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認為,台獨已被當成一種政治鬥爭工具,而變成一種退步、危險的意識形態。他呼籲,台灣社會不應該花時間在這種「假議題」上面,而要把精力集中在人民的生活問題。

李登輝的看法引起深綠圍剿。但是,這些圍剿的聲音並沒有真正討論李登輝聲明的內容,而只是一味地指摘他背叛台獨。很多人甚至認為這是選票考量。這些指摘其實證明了李登輝的批判:台獨已經變成一種的意識形態,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內容。而這正是李登輝所擔心的「危險」與「退步」。

其實,李登輝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在陳水扁的親信與家人一一涉入貪瀆之後,李登輝對陳水扁政權的厭惡也逐漸加深。但是,最讓李登輝難過的還不是貪腐本身,而是民進黨以及深綠對貪腐的態度。照理說,貪腐是一種普遍的惡,是每個人都應該唾棄的。但深綠卻以「維護本土政權」為名,捍衛貪腐。為了立場,而不問是非,正是意識形態的具體表徵。

因此,李登輝在去年八月十四日就公開呼籲,以後不要再說「本土政權」,而要改「台灣主體政權」。他認為,只要以台灣為主體,從台灣的利益出發的任何政權,都是本土政權。很明顯的,他已經看到,「本土政權」已經被一些政客利用,變成一種「鬥爭工具」。而這是他所最擔心的。十月十五日,他更主張,兩岸農業要開放,互惠互利。

在威權體制時代,李登輝以他獨特的睿智與魅力,以台灣認同為號召,剷除了中國威權封建勢力,奠立了台灣的民主基礎,這是李登輝對台灣最大的貢獻。當時的台灣意識,在中國意識獨霸的年代,其實有其必要性。只是,在民主化的進程中,台灣認同開始被過渡誇大、甚至排斥異己,以至於造成社會的緊張與對立,這個過程,李登輝不是沒有責任的。他應該反省,而不是否認。

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家,在甚至可能失去過去群眾掌聲的情況下,還勇敢地站出來,修正他過去的作法。令人感佩。這其中的轉折,當然就是陳水扁的貪腐。民進黨以及深綠面對貪腐,不只沒有任何反省,還打壓各種改革的聲音,甚至還把他們當成寇讎,變成法西斯。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終於讓李登輝體會到認同所可能引發的退步與危險。這才是讓他改變立場的關鍵。陳水扁讓台灣有機會去思考過去習而不察的思維理路。

但是,從賽局理論來看,如果李登輝的宣示要有效果,國民黨或統一認同者一定要呼應,至少暫時擱置「終極統一」或「反對台獨」的論調,如此,認同的競賽與對抗才會停止。國民黨更要回歸民生議題,趕快啟動立法院被擱置的重大議題,如總預算案、軍購案、監察委員任命案等。這樣,李登輝的聲明才可望產生後續的動能,進而凝聚成民意主調。這時,台灣才能進入良性的賽局中。

認同,是一個人存在的基底,也是情感能量來源,其本身是可欲的。但是,在民主的時代,尤其在分裂的社會中,認同卻也是對立與衝突的源頭。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裡,認同應該儘量留在個人的私密情感中。公領域的論述與行動,應該尊重民主的遊戲規則,對於不同認同的人,要多寬容與尊重,這樣,才能在民主的過程中,慢慢培養彼此之間的信任與共識,社會也才能開放並不斷進步。

認同,其實並不必然危險。一個人能打開他的認同疆界,才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真正釐清與他人的「不同」,進而發現、定義自己的認同。這種認同是有機的、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過去一直都在封閉、對立的狀態下發展,才會產生退步與危險。希望李登輝的聲明能夠帶給我們重新出發的機會,也希望藍綠雙方能在這個基礎上相互尊重,慢慢形成信任與共識,進而以開放、健康的態度共同來與中國(大陸)互動對話。這是台灣解決國際困境的唯一出路,也讓台灣更有能力來面對變動的世界。這才是進步的認同。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20600299,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