、三十塊,加碗魚丸湯,五十塊有找,粉絲大腸一碗六十元,再怎麼吃也是一碗。我這一攤就不一樣,叫碗米苔目再切一盤粉肝、沙魚煙,一百塊跑不掉。如果一家三、四口來消費,隨便一點就要二、三百塊,他們來我這裡是享受,不是吃粗飽的!」女老闆睜著大眼微笑著。或許是這份自信,她才能以一己之力,栽培兩個小孩念私立大學。

跟這家小豆漿店老闆有了交談之後,彼此的距離拉進不少,連付錢的習慣都有了改變。有時我看老闆人手不夠,常自動依照招牌上的價目表,算好總數,把錢放在門口的平台上,老闆也對我的「自助」,頻頻道謝。但並非每次身上都有零錢,經常得用大鈔找零。有一次我剛好沒有零頭,拿著百元紙鈔等著結帳,但客人太多,老闆正忙著,他說:「麻煩你自己找!」於是我把紙鈔放在裝錢的罐子裡,特別用幾個銅板壓著,以防被風吹走,再拿起該找回的零錢。整個過程老闆看也不看,口中一再「感恩!感恩!」

從此之後,我到豆漿店消費「交關」,不管老闆忙不忙,都是自己付錢,自己找錢,不假他人之手。後來我發覺有些人也採取相同的手法,不知道是老闆主動提議,還是受我的影響,有樣學樣。豆漿店的消費不大,沒有人會貪小便宜,由顧客自行放錢、找錢,確實省事不少。老闆與顧客之間產生信任感,彼此輕鬆愉快,也是難得的經驗。

有一次我吃完早餐結帳,該付四十多塊,但身上只有三十塊零錢,以及千元大鈔,這種情形以前也曾碰過,通常請老闆找開了事。這一天老闆忙得不可開交,我又急著要走。突然靈機一動,丟了三十塊錢,也未跟老闆說明,就逕自離開,我想隔天自動補足就好了。

第二天我消費時連前帳一併清算,還外加幾塊錢利息兼小費,心裡原先的愧疚感也解除了,過程平和順利,老闆也不知道這個小插曲。後來我食髓知味,玩心大發,開始偷偷跟老闆玩起遊戲。結帳時完全依照口袋裡的零錢情況,有錢就付,錢不夠魚目混珠。有時多給一點,有時少給一點,截長補短,多給或少給,心中自有一把尺,也算是平糴法的一種吧!慢慢地,我發覺這個無聊、有趣的遊戲,也是訓練腦力兼避免老年痴呆的方法呢!

我不清楚老闆是否知道我經常跟他玩數字遊戲,但相信老闆一定從小生意得到他的社會經驗與人生智慧。他整天都笑嘻嘻,賣豆漿是職業,也是生活,不論職業、生活,自有工作尊嚴與人情義理。我逐漸發覺他把豆漿店掛上二十年的招牌,不全然是為了生意,也是一種自我肯定,是一種記號,也是一種期許。二十年老店,與其說象徵一段歷史,倒不如說在傳達二十年辛苦傳家的歷程。幾個二十年之後,豆漿店就名副其實地算是「老店」。沒有第一個二十年的第一塊招牌,豆漿店千秋大業未必就能夠開始。子孫又如何知道祖先曾經做過小小的創意產業?

雖然他不知道我的想法,我也沒辦法知道他真正的想法,但歷史總有個開端,小豆漿店也不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