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5日晚上百萬人民反貪腐運動總部發動在台北市中心百萬人民遊行後,9月16日下午台灣社與民進黨中央亦發動反制的群眾運動。當日民進黨主席游錫堃所謂倒扁運動是「中國人糟蹋台灣人」說詞最受矚目,也引發不少爭議。筆者認為游錫堃以狹義的觀點界定「台灣人」,排斥其他共同生活在斯上的公民,不僅認知與邏輯發生謬誤,也使挺扁的理由愈顯詞窮。

若依現狀分析,台灣目前存在著四種台灣人:

一、六十歲以上的本省同胞。他們走過日據、國民政府與民進黨政府時代,有強烈的台灣意識,較不認同中國,其感受近百年來台灣在亞洲被壓迫的邊陲角色,希望台灣人出頭天。

二、六十歲以上的外省同胞。他們在一九四九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歷經抗戰與國共內戰,惟在台灣度過五十多年的歲月,雖然部分人士仍對中國懷有憧憬,但在斯土娶妻(嫁夫)生子,飲台灣水吃台灣米,亦對台灣產生認同,蔣故總統經國先生晚年曾表示:「我也是台灣人」,可謂是最真實的寫照。

三、三十歲至六十歲以下的同胞。他們是第一種與第二種台灣人的後代,接受國民政府的大中國教育,但實際生長在台灣,由於其與中國人民擁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包括經濟奇蹟與政治轉型,他們熟悉的是戒嚴、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解嚴與政黨輪替,尤其在交友、婚姻方面等融合,已很難區別彼此的不同,縱使國家認同上發生衝突,卻是台灣的中堅力量。

四、三十歲以下的同胞。他們在台灣享受優渥的經濟生活與充分的民主政治,完全無在中國生活的經驗,比其他三種台灣人對台灣認同更自然與強烈,是最道地的台灣人。

歷史感與現實脫節

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領袖應該洞悉此事實,努力整合四種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才能引領台灣邁向光明的未來。游錫堃主席卻將參加倒扁運動不分藍綠的台灣人稱為「中國人」,不僅非常突兀,也顯見其歷史感嚴重與現實脫節。英國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曾以「想像的共同體」析述民族主義的起源,所謂民族實係以其語言、文化及具有宗教情懷的歷史宿命感之一群人所構成。此種經由想像的共同體是開放的,也是封閉的。生活在台灣的公民不論其政治立場或政治主張有無不同,皆面對著日益增加的國際競爭與中國的壓迫,早已是命運共同體,這不應由任何政治領袖或政黨加以裂解,反而是越能整合國人與包容不同立場的政治領袖或政黨才能獲得最大多數的支持。我們倒扁的理由是反對總統府涉嫌貪腐、不滿陳水扁總統的口出惡言及不知反省,與台灣認同無關,挺扁的理由也可以提出堂堂正正的依據,但絕不是「中國人糟蹋台灣人」,游錫堃主席的說法應該改弦更張。

作者為律師、反貪腐運動總部決策小組成員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60922&Sec_ID=5&Art_ID=29067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