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按:這個月,行政院正式為「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國際競圖揭開序幕,文建會也在日前展開了板橋「大台北新劇院」民間投資案的甄審,加上即將興建的「台中國家戲劇院」以及高雄縣自己規畫的「鳳山之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一時之間,台灣如火如荼地掀起文化硬體建設熱潮,但光鮮亮麗的同時,也掀開了很多文化生態隱憂,特別是南台灣,精緻表演藝術觀眾嚴重人數不足,絕大多數民眾沒有購票欣賞藝文展演的習慣,這些難關都考驗著未來這些展演中心能否締造下個階段的文化奇蹟?或者成為全台最大的蚊子館?

前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為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團長鄧漢錦有回率團前往高雄縣鳳山市國父紀念館演藝廳,預計舉行一場音樂會。當全團於下午抵達,準備進行排練的時候,赫然發現整個演藝廳燈光漆黑。

原來演藝廳管理部門竟然不知道當晚有演出,可想而知,也沒有進行宣傳或動員中小學師生出席欣賞,結果當晚演出,台上的演奏家比台下的觀眾人數還多,讓團員面面相覷,內心的尷尬無奈,溢於言表。

鄧漢錦和省交的遭遇,至今仍是很多台灣精緻表演藝術工作者在南台灣的夢魘。

拉平南北差距 硬體無法取代軟體

這幾年,在中央政府領軍之下,台灣南北突然興起文化硬體建設熱潮,包括台中市擘畫古根漢美術館和台中國家歌劇院。行政院也決定在高雄縣市交界處的衛武營,興建南台灣絕無僅有的國際級表演藝術殿堂。此外,行政院長蘇貞昌擔任台北縣長期間,向中央提出了「大台北新劇院」的構想。高雄縣長楊秋興也預計在鳳山市大東國小現址,'興建所謂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至於故宮南部分院,更是鬧得沸沸揚揚的話題。

其中,幾棟和表演藝術相關的建築,尤其引起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矚目,因為這是繼民國七十六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兩廳院)落成啟用以來,台灣再度興建國際級的展演設施。相較於大陸北京、廣州、杭州、上海等地陸續出現硬體設施和規模不下於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建築,台灣勢必急起直追,才能延續近二十年累積的成果。

而這些建設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位於衛武營的「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也是唯一由中央全部出資興建的表演設施,工程預算達新台幣六十五億。根據本月中旬文建會公布的規畫報告,未來「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有四大展演場所,包括一座容納二三○○席的音樂廳(台北國家音樂廳為二○○○席)和一座二○○○席的戲劇院(台北國家戲劇院為一千四百席),另有一座八百到一千席的中型劇院以及兩百到五百席的實驗劇場,從各項建築指標來看,都比台北兩廳院更上一層樓,加上直接冠上「國家」這個尊榮頭銜,民進黨政府亟欲彌補南台灣文化差距、讓高雄超越台北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然而硬體建設容易,軟體建設卻非一蹴可幾。早從日據時代開始,台北市就成為全台最重要的文化據點,除了文化主管機關外,民間業者、文化工作者如台灣第一家唱片公司古侖美亞、第一家表演藝術經紀公司「遠東音樂社」,也均以台北市為基地,以致於近一個世紀以來,所有主要文化活動和盛會都聚焦於台北,包括「跨世紀之音--二王一后演唱會」、「畢卡索大展」等等。

事實上,這種文化薈萃於首都的現象,台灣並非特例。放眼全世界,就算是先進國家如德國、奧地利、英國和法國,他們的首都柏林、維也納、倫敦和巴黎,同樣享有最多的文化資源,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自然演進的結果。然而近代地區主義的抬頭,讓這些以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遭遇嚴重挑戰。而台灣南北政治意識形態的對峙,更激化了上述議題。此外城鄉發展差距過大,有害整體國家發展,種種思考和情勢,都讓執政者找到了在南台灣大興文化土木的正當性,連日前倒扁總部副總指揮許博允出席「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際競圖說明會時,也忍不住當面稱讚:「我雖然反陳水扁,但這個文化件建設案,他們做的很好,我還是要為他們喝采。」

然而施政必須講究資源分配的效益和合理性。為了興建「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除了六十五億興建預算外,包括先期規畫和後期宣導和周邊活動,政府花費將超過八十億,假使未能如預期提升南台灣整體文化水準,帶動文化產業活絡或振興藝文生態,這八十多億便形同虛擲,等於蓋了四棟超大的蚊子館。

票房廿趴 培養觀眾為首要課題

事實上,中央也了解問題所在。文建會主委邱坤良特地在十月二十六日南下,邀集南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包括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負責人張秀如、鋼琴家劉富美、南風劇團的陳姿仰、螢火蟲劇團導演韓江、台灣戲劇表演家劇團團長李宗熹以及剛成立的「南台灣表演藝術協會」暨劇場工作者卓明等人,針對「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未來前景,舉行了一個座談會,與會者普遍最大的疑慮是:「南台灣的精緻藝術觀眾在哪裡?」

除了在地劇團外,表演藝術經紀商更是有苦難言,同樣存在上述的疑惑。牛耳藝術專門舉辦國際級重量節目,引進柏林愛樂、紐約愛樂、美國國家芭蕾舞團等高知名度藝人和團隊,但對於南台灣藝文欣賞風氣,他直言:「無藥可救,而且每下愈況。」根據牛效華統計,一檔國際藝文表演前往高雄演出,五年前的實質票房收入約為台北的五成,去年萎縮為三成,今年更銳減到兩成,換句話說,真正買票進場觀賞的觀眾人數越來越少。假使沒有官方補助或企業贊助,牛耳根本不會考慮把藝術家送到高雄接受考驗。撇開牛耳票價高昂的國際節目不提,包括傳大藝術負責人周敦仁、大風音樂劇場總監連乙州等人都表示,不論在高雄或台南,任何演出,自動把票價降低一到兩級,同時減少高價票張數,盡量吸引民眾願意掏出荷包。

直銷售票手法 侷限一小撮愛好者

對於節目主辦單位而言,這其實有很大風險,因為目前南台灣表演場地大都席次較少,就算藝術家或團隊會音場次增加而降低演出費,但分攤起來,每個席次的成本和台北相去不遠,此外表演節目南下,又增加了食宿交通等成本和開銷。

儘管如此,多年培養下來,南台灣票房還是經常令業者膽顫心驚。去年底,大風音樂劇場推出自製音樂劇「梁祝」,台北國父紀念館四場演出,票房總收入超過四百萬元,然而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兩場下來,全部票房收入只有五十萬元,平均一場二十五萬元,恰好符合牛耳藝術負責人牛效華的「二十趴」估算。朱宗慶打擊樂團今年的兒童音樂節目,南部票房只堪攤平演出費,其餘食宿開銷,只好由團方自行吸收,創辦人朱宗慶形容是「贏了面子,虧了裡子」。

由於南台灣民眾普遍沒有買票看展演的習慣,表演藝術工作者只好訴求一種近似直銷的售票手法,把一批門票打折賣給特定人士,再由這些人士賣到中小學音樂班、校園或藝文單位,為了打通賣票環節,業者還會在開演前,專門派人南下坐鎮,不是為了宣傳節目(因為再怎麼宣傳也起不了作用),而是為了直銷賣票。但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會買票的觀眾還是侷限在一小撮藝文學子和愛好者當中。

令業者憂心的是,表演藝術的欣賞風氣並非短時間所能造就。台北市是歷經了數十年的累積,包括遠東音樂社、新象藝術等前仆後繼,才有今天穩定的票房。張秀如等人不諱言,從現在開始,包括中央以及南台灣縣市政府必須趕緊研擬措施,從教育、人才培育等層面著手,提振藝文欣賞風氣,否則四棟大建築物,依照台北兩廳院的標準,每年至少要有兩百檔以上演出,才足以形成穩定的藝文生態。蓋房子不難,但真正的挑戰在文化風氣的培養與塑造,如何過關,考驗著藝文掌舵者的智慧與眼光。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102900026,00.html




2006.10.29  中國時報 中央地方疊床架屋 衝擊藝文生態 潘罡/調查採訪

從南到北,台灣即將興建四個以上的國際級表演藝術殿堂,彼此性質相近,難道不會出現藝文資源的排擠效應?對於台灣整體文化環境,這些建設能否發揮相輔相成的功效,目前藝文界的見解是南轅北轍,但一致肯定將帶來強烈衝擊,萬一無法整合或形成有機互動,勢必造成嚴重資源浪費,甚至是浪擲公帑。

首先令藝文界議論的是,在這些建設當中,中央和地方似乎有疊床架屋之嫌。南台灣除了「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高雄縣政府又搞了一個「鳳山之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並於八月宣告展開國際競圖,時間還搶在「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前面。

有趣的是,大東預定地和衛武營相距只有兩公里。地方和中央在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居然要興建這麼多展演設施,難怪會引起許多議論。

為了平息爭議,高雄縣政府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界定在流行音樂、生活時尚設計、第九藝術(卡、動、漫畫)等生活藝術與在地文化,希望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形成區隔。

不過更有趣的是,中央政府已經在高雄南區敲定了一塊「流行音樂中心」預定地,距離衛武營只有十分鐘車程,也和大東鄰近,屆時要如何區隔彼此的功能,讓文建會頗為困擾。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指出,只要經營成功,任何爭議自然消弭於無形。但問題就在,主事者必須有清楚的思維,不能只講空泛的原則和口號。本月二十六日的研討會中,高雄縣政府文化局長吳旭峰以及部分團隊代表也提出區隔的說法,但邱坤良當場質疑。邱坤良強調,要如何區隔,講很容易,但就實務而言非常複雜,高雄縣政府必須更審慎規劃。

最讓藝文界擔心的是,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將來不管是BOT的委外方式,或由縣政府自行運作,都將面臨經費有限的困擾。相較於衛武營有中央的挹注,地方政府普遍財務困窘,萬一邀不到好的表演團隊,或節目乏善可陳,民眾一定捨大東而趨只有兩里之遙的衛武營,屆時地方又會抱怨中央搶了他們的生意。

至於「大台北新劇院」也有類似疑慮,距離台北兩廳院只有十幾二十分鐘的車程,台北兩廳院有些節目賣座並不理想,大台北地區有必要再添一座國際級表演廳堂嗎?邱坤良認為,節目不賣座是主辦單位應自負的風險,大台北地區確有國際級場地不足的困擾,每年兩廳院檔期申請期間,演出企畫案多到必須用小推車才能運送。

不過,兩廳院有節目企畫部門,自行製作節目並盤佔檔期,常被詬病與民爭利。未來「大台北新劇院」如果設立同樣節目製作部門,又會上演同樣的爭議,文建會必須未雨綢繆,盡早界定「大台北新劇院」的角色。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102900027,00.html



2006.10.29  中國時報 南方計畫 檢驗台灣藝文能量 潘罡

由於「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牽連層面太廣,在文建會主委邱坤良一聲令下,文建會已展開「南方計畫」,針對南台灣觀眾培育、藝文經營人才培訓、表演團隊扶植等等,擬訂確實可行的方針。邱坤良表示,近二十年來台灣表演藝術蓬勃發展,累積許多經驗,這回將充分運用在「南方計畫」中,希望能清晰擘畫出「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運作模式,「南方計畫」也可視為台灣藝術經營二十年的能量總檢驗。

此外「南方計畫」也涵蓋藝術教育,未來文建會必需跨部門整合,中央與地方溝通協調,作業繁瑣程度可說千絲萬縷。邱坤良身為戲劇專家,並擔任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多年,「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未來面臨的種種考驗,他心知肚明。日前與南台灣表演團隊座談會中,邱坤良就指出,相關問題必須反覆研討,不是一年半載就能提出答案,由此可見「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運作棘手程度。

不過,從樂觀角度來看,邱坤良認為,如果「南方計畫」成功,對於台灣文化將發生長遠影響,不但證明台灣藝術經驗有成,而且將以南台灣為核心,刺激台灣表演藝術再次蛻變。以表演團隊培訓為例,邱坤良指出,以往南台灣受限於環境和生態,很多在地團隊的藝術成就,用國際標準衡量,仍有一大段距離。但未來「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引進的是具有國際聲望的外國團隊,加上北部團隊大舉南下,勢必嚴重衝擊在地工作者,這是後者必須正視的課題,如能藉此再生,融入南台灣文化,或許繼雲門舞集、當代傳奇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等等之後,台灣將能繼續培育出具有本土特色並能端上國際檯面的表演團隊。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102900028,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