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民主運動的歷史經驗都顯示,運動政治是不能完全抽離論述的,否則下場一定是會被前來搭便車的政客所掠奪。倒扁反貪腐運動走到目前,雖不能說已經落幕,但至少是暫時喪失動能了。而它的焦點也快速被轉移到藍軍的內訌上,而一場曾經波濤壯闊的倒扁運動,竟演成眾人喊打的怨馬場景,確實是有些令人意外。而此刻不論是這場運動的局內人或局外人,都應該開始悉心努力為它補足該有的論述與定位,否則它將更快速被那些只想選舉的政客們所消費掉。
值得欣慰的是,七月間曾發起「七一五聲明」呼籲陳總統下台的幾位學者,儘管在倒扁紅潮最高峰的時候保持靜默,但顯然他們並沒有停下思考的步伐,在日前一場題為「公民社會與台灣民主」的論壇中,這些學者再度就本土政權、轉型正義、統獨認同、政治倫理、憲政主義等議題,提出他們所謂「進步的本土論述」,不諱言的說,這些原本就該是基本面的問題,但在前不久的運動喧囂中,陸續都被掩蓋甚至扭曲了。
也許是避免焦點被模糊吧,學者們都很謹慎的繞過對倒扁運動本身做評斷,還是將問題直接鎖定在對陳總統與執政黨的作為上。或許在效果上,這種論壇式的討論無法像九一五圍城、雙十「天下圍攻」那樣震撼人心,但卻能將問題核心呈現得更清晰。如果說運動將反貪腐的訴求簡化成「阿扁下台」,那麼論述則是將問題導向到「為什麼應該下台」的論理上。
確實,值得思索的問題太多了,譬如說明明是涉及民主品質、憲政分際與政治倫理的議題,為什麼那麼輕易的就被轉化成權力配置與認同糾葛的議題?我們必須很無奈地說,這場倒扁運動的經驗,並沒有讓我們見識到政治倫理的大是大非獲得彰顯,相反的卻讓我們親眼目睹政治人物如何藉由認同邏輯的操縱,將一道對錯清楚到極點的是非題,篡改成為敵我分明的選擇題,這中間民進黨的墮落最令人喟嘆,幾乎全面從民主價值信守的戰場上撤退,表面上他們順利地將一切強解為是在「捍衛本土政權」,但在未來的台灣民主史上,他們卻再也抹不去「捍衛貪腐政權」的指控了。
在這場論壇中,我們對民進黨前文宣部主任陳芳明所提出的反省,感受最為深刻。他的若干論述,幾乎就是直指問題核心。他說民進黨當前最大的盲點,不僅是將「本土」轉化為選舉工具,不斷強調特定族群的自卑感,更有甚者是認定靠選舉獲取政權的人,就該擁有道德的高度,他認為這種心態才最為可怕。陳芳明也批評民進黨一直都帶著「選擇性」的立場在談轉型正義,有利於己就狂追猛打國民黨黨產,不利於己就把國務機要費全推給國民黨遺毒。陳芳明說「我最美好的歲月都奉獻給民進黨,卻換來最大的傷害,既感性也感傷。」
何只陳芳明會覺得感傷呢?所有一同走過威權年代,共同將改革巨輪推向民主的世代,誰不會發出喟嘆呢?許多人與民進黨分享的其實是共同的記憶,那個記憶不只是昔日與威權對抗的勇氣與意志,更重要的是對民主價值信守的堅持。最起碼,不論反黑金也好、反貪腐也罷,長久以來一直都是民進黨專屬的口號哪!很遺憾,民進黨這筆珍貴的形象資產,卻在這場捍衛貪腐的操作中,陸續被摧毀殆盡,甚至已經面目全非了。
也許,群眾運動終究還是不能讓掌權柄者願意對民意謙卑,司法調查恐怕也依舊撼動不了已經鞏固的權力,知識論述的批判同樣無從激起在上位者任何的羞恥心,但或早或晚民意終究還是要進行審判的。至於此時此刻,民間社會還是該為這場捍衛民主、對抗貪腐的戰役,留下紀錄,留下論述,也留下記憶。畢竟不論怎麼說,現實權力終究是一時的,歷史審判卻是永久的。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6102500292,00.html
- Oct 25 Wed 2006 11:39
2006.10.25 中國時報 別輕易轉移反貪腐的焦點 中時社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