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不能評鑑的,當今台灣流行對科學研究進行評鑑,主要在於根本否定了科學是一種思想。沒有思想的科學家,不知為何而科學,視科學為敲門磚,不可能尊重科學。

不過在近代科學史上,科學向來是思想,當時科學家也是文學家與哲學家。早期科學家脫離神權宰制,尋求一種面對上帝新身分,以此出發,培育獨立人格,突破舊制,不屈不撓,進而開展科學革命。

但科學家並非在從事技術革命,先是受到傳播上帝福音的殖民主義所驅策,之後又自居為戳穿極權統治者謊言的真理代言人。他們崇敬科學,突破時代,參與殖民擴張或顛覆極權統治,源源不絕的行動能力來自於對某種思想的執著。

一言以蔽之,科學家的使命是改造封建落後,推翻權威迷信。他們固嘗恃寵而驕,藐視異教異文明,但亦可以頂天立地,無視權力金錢。

科學現在淪為一種技術。在台灣,科學遭評鑑制度所桎梏,被固定在方法導向的普遍主義標準裡,失去突破性,科學家甘於追隨西方的權威,因循舶來的問題意識,害怕創新與解放。

如今台灣的思想界花果凋零,上焉者記頌傳譯,把知識變成觀念的洋涇腔,下焉者揣摩造假,知識淪為晉身的敲門磚或謀生的五斗米。有賞趨之若鶩,有罰噤聲不語。

象牙塔裡瀰漫著一股比賽科學的氣氛,假裝天下只有一種標準,徒然化思想的科學為技術的科學。以至於台灣的科學文化不成其為思想的泉源,而是權力的依附,名利的交易,淪為展示品與宰制術。

其結果,多數科學家不追究誰在設定科學研究的課題,不在乎科學研究的歷史脈絡,不反省科學成果對不同人類的差別效應,只在乎科學在特定對象與特定社群中所能換得的好處。

比賽科學的列車一旦啟動,科學就進一步變成有待評鑑的對象,科學家的好壞高低無關思想,改用發表當成標準。譁眾取寵與急於速成之風一起,造成假科學氾濫,其危害與浪費遠勝於不科學。

思想是不可隨便接受評鑑的。根據評鑑加以賞罰,就算能清除尸位素餐的懶科學家,卻必然促成虛偽造假的大科學閥。之前中韓科學大閥相繼落馬,足為殷鑑。可見,要維護有思想的科學家,就必須容忍懶惰的科學家。

但日益眾多的科學家不再對造假感到羞愧,不僅僅因為天下烏鴉一般黑,更因為物質化的賞罰評鑑取代了思想,許多科學家甘為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偏偏,評鑑在台灣被認為是防止知識界墮落的解藥。科學不再有思想,徒留程序;不再對權威採取質疑,而是服膺權威;不再是多元身分的開創,而是對單調身分的封鎖;不再是獨立人格的宣告,而是缺乏自信的治療。

適逢台灣整體方向迷失,科學所標榜的客觀中立成為政治強勢遮掩迷惘的面具,也成為政治弱勢自保的庇護所。一時科學之聲此起彼落,卻因為毫無思想基礎,徒有客觀中立的模樣,其實走火入魔而變成趨炎附勢的既得利益工具。

愈是對科學採取評鑑,就愈是迷失,愈迷失又愈強調評鑑,評鑑乃成為抑制國人思想與自殘自戕的失敗療程。

【2006/12/09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6/12/9/NEWS/OPINION/X1/364029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