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黃清連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臺灣學者在中國史研究的總體發展及其特色,本論叢主編在“總序”中已經清楚說明,並願以“滿園闐不住的春色”,用來獻給海峽對岸的讀者。

“總序”也勾勒出臺灣學者五十年間努力的方向,和他們所受到的外部及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諸如走在馬克斯理論之外但追隨歐美流行理論、早期圖書資料缺乏遂以史料工作為中心等等,在“制度與國家”這個研究領域來說,大致都可以得到驗證。

在這本分冊中,選錄了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編目的順序是依時代先後排列,但從內容來說,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和軍事制度三個層面。這些論文的出版時間,除了勞榦的文章是在1948年發表而略早於本論叢所訂“五十年來”的界限之外,其餘都是半世紀內的作品。勞幹為秦漢史名家,尤精於漢簡的校讀考釋,他著作等身,這半世紀來的作品多到無法在此一一列舉,但我們仍然加以選錄(此文曾在1976年經作者自選於《勞榦學術論文集》之中),是著眼於《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一文,對於半世紀來臺灣史學界的中國制度史研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這是本分冊的選錄標準之一。

制度和國家的關係,至繁至密,可以從歷史和其他各個社會科學等領域進行不同層次的討論,這裏無法贅述。本分冊選錄的論文,雖然僅集中在政治、法律和軍事制度三個層面,但它們所討論的問題,基本上都和傳統中國的國家、社會關係非常密切,同時它們運用、分析資料的方法和切人研究課題的角度,也值得讀者細加體會。

以政治制度的研究來說,本分冊共計選錄五篇論文,占篇幅之半,主要考慮是這個領域不論從中國史學傳統,或從二十世紀史學研究的重心來看,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五篇論文的篇幅都很長,它們也都著重史料的搜集和分析,一方面反映臺灣史學過去半個世紀內重視史料的一個現象,另一方面也因為這些論文或多或少都參酌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可以提供歷史研究者參考和討論。

廖伯源的《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一文,是他有關秦漢政治制度史的諸多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篇論文。本文以皇帝親臨與否兩大類。再細分出五種不同形式的朝廷論議,並歸結說各種形式的論議並非各自獨立運作,而是常交互作用,同時各種論議的先後也無一定之規定,但視事情需要及皇帝旨意而定。這篇論文對秦漢帝國的政治決策過程和君主及各個階層的決策官員的角色、權力,分析極為深入,是瞭解秦漢帝國政治體系的重要依據之一。

勞榦的《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一文,獨具慧眼地指出帝制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中,君主是最後威權所在,但掌管政事和影響君主的卻往往不是同一批人。作者爬梳眾多史料,並分析這兩批人物正是外朝和內朝的區別,而漢代的政治是以武帝時代為轉捩點,兩者的分別也是在同一時期形成的。勞幹這項論點,啓發了此後學界無數的對於君權、相權、政府組織等等的後續研究。

嚴耕望的《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一文,運用現代政治學中政務官、事務官劃分的概念,對於唐代政府內部組織進行細密的分析。本文是作者畢生致力於秦漢以迄隋唐政治制度史及唐代歷史地理研究的典範論述之一。本文釐清了歷來對於尚書六部與九寺諸監在行政系統的地位、職權的混淆,也指出唐代尚書省職權地位的更替與轉變,並非一成不變。詳讀本篇長文,可以進一步瞭解唐代的行政體系與國家之間的密切關係。

黃清連的《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一文,以考課制度是否有效執行,從官僚政治的角度,考察唐代在傳統中國中央集權演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廣泛參考了中外論著,對於唐代文官考課制度中的考課官、考課對象、監校程序、考課等第等內容,實際運作過程中考課官的權限及考課的一般現象,及其與官僚政治中官僚的升遷、黜降、懲罰等關係,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姚從吾的《說遼朝契丹人的世選制度》一文,詳盡統計分析契丹世選制度的史料,藉以說明這項選賢制度在契丹民族政治權力運作過程中的各個重要層面。透過本文的分析,可以進一步瞭解中國北方和東北少數民族的國家權力結構與社會集團勢力與漢民族之間所存有的差異。

以法律制度來說,這個研究領域在過去半個世紀內,逐漸引起臺灣歷史學界的重視。礙於篇幅的限制,本分冊只選取兩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和上述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色一樣,這兩篇論文也著重史料的分析和融貫西方的法學理論,對於試圖致力探討法制與國家關係的學者來說,是值得細讀的佳作。

邢義田的《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一文,博采相關史料和論著,從探討帝制中國早期中央集權官僚組織如何處理例行事務的角度入手,對秦漢時期的政制與律令學興起的背景、過程,進行深入探討。本文也闡明秦漢士人如何學習號令法規及其與學術思想的關係,最後再申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是兩漢以來律令學傳統沒落後的一大轉變。

戴炎輝的《論唐律上身份與罪刑之關係》一文,是作者長期研究唐代法律的一篇代表作品。作者以法學訓練出身,嫻熟東西方各項法學理論,本文從唐律中親屬、夫妻妾、賤人、官人等各種不同身份的行為人與罪刑的關係,進行深入剖析。本文論述問題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法學與史學研究如何整合的極佳範例。

以軍事制度的研究來說,過去半世紀以來的臺灣史學工作者,也逐漸摒棄傳統史家對戰爭過程或軍事將領的過度著墨,轉而注意到軍事制度影響到國家權力運作和社會結構的若干層面。本分冊選錄三篇可以代表這項關注的論文。

黃寬重的《福建左翼軍——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一文,詳述南宋面對福建地區變亂而以地方武力為基礎組成的左翼軍。本文運用大量史料,除對左翼軍的成立背景、創置過程、組織運作、財務狀況,都有詳盡探討之外,更注意到左翼軍的調駐與角色演變問題。以此觀察中央威權的效率,並以左翼軍的棄宋投蒙說明地方武力的性格。制度與國家、社會之間的關係,從本文的論述中,可以得到一些具體答案。

蕭啓慶的《元代的宿衛制度》一文,綜合大量史料及研究成果,全盤檢討元代宿衛制度在整個元代政治結構中的功能和地位。透過本文對怯薛與衛軍的由來與演變及其與其他漢式機構的相互作用與調節,元代政治與社會有異於漢族建立的國家的特質灼然可見。本文是作者長期關注蒙元軍事制度的代表作之一,文中運用各種不同文字的史料,並注意域外的研究成果,值得研究北亞民族史及中國史的學者省思。

于志嘉的《明代江西衛所軍役的演變》一文,廣泛參考了實錄、方志、文集等史料,以區域研究的方式,對明代江西地區衛所軍役的演變,進行極為細緻的分析。細讀本文,讀者可以瞭解,一項制度往往因為時代和地域的不同,內容也常有所差異。明代江西地處腹裏,衛所的軍事功能與沿邊、沿海衛所不能相提並論;到了萬曆年間江西全省施行一條鞭法後,明初以來軍、民系統的嚴格分際漸趨模糊。本文展現了制度史研究與區域研究之間可以整合的一個方向。

本分冊的十位作者,都曾長期關注“制度與國家”這個研究領域。他們所處的時代和論著數量的多寡雖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認為制度並非一成不變。要瞭解制度和國家的關係,就應深入地運用各種可能的史料,重新建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物如何運作制度,重新評估各項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的興衰、社會的安定。本分冊選錄的十篇論文,只代表五十年來部分臺灣學者對於這個研究領域的一些成果。遣珠之憾,在所難免。期待的是海峽對岸的讀者,透過這些選文,瞭解臺灣史學研究者五十年來的若干關切課題和研究方法。相互切磋,或許可以達到攻錯的境界吧!



制度與國家 黃清連 主編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5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2/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主編)

目 錄

出版說明…………………………………………………………(1)
總序………………………………………………………邢義田(1)
導言………………………………………………………黃清連(1)
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廖伯源(1)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勞 榦(40)
秦漢的律令學
——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邢義田(83)
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嚴耕望(139)
唐代的文官考課制度……………………………………黃清連(206)
論唐律上身份與罪刑之關係……………………………戴炎輝(268)
說遼朝契丹人的世選制度………………………………姚從吾(309)
福建左翼軍
——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黃寬重(349)
元代的宿衛制度…………………………………………蕭啓慶(392)
明代江西衛所軍役的演變………………………………于志嘉(4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