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一群致力維護都市生態溼地的園丁,帶著幾許不捨,把位在中正橋下、耕耘三年的實驗農場,用「入厝」的心情,快樂地一路敲打,帶著載滿水生植物的種苗,朝向福和橋邊生態教育園區,承繼著前人的辛苦,繼續追求夢想。

三年前,由潘增鑑、陳超仁、晏若仁等人發起的中正橋實驗農場,開始從事新店溪畔的棲地維護工作。過去,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犧牲了很多原始棲地,以及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有些物種更因此滅絕。影響所及,不只是物種、生態系的遺失,更重要的是基因無法得以保存,對人類未來的演變堪慮。

環境關懷始於社區,然而棲地維護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和相關知識經驗不斷累積,於是,一個跨社團和社區的團隊──「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成立了﹔在陳超仁老師鼎力持續地投入下,讓擁有各項專長的社區朋友,共同參與各種自然保育、生態維護、棲地管理、解說導覽的培訓和服務,並在縱向與橫向的組織架構下,承接社大交付的各種營隊活動。

有學員在實作後說:「從前我種菜都要灑農藥,才有收穫供自己食用。現在,我種菜給蟲吃!因為它們喜歡吃我種的菜,長大蛻變成美麗的蝴蝶,回饋怡養我的心情,讓我快樂地過每一天,這樣有意義的日子,為什麼到現在才領悟?」

這樣的理解和感動,持續在個人與自然的對話中發酵。夏天颱風接二連三侵襲,工作隊卻把它視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颱風是地球大地的自清運動,因為人們的貪婪需求,造成地球負荷過重而必須自清,藉此再度帶回沃土、帶來物種、帶出驚喜歡豔。」工作隊學員如是說。因此,雖然要加倍工作才能讓園區恢復原來樣貌,他們卻相當珍惜。

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經營的水生池,每一池都是經過晶化處理,完全不採水泥、塑膠布或塗料阻隔水的流失。這種熱門的生態工法,延續老祖宗的耕田智慧,就是在水池中把底部的土壤不斷的攪拌晶化,使底部的土壤依顆粒大小先後沉澱,而呈現出分層降積的狀態,這樣能使底部蓄含水量而不漏失。

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的努力逐漸開花結果,最近還福特環境保育首獎的鼓勵。為了打造夢想園地,構築理想的棲地,工作隊歡迎更多社區民眾齊來揮汗打拼,灌溉心田,期盼花開遍地,自然永續。

(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歡迎預約導覽參觀,電話:02-29236464)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2+112006120500517,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