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舉熱季中,有個新聞不太引起注意,那就是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前天公布了今年十二大消費新聞。從浪費公帑二十億的國道電子收費(ETC)到含禁藥的大閘蟹,台灣民生大事的食衣住行中,以「行」與「食」最有消費問題,交通部與衛生署也因而獲得「金酸苺獎」。愈來愈多的消費陷井讓人擔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消費者,這種的無奈,政府能體會嗎?問題又出在哪裡呢?

就制度面而言,公共部門對民生事項皆有相關法規,唯問題出在執行面,徒有法規,卻是執行不力。以生鮮農產品而言,農政單位對化學藥劑如農藥、肥料及添加劑的使用皆有規範,如CAS、吉園圃或優質認證標章等,由農政單位或農民團體來共同執行,但為何常會在肉雞與豬肉發現過量的磺胺劑、果菜有過量藥物殘留的事件發生,農政抽驗或把關單位確實執行了相關的規範嗎?若發現上述違規事件,曾確實的公布真相與懲罰相關業者嗎?

其實在交通方面,我們也有很好的交通規範,但在公共交通的施建過程中,有做到嚴格的把關嗎?對遊覽車或公共巴士(如國光號,或其他民營公共運輸工具)的安全檢查在哪兒?有確實在執行嗎?

而追根究底,部份生產者或廠商確實欠缺了商業道德或社會責任。生意人在商言商本是商場運作的基本原則,但國內生產基本民生必需品的農產品生產者、食品加工商、公共工程的包商及公共交通工具經營者似乎尚未全面建立品質導向與消費者導向。因此,為追求農產品外表的美觀,蔬菜的色澤光亮、或雞豬隻的快快長大而擅自添加不當的藥劑;為追求食品的美味、易儲存、減少加工成本,很容易就會產生黑心食品。

一般而言,市場的產銷雙方通常消費者所掌握的市場資訊是不足的,有資訊不對稱的問題。簡單的說,例如消費者購買二手車,對二手車的來龍去脈,除非車商是消費者的至親好友告知實情外,否則消費者不敢確保所購買二手車會如其想像。而我們每一位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生產過程全了解嗎?對食品加工過程又懂得多少?對遊覽車改裝的情形有多少的認知?對公共工程的施工過程消費者不是工程專家,怎會有全盤的瞭解呢?上述這些產品或服務是須加以徵信的產品。在國外,如基因改造的農產品即是一個例子。

國內目前的政治不穩定,經濟情況也在加速惡化,政府單位更是無暇顧及消費者所面對民生問題的無奈。然而,有些事是民眾的基本要求,有些是消費者可以自己努力去完成的。

例如,我們要政府單位除有效執行目前的制度與法規外,農政單位對生鮮農產品品質保護傘制度,要重新檢討。衛生主管單位對食品加工過程之添加物不容許有灰色地帶,尤其對那些可能導致癌症的添加物的管理,宜特別列入嚴格的查核。而政府單位更有責任適時提供消費者明確的資訊,以提高相關產品或服務的資訊透明度。

此外,為了提高生產者或廠商的商業道德水準或社會責任,一方面生產者或廠商應建構「高品質等於高價值」的做法,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產品與服務,讓消費者由此獲得高價值。

有位衛生單位高級官員曾提出警告,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每天吃進五百種以上的食品添加物(劑)。很多食品添加物或化學品摻雜在食品內,短期內或許對消費者健康不引起立即的健康危害,但目前有多數消費者缺乏運動,尤其是年輕族群,中長期下來,不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才怪。食品加工商負起商業道德或社會責任,亦可減少社會醫療成本。

國內消費者普遍容易健忘與保持沉默,目前雖有消基會與公部門的消保官來主持公義,但是力量仍不夠。在目前資訊網路發達之際,消費者不妨積極上網找所需資訊,用自己冷靜的頭腦來研判消費決策。消費者應更積極監督公部門或生產者,儘速成立不同性質消費者團體,透過民間力量來制衡。由此,方可拾回消費者的主權,讓台灣邁向一個更文明的社會。(作者為中州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學術副校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6120900296,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