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是低迷已久的台灣電影出現戲劇性發展的一年,雖然過往的大師作品或影展光環黯然缺席,但國片總觀影人次卻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這對偏離市場已久的本土電影而言,無疑是再令人振奮不過的發展。而數字背後更值得探討的,可能不單是國片是否變得好看,行銷策略與市場體質上的改變,或許才是漸趨復甦的景氣能否延續甚至攀升的關鍵!

新生代導演發燒

在重振市場的大方向主導下,大多有膽挑戰院線的國片都打著「商業片」旗幟,其中類型片如驚悚、浪漫、動作喜劇、情色等都在試探著大眾的接受度,然而類型片若缺乏一定成本以上的技術規模,擺在好萊塢同型片旁邊只會貽笑大方,國內目前最大影視產業財團「中環娛樂」有感如此,投下國片破天荒的兩億拍攝成本,網羅國際技術團隊與夢幻卡司,替鬼才編導蘇照彬打造他腦中的「詭絲」世界,行銷宣傳更由美商福斯公司操刀,面子和裡子都不遜於同期好萊塢電影,可惜影片高密度的曝光與明星宣傳後,電影吸引觀眾的焦點仍舊模糊。「詭絲」最後在北市累積兩千多萬票房,理所當然登上年度國片票房冠軍,但比起○二年成本較低、同樣由美商操作的「雙瞳」來看(北市票房三千五百萬),所謂國際製作的吸引力或新鮮感顯然已經降低,美商一成不變的行銷操作也有需要檢討之處,但無可否認地,「詭絲」大膽的投資與執行依舊為國片的商業類型片奠下一道里程碑。然而除了個人工作室或美商大排場助陣,○六年更值得注意的是獨立發行公司的竄起,憑藉共通的年輕、熱情與創意,這群國片生力軍為本土電影票房埋下值得期待的契機,也啟發了國片行銷的全新思考!

其中成績最為卓著的國片新行銷團隊當屬「三和娛樂」,其○四年的低成本創業作「十七歲的天空」,大膽起用七年級導演新秀,以無厘頭+愛情偶像劇的喜鬧風格異軍突起,吸引許多原本只看好萊塢商業片的年輕觀眾,在國片最黯淡的時期跌破專家眼鏡,締造了單單北市便有近五百萬的票房成績(成為當年國產片票房冠軍)!這樣的意外佳績不僅令影壇另眼相看,也進而獲得國內龍頭產業鴻海集團的投資,以三千萬元資本額成立了專事宣傳發行的姐妹公司「山水國際」,將製作與行銷的分工作更精準的切割,再度擴張了這個團隊的觸角與編制,之後著手進行的拍攝計劃,在資金更為充足的情況下,拍攝規模和市場野心都擴大不少。

多元市場的可能性

○六年山水國際朝規模化經營邁進,年度發片量近十部以上,除了自製的國片外,也接下不少港片與歐洲片的發行case,雖然○六年力推的「人魚朵朵」(北市三十九萬)、「國士無雙」(北市四百六十六萬)與紀錄片「奇蹟的夏天」(北市兩百九十一萬)票房並不如預期,宣傳聲勢似乎大過實際營收,但整體來看已經是國片發行公司中產值最大的一員,而他們為了抓住時下年輕觀眾口味,不惜冒險重用新人導演與演員的做法,確實幫愈趨小眾走向的國片衝出新的觀影族群,打破了影展得獎、大師或導演主控(作者論)的台灣電影迷思,帶入更貼近商業市場考量的「製片制」,三和團隊的嶄新作風或許還稱不上是影壇革命,但一連串的票房佳績不可否認地,象徵了其對市場掌握的敏銳度,也對國片重返商業版圖有著相當的指標性。

○六年另一個異軍突起的行銷團隊「中映電影」,同樣以年輕、創意等特色站穩國片專業發行角色,與其他電影發行團隊最大的不同,除了僅以一百萬元的微型資本成立公司外,其對於分眾市場的精準掌握與包裝非商業題材的技巧,在近年幾個愈形穩健的電影行銷專案中,成為非主流國片在市場突圍的重要推手。

○五年紅透台灣街頭巷尾的紀錄片「無米樂」(北市僅兩廳放映便累積近五百萬票房),便是由這個團隊在幕後操刀,樹立了紀錄片院線行銷的新範例;○六年中映接下挑戰性更高的黑白紀錄片「醫生」,面對一部在形式上刻意營造疏離、題材又觸及禁忌(青少年自殺)的影片,過去在市場上幾乎沒有任何成功前例可循,於是中映從鎖定觀影族群開始,到從「親情」與「療傷」切入的溫暖文案、串聯多個社福團體動員造勢、不間斷的話題開發、以及網路宣傳資源的極致運用等,都替非主流影片操作開創一條全新的道路,最後「醫生」以低行銷成本創造北市近兩百萬票房(僅兩廳放映),不僅打破了小規模映演的票房上限,更替國片成功行銷範疇拓展出更寬廣的領域,也讓業界與觀眾都看到了多元市場的各種可能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112007010900496,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