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大型科學研究指出,目前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海洋魚類已處於枯竭狀態,且枯竭速度還在加快中。若按照現有趨勢,到了二○四八年,海洋將出現幾乎無魚可捕的情況,人類會再也吃不到海產了。
一支歐美研究小組在發表於英國《科學》期刊的這項研究中寫道,魚源枯竭與日益廣泛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現象息息相關,不過,如果能夠推廣魚類保護區,就可能維持現存魚源。
全球漁獲量 持續下降
參與研究的加州史丹福大學科學家巴魯比說:「除非我們改弦易轍,將所有海洋魚類當成正在運作中的生態系統對待,否則本世紀就會是野生海產最後生存的世紀。」
這項研究針對公海漁獲紀錄進行了探究,得出一幅魚源枯竭的圖像。在二○○三年,二九%的公海魚類已處於枯竭狀態,亦即這些魚類的漁獲量已降至原先漁獲量的一○%以下。
漁船增大、魚網改良加上開發出追蹤魚群的新技術,並未能讓捕魚船隊獲得更多漁獲,事實上,從一九九四年至二○○三年,全球漁獲量降低一三%。
害藻增生 沿岸易淹水
北美、歐洲及澳洲等地區沿海的歷史紀錄亦顯示漁獲量降低,與魚類多樣性減少的速度維持同步;不只魚類,其他海產的捕獲量也在降低。
生物多樣性海域的消逝也導致更多海灘關閉,更多潛在有害藻類增生,以及更多沿岸地區出現淹水現象。
這項研究最後針對一些禁止或嚴格限制捕魚的海域或漁場資料進行了檢視,結果顯示,保護魚源的措施可望讓這些海域恢復生物多樣性,連帶使鄰近海域的魚群數量止跌回升。
生物多樣性 環環相扣
領導這項研究的加拿大Dalhousie大學科學家沃姆指出:「對海洋生物而言,生物多樣性就像紙牌屋一樣,各部分對整體結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你拿走某些部分,尤其是底層,便會對上層所有一切造成傷害,從而威脅到整體結構。」
沃姆認為,歐洲地區尤其欠缺保護魚源的政治意志,以北海鱈魚為例,如果再不禁止捕撈,科學家擔心其魚源可能繼加拿大東岸大淺灘鱈魚後,步入無法挽回的枯竭階段。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110400091,00.html
- Nov 10 Fri 2006 01:28
2006.11.04 中國時報 三分之一海洋魚類已陷枯竭 2048年後 人類將無海產可吃?王嘉源/綜合報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