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近年來欲振乏力,除了十餘年厲行鎖國政策為禍之外,就是本該十分專業的政府官員,「綠甚於專」,往往在政治立場的考量下,犧牲了對專業的要求;於是不論工業、農業、服務業,政策類多荒腔走板、譁眾取寵,導致產業發展方向偏差、方法混亂、資源胡亂配置、草率利用,經濟的老本,就這樣一點點被消磨殆盡。
不過其中有一個例外;農業政策可不是政權輪替之下的犧牲品,早在權威的農業經濟教授任總統時,農業發展方向已飽受扭曲。而且不獨台灣為然,我們亦步亦趨追隨不遺餘力的老大哥日本,乃至農業經濟實力執全球各國牛耳的美國亦陷入相同的窠臼。
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幾乎都是自農地出發,以糧食為本,因此一方面有無盡的思古之幽情,令人對農業、農村、農地的感情,纏綿難捨;另一方面農業以其先天上的限制,在工業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力大不如人,使農民愈趨弱勢,迫切需要公權力加以扶持。這都是每一個先進國家不顧經濟現實、背對市場機制,以種種激烈手段拉抬農產品價格、假借各種名目補貼農民的根源。
台灣的快速經濟發展,尤使農業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衝擊走向沒落;官員思維的僵固性,政治勢力調整的落差,以及被刻意渲染的無糧亡國論,乃編織出台灣更甚於其他國家的扭曲而愚蠢的農業政策,其苦果也隨著時間一一出現。
近年來在國際社會中,為了保護農民,我們放棄了許多為整個台灣爭取更大空間的機會,甚至不惜投入那些寧可自窮國飢民口中搶走迫切需要的資源讓本國富農錦上添花的為富不仁的行列。至於穀賤傷農、蕉賤傷農、柳丁賤傷農等等層出不窮,早已司空見慣。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毒龍潭、大峽谷等醜惡凶險的景觀,也早已乏人聞問。最新出爐尚有人嘖嘖稱奇的,是在政府大力補貼的休耕農地上,快速繁殖出香澤蘭,大肆蔓延,可能大片大片地吞噬相鄰的良田;那真是用人民的血汗錢在肥沃的可耕地上大種毒草。當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在台灣原本極為稀有的珍貴良田上出現,我們的農業官員所為何事,簡直就不堪聞問了。
政府出錢讓良田休耕,本來是不得已的次佳之策。每一個努力拉抬農產價格的政府,都難逃一個噩夢:偏高的價格激勵農民努力增產,卻壓制了消費者購買的意願,於是積壓滯銷的過量農產品就在倉庫中堆積如山,傷透腦筋的人民保母先是拿去經援窮國,卻打擊了當地的農業與國際市場行情,一舉兩失;進而雇卡車滿載這些山珍美味向海裡傾倒,以消除過剩的供給,但一方面所費不貲,一方面又汙染了海洋。最後在成長效益的計算下,先進國才想出這個好主意:拿大把鈔票付給農民請他們將良田閒置,不要再事耕作,從源頭上消除拉抬農產價格所造成的過剩供給。
我們這個邯鄲學步的後進者當然立刻取法乎上,也要良田休耕,省掉了拿去經援窮國或雇人拋海的冤枉路;而官農各得其所,多年來也相安無事。直到最近毒草蔓延一發不可收拾,大家方才發現,用來安撫農民、拉抬農價的休耕政策反而釀成大禍,亟待改弦更張。
農委會想出了兩個新辦法,一是加強對休耕農田的管理,一是設立農地銀行,將閒置農地存入,供那些有意短期嘗試農耕工作者借用。管理休耕農地本來天經地義,政府付錢讓良田變成廢土乃至毒草的溫床,是嚴重的失職與誤國行為。如今亡羊補牢,要求農民必須按時翻耕,否則不予補貼,可消極地防止情勢惡化。另一方面鼓勵農民種植生質能源作物或景觀作物,前者與休耕無關,乃是整個農業布局中的必要環節,只是過去怠忽職守而已。種植景觀作物則與我們一向的主張若合符節。
我們再三強調,糧食自種既不經濟又不安全,因而防止農產供給過剩,釜底抽薪之計乃是根本將大量農地永久地改為景觀地或平地水庫,既涵養水源,復能有助於生態及景觀之改善,農地銀行只是揚湯止沸。如今農委會局部地走上正確的方向,我們希望亟思作為的新主委可以勇敢地跨出更大一步,一方面對整個農業布局更有魄力地更張,另一方面則有計畫、有配套地將大量可以脫離農耕任務的農田放歸山林,以根本解救農業沉痾。
http://www.udn.com/2007/1/26/NEWS/OPINION/OPI1/3703610.shtml
- Jan 26 Fri 2007 16:16
獎助農田種毒草 【經濟日報/社論】 2007.01.26 02:55 am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