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倒扁群眾將進行「天下圍攻」。
「天下圍攻」自是由「天下為公」諧音而來。「天下為公」語出《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中國文化最高的政治理想。而「天下為公」四個字,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最愛書寫以明志和宣教者。
今天在孫先生領導創建的中華民國國慶日,百萬民眾「圍攻」一個天下「為私」的當政者,事情本身應是何其嘲諷,群眾內心應是何等悲涼。
我們在國父紀念館、故宮和其他文獻典藏處所,常見孫先生「天下為公」的手蹟。有一項統計說,目前蒐輯到有受贈人姓氏的,有三十二件,張學良也有一幅。
復旦大學高齡校友朱仲華,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一日在復旦大學校刊上寫了一篇文字,追記孫先生題字的事。一九一九年十月十八日,復旦邀孫先生演講,講題是《救國之急務》。當時「五四運動」發生不久,孫先生對這場學生愛國活動給予極高評價,認為中國人能團結就有力量。
過了幾天,身為復旦學生自治會會長的朱仲華,到莫利哀路五號孫先生住處向他面謝。孫先生熱情的接待他,與他談話,孫夫人宋慶齡也在座。孫先生說,他主張南北統一,反對分裂。說著話,孫先生取出紙筆來,寫了「天下為公」四個字橫幅,告訴朱仲華,天下一定要鼎鼎大公,天下為公了,世界才能大同。「這就送給你了。」
這幅字,現存紹興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據復旦校史研究室主任龔向群推斷,這可能是孫先生最早書寫的「天下為公」橫幅。
孫先生一九一九年怎麼會在上海呢?原來民國初建,南北分裂。是年二月「南北和平會議」在滬召開,五月破裂。五月底孫先生手著《孫文學說》在滬出版。十月十日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當此時際,孫先生跟一位大學生說他「主張南北統一,反對分裂」,又書「天下為公」四字,心情想來是十分沉重的。
但是他知道,國家要整合才能建設,於是抱病北上,全力促成「召開國民會議」,但心願未遂,一九二五年病逝北京。
孫中山喜書「天下為公」四字,從他的生平看,這是他終身奮鬥的理想和目標,是構成他思想的基本元素。一個國家能夠「民有、民治、民享」,不是「天下為公」是什麼?
可惜,孫先生走後,無論是他的繼承者還是反對者,很少人再有「天下為公」的認識和志向。於是,有軍閥的混戰,有對日抗戰的二三其心與步伐混亂,有勝利後的擴大內戰;海峽分隔後,此岸為鞏固政權有「白色恐怖」,彼岸為肅清異己有長達數十年的各種政治運動,不僅是民不聊生的事,而是數千萬人喪失生命的事。可見政治人物心裡只是充滿私欲妄念,無復天下國家。
「天下為公」,如今很少人說了,說的人恐怕也是有口無心。一九九一年大陸發行「辛亥革命八十週年紀念幣」,鐫以「天下為公」四字的孫先生墨寶。但世人皆知,中共自己也不隱諱,他們是一黨專政。一黨專政如何能走向天下為公?
台灣倒是有個「天下為公黨」,於一九九○年七月十二日成立,它脫胎於高雄余家班掌門人余登發在一九八七年與黃玉明共組的「天下為公同志會」,主張「天下為公,秉承中山遺志,和平統一中國。」這個黨在今天的台灣,顯然是曲高和寡而又不合時宜,所以也沒有發揮什麼力量。
民主進步黨,就其字面意義來看,民主進步,應是和「天下為公」的精神相契合的。但民進黨在阿扁領導下執政六年,結果是今天人民的「天下圍攻」,百姓如非忍無可忍,何能激憤至此?
台灣民眾在公元兩千年開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使政黨輪替之後,現在又要寫一頁歷史:不管哪個黨,哪個人,只要不「天下為公」,就要被「天下圍攻」。
這樣的壯舉,這樣的結論,大陸同胞不會看不見、聽不著吧?
http://www.udn.com/2006/10/10/NEWS/OPINION/X1/3552041.shtml
- Oct 11 Wed 2006 19:27
自孫中山首書「天下為公」之後 【2006/10/10 聯合報】【龔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