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幽居敦煌鳴沙山崖壁洞窟內的諸佛菩薩,因敦煌生態環境的自然變化,與遊客人潮不斷湧進的重重壓力,莫高窟正面臨著千百年來最嚴峻的「文明浩劫」!

七月盛夏,氣候乾燥的莫高窟,在晨曦間飄散著微風細雨,鳴沙山的流沙愈顯澄黃。這座舉世聞名的「牆壁上的博物館」,在兩岸藝文界人士的見證下,再現千年佛教經典藝術的輝煌。


千年佛教經典藝術 輝煌絕美

「請跟著我,注意台階,低身走進洞窟,不要觸摸到牆上的壁畫!」敦煌研究院的專業解說員,以熟練的技巧扭轉鑰匙,輕輕地開啟了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的沈重鐵門。瞬間,昏暗的石窟、陰溼的霉味、防潮的藥味,迎面而來。二十餘人擠滿了洞窟內的有限空間。

走進黑暗的狹窄台階,通道兩側與窟內四周,都隔著約六尺高的透明玻璃罩,防止遊客觸摸到傷痕累累的洞窟壁畫。參觀者或站、或蹲,各個聚精會神,把眼光焦點投射在昏暗佛龕內的華麗彩塑佛像。「你們把手電筒照過來!」微弱的光源,不斷地搜尋著洞窟四周壁畫的絕秘珍藏。

「第四十五窟」是盛唐彩塑的經典,目前被畫歸為特別維護的「特窟」,平日並不開放給一般遊客參觀。窟內保存完整的七尊彩塑,塑像以佛為中心,兩側分別站立著弟子(阿難、迦葉)、菩薩、天王,在幽暗昏黃燈光下,千年彩繪依然華麗可見。

隨著光源的移動,參觀者的驚異與讚歎聲,此起彼落。解說員特別再把光源照在窟內北壁的《觀無量壽佛經變》壁畫上:菩薩的凝神、舞樂的歡愉、樓閣的壯麗、飛天的夢幻,不知名的畫工為佛教藝術留下了這幅傳頌千年的經典壁畫。

幾步之遙的「第九十六窟」彌勒大佛窟,窟簷九層,敦煌居民稱它為「九層樓」。這裡是莫高窟的最高建築。台灣攝影家柯錫杰,背負著沈重的攝影器材,在窟前擺出「我來了」的童稚般笑顏;敦煌舞蹈家樊潔兮則興奮地秀出「反彈琵琶」的敦煌舞姿。這是這對知名藝術家夫妻檔二度造訪敦煌。

千里迢迢傳奇絲路 文化橋樑

千里迢迢,情繫敦煌,為的就是見證絲綢古道的藝術傳奇。百餘位兩岸研究戲曲、攝影、考古、繪畫、舞蹈、博物館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國文化部、台灣陸委會官員,在《情繫敦煌─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引領下,走進了神秘浪漫的「絲綢古道」。

古人來到塞外邊關,總是滿懷離別惆悵,吟唱「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但開啟中西通路的絲綢古道,這回變成了兩岸文化交流的溝通橋樑,兩岸專家對敦煌莫高窟所面臨種種危機的「文化診斷」,儼然是兩岸藝術精英對話的文化高峰會。

「敦煌是中西四大文明的交會點,敦煌石窟一千年的發展軌跡,見證了佛教藝術的演進!」獻身莫高窟研究長達四十年的敦煌研究院女院長樊錦詩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但她更關注台灣專家對如何維護莫高窟藝術的諍言。出身台灣故宮的專家王耀庭、朱惠良直言,為維護莫高窟的彩塑壁畫,數位化進程應列為當務之急。如果把莫高窟現存四五、○○○平方米壁畫,舖成一米高的畫軸,約等於台北松山機場到桃園中正機場的長度,這無異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壯麗的佛教壁畫藝術。

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曾感嘆道:「敦煌學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陳寅恪的浩嘆,是指當年意外發現震驚世人的《藏經洞》時,正巧是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一九○○年,這究竟是莫高窟終將歸於毀滅的歷史宿命?或是得以再現佛教輝煌的歷史契機?

大陸著名敦煌學家季羡林即曾提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口號。敦煌的專家並不諱言,諸多莫高窟精品都收藏於英法俄各國博物館,他們只能透過各國進行彙整研究。但為適應科技化管理,緩解遊客人潮,敦煌從一九九五年即與美國梅隆基金會進行莫高窟「虛擬洞窟」(數位化洞窟)拍攝,從研究院網站進入已可「虛擬漫遊」部分洞窟。

要建立數位化檔案 不能再等

對莫高窟藝術建立數位化檔案,是敦煌研究院的重點項目。但看在台灣攝影大師柯錫杰的眼裡,似乎都太慢了。柯錫杰感慨地說,他在八○年代曾計畫籌募三十萬美元,希望建立完整的莫高窟圖像檔案,但當時外界對莫高窟欠缺認識,經費援助受挫,使得計畫未能實現。

莫高窟近五百個佛窟的建築樣態,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禪窟,專供僧人坐禪修行;二是中心柱窟,源自於印度的佛窟形式;三是殿堂窟,源自洛陽的中原風格。據悉,有近半數洞窟毀損嚴重,呈現封窟狀態,有十餘個代表性洞窟則列為「特窟」,管制參觀人數。敦煌特別為兩岸藝文界開啟不同建築風格的特窟,讓他們見證了莫高窟的經典寶藏。

在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中,一四八窟、一五八窟的「釋迦牟尼佛涅槃臥像」,無疑是佛教講述生命課題的經典洞窟,窟內壁畫的故事,對後世漢傳佛教的宣揚更產生深遠影響;初唐的第五十七窟,日本佛教徒更不遠千里趕來朝聖,就是為了目睹壁畫中被日人讚嘆為「美人窟」的觀音佛像。在昏黃微弱的手電筒照映下,超凡驚艷,神韻千年不變。

腐蝕風化傷痕累累 文明浩劫

然而,在不斷驚艷、讚歎之餘,莫高窟的神佛們卻正面臨「毀滅性的危機」。大陸輿論曾比喻說:「莫高窟的眾神病了!」其實,這個病還不輕,莫高窟神佛們所罹患的重症,正是敦煌專家們所驚懼的:「壁畫之癌」。千年彩繪的褪色、剝落,窟牆的腐蝕、風化,正對莫高窟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敦煌研究院曾將一九○八年伯希和在莫高窟所拍照片,和現存洞窟壁畫進行比對發現,莫高窟的衰頹與毀壞速度,正以「比古代快一百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雖然也有專家認為這是過度悲觀的看法,但多處佛窟壁畫的霉變、腐蝕、脫落,卻是事實。例如一五六窟原有墨書《莫高窟記》,在六○年代仍依稀可見,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當敦煌變成絲綢古道的熱門景點,每年湧進莫高窟的遊客已逼近五、六十萬,這是足以讓人膽戰心驚的數字。敦煌專家就曾做過實驗,讓四十位遊客在洞窟待半小時,發現窟內溫度濕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超過正常含量的六倍。數十萬遊客湧入,背後代表的意義不正是莫高窟所面臨的危機?

觀光旅遊古蹟維護 兩難選擇

究竟是遊客優先?還是保護為重?這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兩難選擇。莫高窟即使添置減緩二氧化碳的儀器,並在每個洞窟設置防護罩,但並未緩解壁畫的腐蝕速度。悲觀的專家就擔心:「一百年後,莫高窟安在否?」

「莫高窟的結局是不斷地毀損,我們用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得再久一些。」樊錦詩對捍衛莫高窟的佛教文明遺產,曾經發出深沈的嘆喟。「東方藝術明珠」莫高窟終究還是要面臨無情的「文明浩劫」!



消失中的月牙泉 王銘義


有著神話般傳說的敦煌月牙泉,是古今中外舉世聞名的「沙漠奇觀」。不過,這個位於絲路古道鳴沙山麓的璀璨明珠,在經歷兩千多年之後,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枯竭危機,浩瀚大漠中猶如一彎明月的千年奇景,即將消失於鳴沙山的沙漠之中。

千百年來,鳴沙山和月牙泉,「山泉共處,沙水共生」,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所謂「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但近年來因敦煌地下水過度開採,上游建水庫,下游河床斷流,導致月牙泉水位急速下降,泉水面積急遽縮減。神奇的大漠美景,恐將真要變成歷史遺跡了。


敦煌目前正運用「輸液」的急救措施,在月牙泉周邊築池建塘,並以人工回灌補水,彌補快速蒸發的水位,同時,嚴禁打井,管制地下水開採,企圖恢復月牙泉地下潛流的水源補給,以延緩泉水枯竭的速度。然而,敦煌的專家們仍然憂心忡忡,「在咱們這一代人手裡,千萬不能讓月牙泉枯竭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