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宇廿四日被抓、廿五日公開、廿六日見報,大陸散文名家余秋雨不失時機地於廿八日一早就在他的博客(部落格)上寫了篇「(良宇)我說的就是這名字」。余的本意在批評上海知識分子沒風骨,開會時「良宇」長、「良宇」短的,好似和當時上海第一把手陳良宇多親近似的,誰知此文一出,批評如潮,而批評者的焦點,是余「踹了一腳倒了的人」,其實也高明不到哪去。

余文指出,前年下半年他應邀參加上海一場人文學科專家的集會,聽到與會者在發言中頻頻提到「良宇」這個名字,會議上某大學教授還發言說:「良宇上個月所說的這句話,雖然德國啟蒙主義哲學家也說過,但更有新意。」對此,余秋雨批評說,學者、教授們失去人格的吹捧習慣,助長了某些領導人的自以為是,並說「這就是文化所起的負面作用」。余秋雨說,當代中國大陸很多文人在做這樣的事,使不少官員忘了自己究竟是誰。

陳良宇下台後,各種關於陳良宇負面小道消息開始在大陸網絡上傳播,中共官方媒體則在中央的禁令下,點到為止,在一場雷霆行動的報導之後,倏忽撤出人們眼前。在這樣的風潮下,余秋雨的博客文章,抒發的是一種知識分子的反思。

看似站在道德制高點 卻被反撲

余秋雨的博客文章,看似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上,誰知大陸網民們早已「民智大開」,對余秋雨點評的中國大陸政治現實,多數瞭如指掌。許多大陸網民紛紛以矛攻盾地說:「這些話你幹嘛不早說?有本事你十天前發表這文章試試?」但另一方面,也有大陸網民略帶同情地說:「如果余秋雨十天前說了,能見報嗎?」這種評論,引發的是另一個角度的反思。

在公布對陳良宇立案調查的報告書中,中共中紀委在報告中「反思」說,陳良宇的「嚴重違紀問題,造成了惡劣的政治影響」。有大陸評論者認為,如果中共中央不揭發,媒體不報導,惡劣的影響在哪裡?多少年來,陳良宇作為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中共政治局委員,在媒體上都是以公僕面貌出現的,他落馬前哪家媒體批露過他的違紀問題?何能「造成了惡劣的政治影響」?

中共回頭監督媒體 傳媒突噤聲

於是,陳良宇案引發的反思,從文人的風骨問題轉到了媒體監督問題。中共官方媒體在陳案爆發前,對於上海社保局長祝均一的下台,上百名中紀委官員進駐上海,以及陳良宇前秘書秦裕等人被「雙規」的消息,在報導上可以說是大開綠燈,寫什麼對什麼,幾乎沒有任何誤報,但在陳良宇下台消息曝光之後,大陸官方媒體開始回歸它們原來的「喉舌」角色,不再出現新的小道消息。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2006100100073,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