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福克納寫下首部作品《士兵的報酬》(Soldier's Pay)、開創文學生涯之處;這是田納西‧威廉斯刻鑿《慾望街車》的地方;這是女性主義小說先驅凱特‧蕭邦(Kate Chopin)婚後居處,也是其代表作《覺醒》的故事背景所在……
這是紐奧良,美國南方最繁榮神祕的城市之一,融合了十八世紀法國、西班牙統治時期的歐洲文化,與黑奴制以降的非洲文化。奇異的混血性格激發了各種可能與伴隨而來的夢想,它成為爵士樂的發源地,六○年代歌手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名曲〈Me and Bobby McGee〉裡一心奔赴的樂土、密契爾《飄》中白瑞德許諾郝思嘉「共度豪華蜜月」的金色城市。
紐奧良文學地標法國區
目前分類:轉載-文化評論 (539)
- Oct 02 Sun 2005 13:50
紐奧良文學地標 惡水餘生 【何定照/報導】【2005/10/02 聯合報】
- Oct 01 Sat 2005 21:29
再訪雪梨歌劇院 【漢寶德】 【2005/10/01 聯合報】
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在哪裡?雪梨歌劇院無疑會名列其中。可是它是不是最有價值的建築作品,倒是有些爭論。因為在建築的專業中,每人崇拜的建築師不同,信服的建築理論各異,他們反而不太看得起過分有名的作品,看得起的卻是為大眾所不知的小型建築。也許是美國萊特的一棟草原風格的住宅,也許是柯比意有動人造型的廊香聖母堂。醉心於前衛建築的年輕朋友,可能想到畢爾堡的古根漢美術館,或張牙舞爪的其他解構主義的作品。只是在建築界有些影響力的作品,怎麼也引不起大眾注意。著名的雪梨歌劇院的專業地位又如何呢?
建築的專業價值與社會知名度間有一鴻溝
這也許是藝文界普遍的現象。藝術家好像天生要與大眾作對,他們喜歡小眾,厭惡通俗。有些人還可以接受雅俗共賞,嚴肅的藝術家凡涉俗字就不能忍受。可是文學與美術有另外一種價值,使藝術的價值與知名度間尚有一線可通,那就是故事的感動力。使人感動的作品自然廣為流傳而膾炙人口,這樣的作品就不能用一個俗字來一筆抹殺。何況藝文界的作品在現代社會中,可利用傳播工具廣為流傳,而傳播工具幾乎無遠弗屆,群眾大多學習去體會著名作品的藝術價值,所以文學與美術的重要作品尚可以廣為人知。
- Oct 01 Sat 2005 12:43
井的傳奇 黑白集 【2005/10/01 聯合報】
六十六歲的鑿井阿公劉敬德被埋在九公尺半的漆黑地底,沒得吃、不敢睡,深怕一閉上眼,再也見不到親人。
挖呀挖呀,搶救人員聽到了他的呼救,見到他的黃色頭盔,看到他的手在搖動,接著,滿是土石的臉孔露出地面;一寸寸挖掘,小心翼翼的終於將他吊起。現場邊、電視前的人們一起歡呼;五時五十二分那一刻,我們都是劉家的一分子,分享生命奇蹟和重生喜悅。
這種美好感受,在九二一地震中,從東興大樓救出孫家兄弟時,我們曾經體驗。但是,鑿井阿公脫困的過程,給我們更深刻的啟發。
- Sep 29 Thu 2005 21:37
請看日本的國語教科書 陳珊珊(輔仁、銘傳大學兼任日文講師) (20050926) 中國時報開卷版
長久以來,台灣的童書市場裏,譯介自日本兒童文學的作品一直占有相當比例。仔細觀察這些書的「來歷」不難發現:它們除了獲頒日本某某大獎之外,經常還有一項成就:「獲選為日本小學國語教材」,也就是收錄在日本小學國語課本之內的意思。這個現象,在各界大聲疾呼學童國語能力低下的台灣,是否給予了我們檢討國內小學語文課本的機會?
概觀來看,現今台灣與日本的小學課本,在形式上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譬如:都是由民間教科書業者依據教育部(日本為「文部省」)公布的課程綱要所編撰。其目標與主要精神也都設定在訓練孩童「聽、說、讀、寫」4項能力上。而教材的編輯方面,雙方也都是採用「單元設計」的方式編寫。不過,儘管方向一致,但兩地小學的語文教科書還是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教材文章與單元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上。
台灣的國語課本,雖有教授、校長、作家擔任諮詢委員,但實際的編撰者幾乎皆為小學教師。又或許是考量到各階段詞語教學的難易問題,因此大部分文章皆由教師自行撰寫,僅有少數幾篇是收錄自優秀作家的作品。
- Sep 29 Thu 2005 21:29
你聽我說 胡晴舫 2005.09.28 中國時報
最近美國名導馬丁史柯西斯拍了一部關於鮑伯狄倫的紀錄片,歷經九一一、伊拉克戰爭的世人發現原來他的音樂迄今依然閃爍著永恆真理的飽滿質地。鮑伯狄倫一逕緊皺眉頭,宣稱他從來也不知道自己有何重要性。他只是寫了些音樂而已。無關政治,什麼時代思考、世代精神,好遙遠。就是些音樂。不過如此。是喔。
曾幾何時,音樂變得那麼無關宏旨。事實上,不僅音樂,連文學、藝術及思想在現今社會都顯得十分瑣碎,舉無輕重。曾經,藝術家為世態時局所刺激,竭盡心思寫出美麗的詩句、磅礡的文章及形式完美的曲調,以表達背後思想的重量,現在,一小時拉拉雜雜的說話節目、五百字專欄、兩頁專訪就把話都說盡了。
- Sep 29 Thu 2005 21:10
念好了書 千萬不要忘記窮人 【張作錦】 【2005/09/29 聯合報】
這是武訓留下的「校訓」。希望「貧戶」出身的政治人物,少標榜自己「過去的貧窮」,多想想千萬人「現在的貧窮」。
台灣的「教師節」是九月廿八日,大陸則定在九月十日。節日那天,兩岸學校大概都在禮堂集會紀念。禮堂牆上懸掛著各自的校訓,如「親愛精誠」、「厚德載物」等等。這些勗勉惕勵的文字都很有意義,但另有一句「校訓」最令我難忘,是武訓留下的。
武訓,清末山東堂邑人,幼孤貧,晝行乞,夜績麻,漸有積蓄。自恨未能讀書識字,就建「義學」四所,招寒門子弟就讀,自己仍行乞如故。他對來上學的孩子們說:「你們念好了書,千萬不要忘記窮人!」我認為這句話是最好的「校訓」。
- Sep 24 Sat 2005 22:22
不要輸給地震 廖嘉展 (20050921) 中時人間副刊
十年前日本阪神大地震,當地建築師和義工團體,別出心裁地搭建了一間公共空間的紙管教堂作為精神紀念。今年五月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後,這棟建築物件經過當地人同意將航運、渡洋遷移到台灣的山城埔里鎮桃米里,重新搭建,借此承傳意義,希望經過921地震後,此地亦能孕育新的生命。作者為執行此移交任務的執行委員,特撰此文,描述一路前往日本交接所見所思。──編者
二○○五年元月十七日凌晨五點,日本神戶市政府一號館旁的東遊園地,如絲的小雨飄落在攝氏六度的氣流中,格外凜冽。
這是「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紀念典禮」的現場,入口的台階上,堆著一排排雪人塑成的地藏王菩薩,手中捧著點燃的蠟燭,亮光穿透菩薩的臉龐,泛黃剔透的面容中,有慈祥、有歡樂、有感傷……,這些由義工堆成的菩薩,每年都在此護持著這個特別的日子。
- Sep 24 Sat 2005 22:20
2005.09.21 中國時報 【林博文專欄】正義的怒吼!好萊塢禮敬莫洛借古諷今
每逢夏天,好萊塢總是推出一批爛片,要等到入秋以後好電影才會慢慢上市,而在聖誕節前後臻於高潮。最近好電影已開始出籠,今秋好萊塢似乎對「傳記電影」特別感興趣,有關五、六十年代名作家楚門.卡波迪(Truman Capote)的生平,就有兩部電影。
一九八九年去世的美國作家羅伯特.賓.華倫的(Robert Penn Warren)小說:《國王的人馬》(All The King’s Men),影射三十年代權傾一時的路易斯安那州長休埃.朗格(Huey P.Long),曾被拍成電影,現又重拍問世,由西恩潘(Sean Penn)飾演男主角。朗格做過參議員,一九三五年遭暗殺而死。路易斯安那州素以政治腐敗出名,去年底出版的一份報告,說美國最腐化的州是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排名第三。路州此次遭卡崔娜颶風摧殘,此時推出《國王的人馬》,更是別具深義。
- Sep 24 Sat 2005 22:03
像他這樣一個老師:試說龔鵬程 By楊宗翰 中時部落格轉載
未滿三十取得博士學位、未滿三十五升等正教授、最年輕的文學院長與大學校長……像他這樣一個老師,竟然也要五十歲了。昔日中文學界的傳奇、為了真情實義離開政界的官員、烤小羊烤上大報頭版的名人,終於也要五十歲了嗎?
學生們大概都會同意,龔鵬程是個嚴肅中帶點邪氣、酒量和學問一樣驚人、談學論道之餘不忘烹貓煮狗的老師。在《四十自述》裡他更形容自己「集古怪、促狹、激切、峭冷於一身。既欲度人金針,又彷彿崖岸自高,或故示歧途。既鼓舞向道之熱情。又大潑冷水。既矜恤愚瞽,又頗鄙其愚妄」,對學生來說十足是個「年輕的老怪物」。碩士班念淡江的黃錦樹,在散文〈聊述師生之誼〉中便毫不保留地呈現出當年這位怪物的「惡形惡狀」,還順道批評了龔先生和章太炎、張大春這些「文化遺老」在認識論上的共同盲點與侷限。黃老師自學生時代就對晚清以降「寓開新於復古」一脈常表關懷,持論亦不乏洞見;惟我對其中關於文化民族主義式的排外、視域難以真正向西方敞開諸點還有保留。以龔先生對西學的認識與態度,還有對西方當代文化的把握,上述論斷顯然不太具有說服力(他對伊斯蘭世界的研究亦是一例)。至於部分人士批評龔先生外文欠佳,根本不符搞西學的基本條件,恐怕也是患了本末倒置、輕重不辨之病。這種工具至上論或語言拜物教在台灣學界流傳日久,貽患無窮。今日偶見外文系學者在中文系開文學理論的課,卻不知有何中文系學者能在外文系幹同一檔事,其理由自不難想像——有趣的是,據聞許多年前曾有某校外文系系主任看過龔老師論著,還希望他能去開堂「文學理論」呢。
我很晚才開始接觸龔老師的著作,更遲至三年前博士班考試才首次見到作者本尊。高二升高三時參加國文資優保送甄試,主辦單位不知何故竟把《文學散步》當作禮物,贈送給現場百餘位「六年級中段班」文藝青少年。記得當年讀此書時似懂非懂,只知其中觀點頗為新穎,談文學的方式更完全不同於之前唸過的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或張春榮《一把文學的梯子》。那是一九九四年,龔鵬程早已成為學界與政壇爭議人物,我卻只是個傻呼呼的高中生。自幼喜歡寫作的我,後來順理成章選擇進入文化中文系文藝創作組,沒想到進了「創作組」卻開了自己對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興趣,評論寫得比創作還勤還多。這個組雖然志在培養中文創作人才,彼時古典文學的課程倒也多列必修,與今日情況很不相同。龔老師是中文學界少數兼治古典與現代文學者,四年課程內卻沒有哪位老師提過他的名字或著作。這當然是很奇怪的事,現在想來大概跟他之前發表的那篇〈中華民國國家文學博士論文內容與方法的評析〉不無關係。此文對方法意識的強調與師生倫理的反省,在一九八0年代的中文學界投下了一顆超級炸彈。其中部分的激切言詞與媒體的大幅報導,更觸怒了該文論及之一百四十九位國家文學博士。雖然這篇文章對學界後來一系列的改革深具貢獻,可惜難消部分資深學者及其門生對作者的負面印象。文化中文系老師們多為可敬儒者,在事情過了那麼久後尚且不免受到此一偏見影響;加上龔先生後來寫的〈貓狗論〉、〈縱欲以證菩提?〉這類文章在宗教界與文化圈引起連番批判,在在都使得其人其文不為保守人士所喜,簡直要將之打入魔道,對他自然頗為不屑。
- Sep 24 Sat 2005 21:56
聊述師生之誼 黃錦樹 星洲廣場轉載
突然收到電郵一封,向我邀稿。原來是一群龔鵬程教授的學生“想辦活動為他暖壽”,4月底截稿,6月在北京召開研討會。附言,“師生重聚一堂,論學磋藝,以慰吾師懷抱。除請您賜稿論文一篇外,亦懇請惠寄散文一篇,記述師生之誼。”論文不想寫,研討會不會去,散文倒可以寫一寫──“聊述師生之誼”──但我想他們不一定會要。
幸虧當年碩士班唸的是淡江。那一度是中文系最有活力的少壯派──以龔鵬程教授為核心──盤踞的山頭,保守的中文學界反叛者聚義的梁山泊。但我到淡江時大部份青年材俊都招安走了,只剩下日趨頹廢、好杯中物的李正治,仍在兼課但勞騷頗多的顏崑陽教授,陷入中年危機上課常沒準備的周志文教授、聲量很大的李瑞騰教授。幸運的是,其時施淑女教授大概剛升等,在研究所開課。我陸續修了幾門課,頗花了些時間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尤著迷於現在已很流行的德國猶太人本雅明及阿多諾謎樣的洞察力與思辯力;較全面的閱讀台灣及大陸當代的中文小說,認真的寫期末報告,多篇據老師的批評意見略做修改後陸續都發表了。皮笑肉不笑,酷酷從不應酬的施老師,講話有許多逗號,但有一種冷峻的深刻與精準,伴以冷嘲。因長期被淡江學店剝削消磨,論文寫得不多,但其台灣文學研究,理論貧乏的台灣同行無人能及。她給了我許多鼓勵,但似也不宜引述,畢竟那是屬於那個階段的。
施老師後來不知從哪聽說我有寫小說,向我要去看了,抿嘴說了些話,我只記得一句:“是新型態的馬華文學。”“有一些特殊的感受”等等。但沒有給甚麼建議。後來也聽說西研所有人“小說寫得很好”,但沒有那個好奇心去打聽。大概是第二年,在水晶(楊沂)的課上(紅樓夢,中文現代小說?)見到了去年自縊身亡的小說家袁哲生,很殷勤的侍候老師。其時也不知道那個傳聞中寫小說的人是他。後來在文壇上重逢時感覺上像是另一人,淡江時期的他似乎形體比較大。有一回課堂報告他套用德勒茲的理論談吳組湘,被我們私下嗤笑。
- Sep 24 Sat 2005 20:51
有了言論自由之後 【楊照】 【2005/09/23 聯合報】
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間有一個學習互助網站,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心得拿到上面發表,也可以在那裡問問題尋求協助。二○○三年二月,有一個法學院新生在討論一九四八年最高法院禁止土地房產買賣設立種族相關限制案,提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黑鬼買了一塊禁止黑鬼進入的土地,法律上該如何執行?」後面並引用了法學案例,作出他自己的解釋。
問題中用了明顯帶侮辱意味的「黑鬼」字眼,引來了一位黑人女學生的抗議。受到抗議之後,原來提問的學生於是將原來的問題連帶解釋從網站上撤走。過了幾天,去抗議的黑人女生卻收到一封匿名的電子郵件,信中寫著:「你真丟臉……自己不努力,只會到處抗議抗議,因為你害得想要貢獻自己學習心得的人,寧可放棄。你這樣做只會帶來反效果。例如說,你抗議之後,我現在更常講更愛罵『黑鬼』了!」
這封匿名信被公開後,不只是法學院,全哈佛的黑人學生群情激憤。透過電腦資訊專家的協助,法學院行政單位找到了寫匿名信的一位波蘭移民後裔學生。四月四日,法學院一年級學生齊聚一堂再上刑法課時,課堂上突然來了不速之客。一位教授納森(Charles Nesson)陪著那位寫匿名信的學生一同出席。寫匿名信的學生公開向被他攻擊的學生道歉,向所有黑人學生道歉。道歉後,納森教授提議來一場「假審判」,大家來討論寫匿名信的這位學生犯了什麼樣的罪,該受怎樣的懲罰。納森教授並建議,刑法課的教授當原告律師,他自己則充當被告的辯護律師。
- Sep 21 Wed 2005 10:35
回教徒的傲慢? 胡晴舫 2005.08.03 中國時報
倫敦發生兩次爆炸,最大的震撼是炸彈客不再來自境外,而是土生土長的英籍青年。更叫人吃驚的,採取激烈手段的移民後代竟是品學兼優、人人誇讚的乖寶寶。所以,他們問,發生了什麼事,淪落街頭吸毒賣淫的移民後代還有理由怨恨這個社會,而這些顯然對英國系統適應良好的優秀青年如何能轉過身來,打算把自己跟這個滋他養他的社會綁在一塊兒,一同粉身碎骨?
也許,文化認同終究先於國籍認同。文化跨國界,這些移民因緣際會來到西方社會落腳居住,可是他們還是活在他們原來文化氛圍之下。他們先是華人,才是美國人。先是回教徒,才是英國人。猶太人兩千年來一直在西方世界裡扮演如此一支特立獨行的文明,活在別人建立的國家裡,卻擁有自己獨立的語文與宗教,以致二次大戰慘遭系統滅種的待遇。當時,滅猶運動雖然是德國納粹發起,歐洲各國如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也不能說沒有默許的嫌疑。因此,二次大戰後,他們堅持要建立自己的國家,即使是踩在另一個所謂民族的血脈之上也在所不惜。
- Sep 21 Wed 2005 10:31
台灣不能被地球除籍 經濟日報社論 2005/02/16 經濟日報
今天開始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將使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新紀元!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份,將要齊心協力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更進一步設法在2012年將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95%以下,讓地球溫室效應惡化的「這一列失速下衝的火車」,終於開始踩下煞車;但,即使他們的努力克竟全功,還需要半個世紀,才能停下地球進一步暖化的腳步。而在人類頭一次要團結力量,共同為制止人類自毀地球的愚行而努力時,台灣不在其列,因為我們是全球唯一的「非締約國」。
台灣被摒諸京都議定書之外,不是因為我們太過渺小,我們對地球暖化的貢獻微不足道;正好相反,小小的台灣卻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22的罪魁禍首之一,以全人類0.3%的人口,卻排放了1%的二氧化碳;若就暖化效應比二氧化碳強出數千倍的全氟化碳而言,台灣的排放量更勇冠三軍,可能在全球數一數二。我們是「非締約國」,純粹因為我們在國際社會中的「孤鳥」地位;連這樣要求各國犧牲小我以保全地球的義舉,我們也無緣置喙,硬生生被摒諸門外。
被排除在外,並不表示我們可以置身事外,更不表示我們將會是全球唯一擁有特權,可以豁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責任的國家。恰巧相反,因為台灣是全球少數高度依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國家,一旦我們成為全人類中的異類,被視為唯一忽視做為人類的責任,破壞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大業的元凶時,我們的產品除了那些跟我們一樣,無視對全體人類責任的少數國家之外,將走投無路,處處吃閉門羹,到時候不僅台灣經濟將一落千丈,我們原本已是國際社會的孤鳥,恐怕更要成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
- Sep 20 Tue 2005 13:55
《開卷週報》---颶風過後,我們仍要說故事 周易正(出版工作者) 2005.09.19 中國時報
每過幾十年,總有強烈風災水患造訪紐奧良,並且在離開時留下滿園災害。於是颶風就像爵士樂、嘉年華、巫毒、紅燈區、吸血鬼一樣,逐漸成為這個城市不可抗拒的「特色」。死亡、毀壞、移居、重生,這些過程已經是當地人代代必須面對的隱憂。有些人就此離開,有些人依然留下,假裝是喝了太多著名的調酒「颶風」,默默等待宿醉自然退去。
《紐奧良法國區小說》(French Quarter Fiction)一書編者說:「火災、洪水、瘟疫、戰爭、改朝。我們依然在此,而且仍然想對這個世界說故事。」紐奧良多舛的命運,絲毫沒有阻礙她說故事的能力。豐富的活力與多國多語的混雜文化,孕育了眾多著名作家。
並非紐奧良出生的作家田納西.威廉斯曾說:「如果說我有個家,那絕對是在法國區,它提供給我的材料,比這個國家的其他地方都多。」
- Sep 19 Mon 2005 23:31
知識份子的問題 作者:昆布 遠流博識網轉載
知識份子論
艾德華‧薩依德著
單德興譯
麥田出版
- Sep 14 Wed 2005 21:16
陳文茜專欄 從愛逃向恨 2005.09.14 中國時報
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愛國主義」,原來都是受了傷的民族精神。九一一之後,有了阿富汗戰爭的續篇;阿富汗戰爭之後,有了伊拉克戰爭的續篇;伊拉克戰爭後,又有了美國面對颶風政府癱瘓的續篇。歷史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九一一成就了美國愛國主義的籌碼,賓拉登與伊拉克的形象,如此重疊,如此複視,以致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一般人們分不出真假。這一股美國愛國主義啟發美國的「愛」,更啟發受傷的「恨」,兩者糾纏不清。人們從恨逃向愛,再從愛又逃回恨。於是二十一世紀後才五年,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已陷入了文明衝突的絕境循環之間。
就像所有普通戀人的情愛關係,我們閱讀當代歷史,赫然發現在愛與恨之間,集體的國家和脆弱的個人竟然一樣不能自拔。原來一個國家或半個世界的集體情緒,與私密世界中不能超越的個人情緒,如此雷同。集體保障不了更多的思考,反而只是助長渲染式的情緒政治。
九一一發生在紐約,紐約的生活一直都不像真的,紐約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之一,就是「哦,我剛剛經過某某電影拍攝的場景」。中央公園、布魯克林橋、洛克裴勒溜冰廣場,還有SAKS Fith Avenue…所有的電影都在這裡取景拍攝,所有的紐約人因此都活得像演員。九一一發生時,紐約人分不清它是真的還是假的,那是一場新科技表演嗎?
- Sep 12 Mon 2005 21:38
讀報、評報、學作文 簡素蘭專欄(台北實踐國中老師) (20050908) 中文正紅
前些日子法院對玻璃娃娃判決事件引發社會討論。如果「民意調查」,百分之九十的國中生一如社會大眾,支持助人批評勝訴無理,也表示不會就此便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是會熱情助人。乍看之下我們教育成功,教出來的孩子既有愛心且富正義感。但是如果繼續問為什麼?孩子的答案都是「大家都這麼說」、「電視新聞說的」,這樣的理由到底是證明我們的孩子有理性富正義感?還是表示我們只是教出一群隨波逐流,對事情缺乏探求真相動力的學生?
這使我想起兩年前總統大選期間,班上學生也是藍綠分明,所以我出了一項作業:要求孩子對同一個事件,閱讀兩家以上的新聞報導,比較異同並加以評論。作業批改後發現,雖然孩子的見解膚淺、評論粗糙,但許多孩子都表示透過評論,發現「敵方」的做法也有其良善的立意,自己其實不需跟家長一樣「嫉惡如仇」。我透過這項作業,四兩撥千斤的解決原本已逐漸成形的對立氣氛,後來我又做了幾次類似作業,雖然依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不成熟見解,但孩子已經逐漸會主動探詢事件的全貌為何?也會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或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無形中也增強了理性判斷、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近我又請八年級閱讀泰勞暴動事件報導,然後再發一篇介紹清末華工賣身到美洲修築鐵路艱辛生活的文章,學生兩相比較後說:「會到異鄉謀生都因為國窮家貧,結果也都寫下血淚交織的歷史。」「漂泊異鄉的人充滿任人宰割的辛酸,只是兩百年前華工是待宰肥羊,兩百年後華工的子孫已茁壯成為宰羊的劊子手。」「原來我們都跟野獸一樣,只會弱肉強食。」孩子的反省值得大人深思。
- Sep 12 Mon 2005 11:05
紐奧良誕生的爵士樂 【楊照】 【2005/09/09 聯合報】
在卡翠娜颶風侵襲中遭到重創的美國紐奧良,是爵士樂的發源地。爵士樂怎麼來的?最簡單的解釋酖酖美國黑人從非洲帶來的特殊韻律,遇上了歐洲的音樂傳統,兩相衝擊,出現了深具感染力卻又有複雜結構可能性的新音樂風格。
紐奧良最大的特色,在於其「不美國」。美國開始於「北美十三州」,這些殖民地幾乎毫無例外,是由清教徒們遠渡重洋建立的。清教徒厭惡天主教會的繁文縟節,連帶也對音樂反感。在清教徒眼中,音樂要嘛用在天主教的宗教儀式中,要嘛帶給人娛樂麻醉,這兩回事,一樣糟糕。清教文化裡,怎麼可能產生爵士樂那樣的東西?
還好,紐奧良原本不屬於美國。紐奧良所在的地區,叫做「路易斯安那」,意思是「路易王的土地」,路易王,是法國皇帝。法國在美洲新大陸最重要的殖民地,北邊是魁北克,南邊就是路易斯安那。十八世紀末,美國開始由北美十三州朝南朝西擴張,馬上碰到的問題就是酖酖貫穿北美大陸的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其出海口控制在法國人手中。
- Sep 12 Mon 2005 10:57
張大春倡識字之議 【記者賴素鈴/報導】 【2005/09/11 民生報】
你今天,識字了嗎?
台灣的教育水平足以自豪,拿出懾人的文憑稀鬆平常,「文盲」近乎消滅殆盡,「識字」哪算回事?但要真來次「全民中檢」,恐怕成績單遠比不上英檢。
請假單上的理由寫著「陪葬」,發生在現實中的這類笑話屢見不鮮。作家張大春和他愛讀書的網友向來談詩填詞兼玩識字遊戲,近來認真當回事,每天上網出識字題,大家欲罷不能同時發現:老行當中竟有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