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義大利當代最重要女記者兼作家的羅利安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1929-2006)於九月中在家鄉佛羅倫斯病逝,引起各界惋惜。這位生前的言論和文章總是引發諸多爭論的話題人物,身後卻相當低調:遺囑中表示不舉行大型公開喪禮,只有簡單的私人告別式讓至親好友參加。而新聞界乃至政界人士依舊紛紛表示哀悼之意,歐洲各地重要報紙也以「偉大的義大利女作家」為題大篇幅悼念這位女記者的一生,《晚郵報》並且評論:「人們可以認同或不認同法拉奇,但無可否認的,她是個偉大的作家,也是一個勇敢的女人。」出身於反法西斯的背景,法拉奇從少女時期就力爭自由權利,16歲開始記者生涯,大膽直言的犀利尖銳作風讓她迅速受到新聞界的重用,為包括《紐約時報》、《Life》、《星報》(Der Stern)、《晚郵報》等美、義以及歐洲大報採訪報導。1967年法拉奇為歐洲新聞媒體報導越戰消息,對戰爭深刻分析與強烈批判使她更聲名大噪,也讓她獲得許多訪問重要政治領袖的機會,如:巴解領袖阿拉法特、何梅尼、季辛吉、鄧小平等。其中,法拉奇在訪問季辛吉時,不但痛批越戰,還誘逼總統承認越戰是為無用的戰爭;被美國新聞界認為是當代的經典訪問,季辛吉事後評論法拉奇是「所遇過最難纏的記者」。

1973年法拉奇開始嘗試小說創作,出版了《給一個來不及出生的孩子的信》(Lettera a un bambino mai nato)、《一個人》(Un Uomo)等小說,受到好評。同時她也熱心於離婚、墮胎等社會議題,積極投入爭取女性權益運動,成為義大利女性主義的重要代言人。

在911事件之後,深受震撼的法拉奇對伊斯蘭及阿拉伯世界做出極為激進的譴責與批判,在《宗教的力量》(La forza della ragione)一書中,她毫不保留地寫出心中的憎惡,認為「伊斯蘭信仰是大愛世界裡的憎恨種子」,甚至主張應以暴制暴;引起輿論非常兩極化的反應,某些道德團體批評她是口無遮攔、根本就是言論恐怖份子。她卻依舊堅持對無法容忍的事件做最嚴厲的批評,因為她認為「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候,沉默將成為罪過,而發言則變成責任。這不僅是一種國民義務、一項道德挑戰,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強制歸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28/today-article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