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中華民國的誕生紀念日。中華民國的正朔是台灣政權繼承的法統,一個到今日已顯得荒謬的身分。她的部分子民想著正名建立台灣國;部分子民在乎的不是「中華民國」,而是這個名詞代表著中國的想像。而她更多子民,真正在乎的是藉由這個殼,維持現狀,避免不可逆料的鉅變,而得以安身存活。

在蔣家威權統治建構的中華民國的法統,近二十年來已鬆動,「中華民國」成了一個大家都不滿意、甚至不太在乎,都想改變它,但也沒有把握能改變它的現狀。一個浮動不穩定的國家認同。

不過,國慶大典畢竟是一個統治者可藉以宣示其統治地位的最佳儀式──即使獨派的統治者亦然。近年來,統治者在這個慶典儀式上,透過各種曖昧模糊的語言、動作,宣示他希望讓中華民國這個浮動的現況往哪個方向發展。獨派民眾在意的是他們支持的領袖,藉由此儀式宣示統治權;而對中國認同者而言,只要雙十國慶仍在,就代表著分離主義還未能「得逞」。

當「天下圍攻」的戲碼上演,讓雙十國慶這個虛假的儀式更顯荒謬:挺本土政權而挺扁的勢力、反貪腐而挺本土的勢力,反獨而反扁的勢力,各種力量在這個原本各取所需的儀式上對決。他們有各自挺/反陳水扁,挺/反中華民國國慶的理由,共同的交集卻很少,更多的是凸顯台灣在認同與政治價值上的分裂。

隨著「倒扁/挺扁運動」發展,錯亂現象愈見明顯。批判陳水扁家族親近貪腐,並要求其主動請辭,原本是建立一個屬於台灣政治倫理的好契機。第一個台灣本土政黨侯選人當選的國家領導人,當他的治理失當,選民對他提出批判,原本是建構台灣自己政治規範倫理的大好機會:我們期待台灣民主政治產生的政治領袖要有何種風範,要遵循何種符合台灣社會想望的政治倫理;台灣本土政黨應該有何種政治理想與承擔,這些都是台灣短短二十年的新興民主政治應逐步自行建立出來的尺規。自主建立起這些規範,無關乎辛亥革命,而是台灣本身的「寧靜革命」開出的路,有沒有辦法更深化茁壯。

幾個月來的發展令人失望,不要說建立自主的公民社會遠景,在政治社群中的行為都愈來愈退縮到原本立場,用愈見對立的語言與分類來想問題,藍/綠、本土/外來,以及統/獨的思惟,依然是主導力量。

當在野勢力以及社會大眾,把要扁下台的希望寄託在檢察系統時,表面上看來是要尋求一個客觀的標準,實際上卻是一種保守的倒退心態。這不是在勇敢地創造一個欲想的政治倫理規範,甚至不是在求法治的完備,而只是把思考限縮在刑法思考,也許這是最低標準,但不是解決台灣目前政治危機的最佳出路。更何況,多數人對檢方的起訴已有了一個固定的期望,不符此期望,又會失望地詮釋為受政治干擾。

要陳水扁以及民進黨為其治理失當負起政治責任,原本可以開展出進步政治、社會的對話,可惜,未見多少對話,只見更多兩選一的對立。對立是歷史過程形成的,也造就了今日雙十國慶背後的錯亂分裂。有力量去影響台灣未來的各行為者,似乎只是消極地歸咎歷史的不正義,而非藉由解決眼前的不正義,進而開創化解過去不正義留下的結。總統、執政黨、在野黨、倒扁運動領導人,彷彿都自己圍在自己建構的城裡,也禁錮了台灣。(作者為專欄作家,「七一五」聲明發起人之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01000206,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