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住民電視台為慶祝週年台慶,舉辦「原住民菁英歌唱賽」卻引來抗議爭端。原因在於規定的指定歌曲中,包括「高山青」、「山地小姑娘」等多首歌曲,一再複製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原民團體大呼要求要唱「原住民自己的歌」。原民台的回應卻是「不同原住民族語的歌謠難以評分」、而這些流唱許久的歌曲「是否醜化原住民」則「見仁見智」。由主辦者如此的回應看來,這個比賽需被批判的刻板印象並不只是指定歌曲而已。

仔細看主辦單位的比賽目的,是要「藉以發掘更多擁有歌藝的優秀原住民」、「期盼發掘更多原住民歌唱與創作人才」。但一方面,該比賽所認定的「優秀原住民」,顯然只停留在擁有「好歌喉、好歌藝」的刻板印象(就是唱〈高山青〉與〈掌聲響起〉都會一樣棒的人才),粗暴地編派了他們所認定的原住民才藝特色。

另一方面,指定歌曲與比賽評分方式,也是複製早期電視台時興辦歌唱比賽的標準流程(強調評分以「展現歌唱技藝」為主,再來就是「創意造型」與「台風」),毫無原住民音樂文化特色,也看不出在這種比賽及評分形式中,能發掘出什麼原住民音樂「創作」人才。指定歌曲中,既沒能展現原住民音樂文化特有的元素(比如以沒有詞意的ho-hai-yan虛詞,就能充分表達情感的傳統吟唱歌謠),顯然對當代原住民創作音樂的豐富性毫無所知。

近年來,我們擁有相當豐富、並深具人文反思的原住民創作音樂。不論是母語或是以漢語創作,結合傳統音樂元素、器樂及民歌、流行歌曲、搖滾、電子混音等多重曲風,其中不時傳達出遼闊、自省又包容的生命哲學,對族群傳統文化的崇敬;但在山海一般高亢的歌詠中,又總隱隱散發對主流社會種種剝削、歧視的控訴與反抗張力。包括胡德夫、陳建年、王宏恩、巴奈…等人的創作都是如此。而迴谷與達可達、檳榔兄弟,以藍調吉他、阿美族語創作的歌曲,以及眾多在部落裡流傳的各族傳統歌謠,都使台灣在世界音樂舞台上有令人驕傲的聲音。

去年獲得海洋音樂祭獨立大賞的圖騰樂團,專輯中一首〈我不是周杰倫〉,活潑傳達貼近今日原民青年經驗的嘲諷。這些都是台灣在近代原住民創作音樂中,可令人驕傲、也令人感動的作品。但這些音樂,如果不能在原住民電視台的節目、所舉辦的活動中被聽到、被認識,我們還有什麼機會能聽聞不同於「高山青」「山地小姑娘」的代表歌曲呢?

於是這整個事件進一步的關鍵問題便在於,原住民電視台是由一個與原住民沒有任何淵源的民間商業電視台所得標經營的。然而包括這次歌唱比賽,以及三月份同樣被抗議複製刻板印象的原住民形象廣告,都一再告訴我們,這樣的媒體經營者,明顯缺乏原住民主體意識,缺乏八○年代以來原住民運動爭取正名及公平正義的歷史認知,缺乏關於原住民音樂及文化內涵的素養,但卻實際營運著這麼重要、代表原住民主體發言的專屬電視台。

顯然原住民電視台的主管單位原民會,是多麼地草率地,就將這個電視台的運作外包了事,枉顧其文化使命對形塑原住民主體意識及自我認同的重要性。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外包式的原住民電視台,到底能對原住民的發聲有什麼貢獻?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