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彰化銀行十四日的臨時董事會,只是簡單的討論如何遴選評估與台新金換股合併的財務顧問公司等事項,但在此之前,台新早已在董事會以過半數席次之優勢,強勢的主導彰銀的人事與經營權。
在官股漠視不管的情況之下,台新金此一強硬的態度,很難不讓人擔心會有重演「辜家違法插旗兆豐金」醜劇發生,也讓台灣投資人好不容易因渣打銀行高價收購新竹商銀而恢復起來的信心,似乎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台新與彰銀的換股案當中,以下這些不合理的情形值得我們注意與觀察。
首先,為何在彰銀董事會未同意以換股方式處理此一合併案時,台新金卻一直堅持以換股的方式,而不採公開市場收購的方式合併彰化銀行呢?台新銀行因受雙卡風暴的影響,今年的逾放比率一直維持在百分之八的高水準之上,而雙卡風暴所帶來的呆帳,光是上半年現金卡的部份就為去年全年的二倍,信用卡轉銷呆帳規模也超過去年一整年。
雖台新銀行口口聲聲宣稱帳上還有二百多億的現金,足以支付未來的資金需求,但從今年獲利情形來看,實在很難不讓人懷疑台新之所以堅持採換股方式而不公開市場是因為雙卡風暴壓力所導致的。若台新無法顧及自身的經營狀況,試問台新又有何資格討論此合併案呢?
此外,若採用台新金所堅持的換股來收購彰化銀行的話,究竟雙方的股價應該為多少才是合理的範圍呢?雖股價常能反映公司經營的成績,但在台灣這個資訊不透明的市場當中,目前台新金的股價是否已經全面反映現在與未來台新可能產生的危機?現行台灣法令中銀行出售不良債權損失時,可分五年攤提的不合理規定,是否也會影響台新目前的資產與股價?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另一方面,吳家不但是台新金的創辦人,卻也同時身兼彰化銀行的大股東,這樣子的身分很難不讓人聯想,在整個換股比例的過程當中,是否吳家利用此一雙重身分來影響換股比例,而忽略小股東與一般納稅人的權益。
就財政部的立場來看,也無法讓人理解。從頭到尾財政部對彰銀合併案的態度就是「只要是換股比例合理,可增加國庫利益」,財政部就不會有意見,而不思考合併案中彰化銀行數千名的員工權益,該如何獲得保障?若未來台灣金融的市場,因為財團的介入而淪為財團壟斷的局面時,台灣消費者的權益又如何可獲得確保?
一家總資產高達新台幣一兆三千億元,海內外超過一百六十九家分行,歷史超過百年的銀行,不久就將因應付偉大的「二次金改」而消失在台灣的金融市場中。雖然財政部堅稱合併案中,彰化銀行的財務顧問最後還是需由官股來決定,不過從之前台新金以百分之廿五的股權,占有過半數八席的董事席次;反觀泛公股的股權,雖然只差台新金不到百分之六,但所擁有的董事席次卻只有四席,在重要的董事會上不據理力爭,卻還要叫老百姓相信政府有能力可以妥善的處理公營行庫的釋股。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難怪會讓人以賤賣祖產的角度來看待財政部的作為。
http://www.udn.com/2006/10/15/NEWS/OPINION/X1/3559029.shtml
- Oct 16 Mon 2006 20:03
強併彰銀 重演財團壟斷醜劇 【2006/10/15 聯合報】【沈石/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屏東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