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落幕的台北國際書展,往年拎著皮箱結伴前去朝聖的書友,竟都顯得意興闌珊,紛紛婉謝我奉上的貴賓券,又聞老字號爾雅出版社再度缺席參展,訝異之餘,更增添我前去「觀察」的慾望。堂堂邁入第十五屆、出版界和愛書人的年度盛事,何以在一些人心中魅力漸失?

「國際交流」和「出版銷售」是書展兩大功能。國際版權交易成果,仍待書展單位公布統計數字;國際交流並不追求立竿見影,一時難估成效,但邀請國外專家來訪觀摩台灣的「出版力」乃至民間讀書文化,是否形成一套交流模式?是否達到「深化」交流而非僅在展場走馬看花?應被好好關心一番;今年國家主題館與書店、圖書館合作,推介俄羅斯文化,延伸擴大成「台北國際書展閱讀節」,從書店、媒體、網站上的書單和介紹,有興趣者已可獲取豐富資訊,此舉展現書展的大格局,卻也帶來「不去書展現場,亦可接觸俄羅斯館內容」的弔詭,尤其現場許多論壇、演講安排在書展前四天的非假日,冷門議題加上冷門時段,台下聽講人數之冷不難預見。

書是一種商品,同於其他商展,追求銷售業績自是「天職」,如何在操作過程中凸顯品牌形象,得看各家本領,舒適的購書環境與親切的服務人員當為基本面,蒼蠅般的推銷術恐怕令不少愛書人望而生畏。多數出版社難免想在書展最後兩天的周末假日拉抬業績、出清存貨,不過當坊間書店打折文化成為常態、二手書店日漸壯大、網路購書檢索方便且郵寄到家,種種外在環境的變遷終將使得書展的「血拚文化」不如以往。

面對愛書人挑嘴的胃口,要看官掏錢買門票非易事。書展要吸引人,得更有「看頭」才行。今年的「漫畫館」想是看準青少年及動漫迷的消費力,多家出版社在展場裝置(而不只是布置)及活動設計上頗費心思,精心安排的闖關遊戲與漫畫場景實體呈現等等,營造出豐盛的嘉年華氣息。雖說這是因看得到「收成」而敢於「付出」,不過就像其多元的周邊商品規畫,漫畫出版社靈活的操作手法確可帶給其他展區一些啟發。各類主題展區的設計若有藝術家或建築師介入,或有看頭、噱頭、賺頭兼備之可能?就近參考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覽,連門票設計都可大做文章,成為值得珍藏的紀念品。

書展問題紛雜,盡善盡美的理想書展,說得容易辦起來難,然而不景氣是問題,非藉口,策展、辦展的專業大有躍進空間。書展的類型其實不止於這種大型書展,我喜歡牯嶺街書香市集的挖寶樂與懷舊溫暖,也喜歡那些飄著輕音樂、瀰漫咖啡香的優雅書店,而公館一帶、溫羅汀街區各具特色且聯結成網的獨立書店濃厚的人文氣息亦令人流連忘返。不論是實體或網路的平台,若能買到好書,且享受自在的購書氛圍,那便是我的理想書展了。

http://www.udn.com/2007/2/6/NEWS/READING/X5/3717189.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