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但為女兒找到了未來,也為自己找到了精神寄託!」新竹縣橫山的一位單親媽媽,在孩子幼小、先生車禍身故下,因為儲蓄互助社協助,讓她從貧困的泥淖中重新站起來。全台共有二十萬人可能像她一樣,經由儲蓄互助社的「微型貸款」,度過生命的難關。

十多年前,二十八歲的余泱醇突然遭逢丈夫車禍身亡,身邊還帶著兩個不到五歲的小孩,當時的她幾乎不敢想像,要如何帶領兩個年幼稚女度過日子。

協助減債 單親媽養大小孩

余泱醇是新竹縣橫山儲蓄互助社社員,原本因為做小生意而跟互助社貸款數萬元。當互助社知道她的困難後,立即主動告知,貸款時已主動幫她辦理信用保障保險,未還清的貸款,保險公司會直接給付互助社,減低余泱醇壓力。

互助社不但解決余泱醇財務問題,加上社員的關心協助,讓她勇敢面對艱困的生活,重拾單親媽媽的信心。

十多年後,看著進入國中就讀的兩個女孩已經亭亭玉立,余泱醇回憶過去艱苦的日子,眼眶仍難掩淚水。她說,去銀行辦理借貸不但需要繁雜的手續、抵押品、還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對於單親媽媽而言都是很大的障礙,「互助社就像是小市民的守護神」,跟互助社借貸,心裡踏實多了。

創業圓夢 洗衣學徒變老闆

另一個透過儲蓄互助社成功的傳奇,就是由洗衣學徒搖身成為洗衣廠老板的謝祝生。今年五十八歲的謝祝生回憶說:「三十幾年前若不是儲蓄互助社借錢給我買機車,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洗衣事業」。

四十年前,謝祝生只是個洗衣店學徒,當時他靠一輛腳踏車出外收取衣服回店裡洗,一天頂多收個二十件。如今他在竹山工業區內擁有三家洗衣工廠,一天的洗衣量三十噸,大約四萬件衣服。

他說,二十三歲那年,他在鹿谷儲蓄互助社存了六千五百元股金,獲得互助社貸款二萬一千元購買人生第一輛機車,每天收衣服的數量是騎腳踏車的十倍,人生的轉折就從這部機車開始。

到民國七十幾年,洗衣店已擴大成洗衣廠。洗衣廠擴展過程,互助社總是謝祝生第一個貸款對象,前後貸款不下二十次。感念互助社的援助,謝祝生也長期投入儲蓄互助社會務,先後在鹿谷社擔任過二十五年的社長、理監事等幹部。

互助社不但扮演農村銀行的角色,也積極融入社區。嘉義縣鹿草儲蓄互助社為了讓鄉下老人家一償出國心願,曾舉辦免利息貸款出國活動,數十名老人家第一次搭機到北京六日遊,一圓「劉姥姥逛大觀園」的美夢。

互信互助 不會在雨天收傘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助理教授汪浩表示,儲蓄互助社受到鄉村歡迎,主要是入股、借貸手續容易,參與者大都是鄰居,社員間相互熟識,信任度強。互助社與銀行的經營目標不同,對社員最基本的承諾是「不會雨天收傘」。

由於儲蓄互助社強調只有共同關係的社員才可相互借貸,且社員相信:「一個願意還錢的人,比一個能夠還錢的人更重要」。互助社也積極達成「取之社員、用之社員」,並形成金字塔底層的商機。

內政部社會司合作事業輔導科專員陳佳容說,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下,與其要靠「金融老闆的良心發現」,還不如靠自己。正如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所言,「窮人不是自己變窮,而是社會機制造成的」。當各界讚許孟加拉農村銀行的同時,陳佳容認為,政府應正視互助社的功能,給予更多支持。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102900016,00.html



2006.10.29  中國時報 台灣的尤努斯 默默為希望播種 李亮萱/專題報導

「希望」不會永遠藏在「潘朵拉寶盒」內,早在三十多年前,一群無名英雄默默地在台灣原始部落、鄉間,種下希望種籽。不需要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證明,台灣這群「尤努斯」已經實踐希望的存在。

阿里山上的原住民部落、台南玉井的鄉間小徑,是儲蓄互助社幹部早期最常出現的地方。

三十年前,連產業道路都沒有的年代,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秘書長柯炎輝就常騎著老舊的三陽機車,深入阿里山原住民部落。機車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徒步兩、三個小時,那怕只是和酋長打聲招呼,就要翻山越嶺趕往下一個部落,只要能將儲蓄的觀念傳達出去,「看到他們從儲蓄中累積財富,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但是,當年儲蓄互助社給外界印象過於神祕,甚至被警政署誤認為是地下錢莊,到鄉間四處抓人。曾任光復鄉首位原住民鄉長、現任中華民國儲蓄互助社理事長莊金生,「受到教會奉獻精神的感動」,四處陳情。

他回憶,擔任省議員時,每一會期他都提出討論,「但卻一點反應也沒有」,甚至被懷疑有吸金意圖,成為調查局「常客」。飽受挫折的莊金生,依舊四處拜訪學者、官員,主動邀請立委跟他回家鄉參觀。在熱情與堅持下,莊金生擔任一到三屆立委期間,八年抗戰下來,被外界譏笑為「不可能的任務」的儲蓄互助社法,終於在八十六年立法,「儲蓄互助社」卻成了他的外號。

三十三年來,莊金生與柯炎輝全心投入,甘願成為人人口中的「憨人」。擁抱宗教使命感,互助社幹部常被外界形容為「金融界的摩門教徒」。莊金生和柯炎輝始終相信,「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有觸摸不到的人心。」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102900017,00.html



2006.10.29  中國時報 窮人銀行 貸款利息才2到5% 李亮萱/專題報導

一五○年前起源於德國的儲蓄互助社,從民國五十二年在新竹教會發跡後,便立志成為「窮人的銀行」。三十年多來透過「微型貸款」,互助社共貸出一二五七億元,目前資產總額為二二八.六億元。

根據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統計,儲互社全台共有三四一個據點、二十萬名社員,且超過九十五%的分社起源於教會,均依據儲蓄互助社法成立。光是去年,全台互助社未分配前的淨利就達四.六億元。

全台第一個儲蓄互助社位於新竹市聖心天主堂;但所有儲蓄互助社中,以台南新樓儲蓄互助社資產最多,已達十四億元。

一般互助社的貸款利息為六%到十二%,員工發起的互助社則為二%到五%,比銀行的個人信貸約五%或是勞工信貸約九%還低;存款利息則高於市場為二%到四%。

成為互助社會員雖無資金門檻,但入社須由社員引薦,並接受二到六月教育訓練及必須養成儲蓄習慣。而社員的存款分為活期和股金,活期隨時可提存,股金則以一百元為單位,一百萬元以下的利息,不需報稅。借款金額以股金加一百萬元為限,最高不得逾三百萬元。

近年來,曾發生互助社幹部侵占存款或社員貸款不還的糾紛,因此縣市政府、內政部皆介入輔導,各分社也加強管理,每月須將財務報表送交協會稽核,並嚴禁各社資金互通,降低吸金的可能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6102900018,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