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國會和州長的選舉,民主黨大勝的原因很多,諸如伊拉克戰爭支持度和布希聲望的大幅下跌,共和黨頻傳性和貪腐的醜聞,布希政府處理卡崔娜風災上的無能,以及一個立法效率完全不及格的共和黨國會等等。但國內媒體評論似乎較少注意到一個同樣關鍵的因素:經濟。所謂經濟的角色不只是作為選舉的脈絡性因素,更是政黨如何針對經濟提出對策影響選民認知。而民主黨在這次選舉提出的經濟政策,很可能代表他們未來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事實上,在《紐約時報》十一月八日公布的民調中,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人認為經濟因素對他們的投票決定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個數字遠高於關於伊拉克戰爭、同性戀婚姻等議題對他們投票之影響。但問題是,目前其實美國總體經濟表現還不錯,為何選民還會支持民主黨呢?

這首先是因為美國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均分。許多研究都指出布希執政這六年來,社會不平等和絕對貧窮的問題日益嚴重。當然,客觀的不平等並不能直接轉換為選票支持,關鍵是政治人物如何動員既有的不滿。

而這正是過去幾年來民主黨內部辯論的核心議題。從八○年代以來,南方白人工人因為保守價值問題而從民主黨出走,支持共和黨;到了小布希更是變本加厲地訴諸國家安全以及強調宗教和道德議題,並批評民主黨比較自由開放的觀念是屬於「都會自由派菁英」的價值,而與一般大眾勞工階層的價值觀截然不同,因而把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成功地轉化為文化對立。

在民主黨內部,自柯林頓以來的所謂新民主黨路線,是往中間靠攏,主張小政府和自由貿易。但另一方面,比較左翼的民主黨人則認為面對共和黨掀起的文化戰爭,民主黨應該更鮮明地主張「經濟民粹主義」,亦即強調工人和弱勢的權益,以讓南方勞工知道民主黨的政策才是符合他們的經濟利益。民主黨在二○○四年總統大選的敗選讓兩種路線的鬥爭更激烈化。

這次選舉似乎證明民主黨的民粹主義路線開始取得上風。許多候選人在地方都大談保障工人權益,擴大健保,並響應工會批評美國最大連鎖量販店沃爾瑪(Wal-Mart)如何剝削勞工──甚至連立場親商的康州連任參議員李伯曼都加入批評的行列。

另外,提高最低工資(目前聯邦政府規定最低工資是時薪五點一五美金)則是這次民主黨主打的政策,即將上任的民主黨女性新議長也宣布將在國會提出法案把最低工資增加百分之四十到七點二五美金。民主黨也在這次國會選舉中,在六個州發動提高最低工資的公投,全部成功通過。

其結果是,在以往共和黨掌握的中西部和南方州,民主黨都大有斬獲。民調顯示,這些地區的選民認為經濟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而不是價值議題。尤其在幾個嚴重失業的州,如俄亥俄州、賓州和密蘇里州,民主黨不但贏得參議員選舉,而且都是新人挑戰共和黨在位者。紐約時報評論家布魯克(David Brooks)在選前就說,上述這些州和其他一些地方(如蒙大拿州)的民主黨候選人都是以「工廠民粹主義者」的姿態出現。結果證明他們是勝利的。

這當然不是說偏左的經濟民粹主義路線將在民主黨取得主導路線。作為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民主黨內還是有各種意識形態的分歧。但是這次勝選,卻可能的確讓他們認識到,在既有的政黨鐵票外,若要擴大選票,爭取更多勞工的支持,就必須提出能夠改善選民生活的切身議題。在這樣一個既有勞工生活收到重大威脅的全球化時代中,訴諸社會經濟政策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贏的策略。相對的,布希一再只訴諸於基本群眾以及採用的動員策略,終於踢到了鐵板。

這次選舉對台灣政黨的啟示還不夠清楚嗎?

(作者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4+112006111000296,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