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鄧小平去世十周年前夕,因「皇甫平」系列評論聞名的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力倡中共必須政治體制改革,學習越南模式,擴大黨內民主和民眾直接選舉層面,從村到省都應該直選。周瑞金的大膽言論,再次為中共政壇投下震撼彈。

大陸「南方都市報」報導,周瑞金表示,改革開放迄今,大陸社會出現五大問題,包括:

一、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拉大,人口增長、資源消耗和生態惡化對發展造成巨大壓力;二、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社會治安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較突出;三、政府決策不透明、資訊不對稱;四、腐敗現象使社會正義、公平受到損害;五、社會誠信缺失、道德失範。

周瑞金認為,這一、兩年來關於第三次改革的大爭論,主要就是社會公共品有效公平供應的問題,而為解決公共品供應問題,就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即權力不應過分集中。

周瑞金引述鄧小平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談話說,大陸政治制度最根本的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黨的一把手權力過於集中,這就是我們制度的弊端」。

周瑞金提出對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構想,他說,政治體制改革要共產黨來主導,分四步走,一步一步推進。第一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其內容有四:一、政府職能轉變;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三、行政機構的改革;四、加強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公示、聽證、專家論證制度,以及明確的官員問責制。

第二步即中共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在黨內建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制衡機制,尤其是「一把手」的監督。周瑞金以越南經驗為例,指越共「十大」上總書記進行差額選舉,黨內民主建設走在中共前面。

此外質詢制很重要,黨員具對上一級黨員領導的監督權利,才是黨內民主真正的涵義所在。

周瑞金設想的政治體制改革第三步,即民意機構要真正發揮民意機關的作用,除增加真正代表民意的專職代表,國會還要可以對政府包括總理在內進行質詢等。

第四步則為逐步擴大直接選舉層面,從村一級擴大到鄉鎮,代表直選可以擴大到縣、甚至到省,這個就是社會民主的推進,使中國大陸能真正成為憲政民主的國家。

http://www.udn.com/2007/2/6/NEWS/WORLD/WOR1/3717831.shtml




中國時報 2007.02.06 
周瑞金再談政改 監督一把手 逐步擴大差額選舉
白德華/北京五日電

大陸學者論政近期越來越開放大膽。關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位問題,中共《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皇甫平」幕後寫手周瑞金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黨須在憲法範圍內活動,從政務、事務中解脫,成為政治組織,而不是行政組織。他強調,越共進行總書記差額選舉不容易,中國應借鑒,從有效監督一把手起,讓中國成為憲政民主國家。

周瑞金把大陸目前的新情況概括為五大點:城鄉、東西部差距擴大;社會保障問題突出;政府決策不透明,資訊不對稱;腐敗現象使社會正義受損害;道德誠信失範現象毒化社會風氣。對這些問題,他認為:「只有通過進一步改革才能解決!」

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主張「不爭論」,但周瑞金說,「現在的問題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不爭論是鄧小平的發明,但改革發展到今天,不爭論是不行了」。他說,這幾年越來越尖銳的問題是出在公共品提供方面,「正是社會公共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公眾越來越需要一個高效、廉潔、平等參與、公平透明的公共領域」。

過去,大陸政府部門一直站在經濟發展第一線,把GDP當作首要任務,對老百姓的公共服務根本不在視野,周瑞金認為,只有有效監督政府預算,錢才用在刀口上。

「我們現在市政府自己搞預算、結算,想花多少錢便花多少。如果由議會管理,我只給你這些錢,你超過了要向我報告,給我批准,那就不會亂用。」他說,如今,政府把納稅人錢拿過來蓋大樓,這個問題靠政府是解決不了的,需要找民意機構,這就是政改需要深入一步考慮的問題。

周瑞金稍早為文引述湖南紀檢委原書記楊敏之在《我的思想回顧》一書中提出的意見,「黨須在憲法範圍內活動,從政務、事務中解脫出來,將其交由政府、事業、企業和社會管理。黨是領導一切的,但不是管理一切。黨應成為政治組織,而不是行政組織。」

他也認為「學生已走到先生前面去了」。在一篇提到越共改組後總書記以差額選舉的文章中,周瑞金說,這很不容易,但中國可借鑒,讓一把手始終受到監督,才能形成制衡和監督的效果。

談到「越南經驗」,周瑞金提出「四步走」政改。首先,實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聽證制度,明確問責制;其次,黨內民主建設,由下而上選拔幹部,形成更多差額選舉;其三,人大代表大會要成為真正議會,增加專職代表,減少退休官員比例;第四,逐步擴大直選面,從村一級擴大到省,讓中國將來成為真正的憲政民主的國家。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0600076,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2.06 
改革爭辯殊途同歸 黨應受監督
白德華

大陸二○○四年出現的爭論侵吞國有資產延續至今,改革的爭論,已演變成要不要改革、過去改革評價是不是錯了、改革總體指導思想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等,以致於周瑞金等人憤而執筆提出不能不爭論。

去年底,中共統戰部副部長胡德平受訪時,對民企的維護不遺餘力,最後也搬出「不支持民企就是反改革」的大帽;體改會研究員楊鵬直指行政、立法、司法權「大分工」,以及反腐專家鐘岩提出建立「改革試驗區」,其實都表明第三次改革爭論,已碰觸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真正建立對共產黨的有效監督。

最近,北京出版了一本由馬國川撰寫的《大碰撞──2004-2006中國改革紀事》,其中就點出了當前改革呼聲的混亂。有部分人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了,當初進行改革是被逼出來的,「不改革就要被開除球籍」,這是改革的合法性來源。但這沒法服人,如今,有些人會問,「改革真的走對路了嗎?」

其次,改革總體評價是不是過了頭?有人質疑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標準;另外,關於如何看待改革失誤,有人認為是政策設計不完善,有人則認為政策出台時機不好。但馬國川質疑,這樣看法的人很可能是「以主義掩蓋問題」,不是真正看問題。

近年來,指導中國改革的是鄧小平理論,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是不是「西方的東西太多」了、改革方向是不是因此走進「誤區」?只有「全盤西化」才是未來的出路?有些人甚至認為這已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中央應該要清理隊伍」了。

周瑞金認為,胡錦濤提的「和諧社會」實際已具「公民社會」要求的雛型。這是中共高層首次提出「社會建設」的問題,而和諧社會的目標,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就是公民社會的特徵,「只有進一步政改,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質疑與爭論其實都已聚焦在一個目標,就是直指問題核心─把共產黨放在陽光下監督,周瑞金與其他人的政治改革呼籲也就自然產生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20600077,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