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地不久前曾說,他很後悔沒有學新加坡的李光耀,退休後仍然留在內閣中,有一席之地。李光耀退休後是內閣資政,雖然不必出席內閣會議,但對政務卻有發言權,馬哈地統治馬國廿二年,勢力雄厚,二○○三年退休把職位讓給他培植的巴達威,馬也許想過,他是可能留在內閣當資政,但畢竟沒這樣做。

後果怎樣呢?馬哈地為巴達威會蕭規曹隨,但巴達威卻要改革,而許多改革是馬哈地不贊成的,但他已離開內閣無法阻撓,於是兩人之間便發生衝突。

對執政的「巫統」來說這是很不利的,因為馬哈地雖然已離開政府,但在執政黨內仍有其勢力,馬巴兩人內訌的話,會影響到巫統的團結,尤其是巫統下月就要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如果巫統內亂,就會影響執政基礎,所以黨內斡旋兩人私下會晤兩小時,馬哈地便講了一小時事,巴達威只是低頭記錄而已,結果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馬哈地說:「我很愉快,我很滿意已把一些事情直接對他講了」。他說會面是「友善」的,但他乃要繼續批評,如果有些事對國家不利的話。

哪些事被馬哈地認為是不利於國家的呢?譬如馬哈地在任時的一些巨大的基礎建設被巴達威削減了經費,一些政府控制的大公司被改革,而馬哈地當顧問的大汽車公司也在改革之列,又如馬哈地在位時計畫修建通往新加坡的大橋被喊停,原因是怕引發兩國之間糾紛。其實巴達成的改革頗獲民心支持,內閣也支持他,許多閣員甚至是馬哈地在位時指派的。

依東方政治哲學,在位者卸任後,總想讓自己欽定的繼承人遵循自己舊路線,但除非繼任者庸碌無能,否則這是很不妥的,日本小泉純一郎一心想讓安倍晉三也蕭規曹隨,但安倍一上台便推翻了小泉流的外交路線,這是應該的,否則便沒進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10250007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