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臨海,海洋生物種類多達全球物種數的十分之一。利用這些資源開創「根生台灣,縱橫國際」的產業,非常值得大家思考。
由於人口的增加及陸地資源的超限利用與開發,人類轉向海洋爭取生存資源,已成產業趨勢,而且我們也意識到自然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的維繫」兩者間的權衡,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決策依據。因此,為避免對海洋生態的衝擊,減少擷取海洋生物的漁撈產業形式,改以人工方式培養量產海洋生物,提供人類需求;或開發「海洋生物資訊資源」,如海洋生物基因資訊,將是未來的主流策略產業。
以我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為例,早期台灣相當多菁英投入理工專業,為相關基礎科學建構良好的研究平台,並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加上政府重點支持研發單位的建制與研發功能的執行,並導引民間資源的投入,成功的開發、行銷國際市場。
今天,學校仍維持基礎研究的角色,產品研發則落在產學合作機制,或由產業界自行設立研發部門(如近日IBM宣布在台灣增設「研發中心」)。在此發展基礎下,產品的量產、商品化相關的市場行銷開發,業界均能自行拓展,良好的職場利基吸引菁英的加入,產業體/企業體儼然已成為實務性高階科技人才的教育運作體,也締造了產業與人才培育/運用的良性循環。
可以說,台灣半導體產業已成功地建構產業與人才的良性關係,其永續發展繫於擁有菁英的「基礎研究平台」、具創造力的「產業研發平台」,及產業界/企業界高效率的「產品量產平台」、行銷國際的「商品化平台」與「市場機制平台」,分工整合成為「科技產業結構體」。
由於海洋生物物種極為多樣,海洋生物相關的科技產業,應仿照蝴蝶蘭的產業發展形式,針對單一物種,如珊瑚,進行由淺入深,由生物個體、細胞,到基因、分子層次的基礎研究,累積豐碩的「基礎研究成果」,才能締造後續的「產品研發能量」。
由於相關「基礎研究」與「產業研發」費時耗資,民間投資意願不高,政府應主動投資,協助建構屬於海洋生物的科技產業結構體,同時,建立自由競爭的良好投資環境。
行政院蘇院長日前指示獎勵農業技術設立農業專區,顯示政府對農業科技產業的重視,然,擬以「海洋立國」的我們,也應該積極思考如何發展海洋生物相關科技產業,締造「根生台灣的全球化海洋蝴蝶蘭」。(作者為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oct/23/today-o6.htm
- Oct 23 Mon 2006 19:55
培育海洋蝴蝶蘭/論積極發展海洋生技產業 ■蔡錦玲 2006年10月23日自由時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