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的特殊符號寫作方式,變成所謂無法閱讀的「火星文」,再轉為大學學測的考題。從命題老師的角度看,這確實是想更正學生寫作,讓學生由符號式的認知,轉向文字表述的一種方法。但它卻涉及三個層面。第一、有什麼條件,你才可能接觸到這種表述方式?第二、這種文字,誰能熟悉?誰在使用?第三、誰來為它作約定俗成的定義?如果無法定義,誰來為它打正確或者錯誤的分數?

先說條件。一個熟悉網路文字者,一定是要有非常方便的網路條件。不管是ADSL,或者直接連線,總之,它是在可以便捷且無限制時間使用網路的環境中,才可能上網路聊天室、BBS、MSN等,長時間作這些聊天的事。然後才會開始認知到這些奇怪的文字。一個家境窮苦的孩子,一個勞工階級的孩子,一個原住民部落裡出來城市上學的孩子,有這個條件嗎?如果家裡沒有ADSL,孩子怎麼辦?更明顯一點,如果家裡連電腦都無法裝設,你叫他如何去認知這種語言?

這不是一個簡易的青少年次文化問題,而是在電腦的使用中,顯示出一種社會階級的差別。這也並非台灣所獨有,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早已呈現兩極,一邊是富裕國家,不斷提倡知識經濟、知識價值,利用版權收取高額費用,另一方面是連網路都裝不上的非洲、中南美洲國家,愈來愈被國際社會邊緣化。有識者早已指出,這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為然,連一個社會內部,也呈現貧富兩極的大反差。一邊是窮人連電腦都裝不上,一邊是有錢人家不斷提高知識力與消費力,走在富裕的前端。

現在,這種考題所呈現的,難道不是在加劇這種差距嗎?設想,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為電腦使用方便而會這個題目,而窮人家的孩子不會,所以他的成績更落後,更無法考上好學校。這不是在加劇階級分化?想想中南部的農村、山上的部落裡,還有多少孩子未曾擁有自己的電腦,而這樣的考題,符合考試的公平原則嗎?

再說誰能擁有這種語言。老實說,這個考題已經設定了學生都會上網聊天。但它的前提非常清楚,擁有電腦,而且是孩子自己的電腦,否則不容易有那麼多時間上聊天室。要不然,就是有零用錢上網咖。如果這一次的考題成立,這就會迫使得父母非給孩子買電腦,讓他們上網路聊天室,好熟悉這種「可能會考」的「火星文」。

以台灣考試之嚴重,孩子很快就會被迫學習一些莫名其妙的符號,亂七八糟的拼湊,否則他們無法應考。而這也將加劇網路怪語言的風行。因為,補習班老師會說:「要學哦,說不定就是考這個。」屆時,這種命題方式到底是糾正了「火星文」的謬誤?還是加劇了「火星文」的傳佈?

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符號無法定義。所有語言文字,其意義是長久使用後,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而建立起來的。但現在這種「火星文」不是固定化的,它是隨著青少年次文化的流行,而不斷轉變。例如「粉」曾隨著電視而風行一時,但現在則已經被新符號取代。沒有人知道這些符號能存在多久,沒有人能統計它有多少,更不必說有誰可以為它定義了。沒有定義之符號,作為考題,考什麼?有什麼意義?

奉勸閱卷委員會諸君,別再硬拗什麼可以任君寫作,從寬評分了,為了減少爭議,聽從家長團體的意見,這個怪考題就當做一次教訓,對考生送分吧。以後,在命題時請別忘了,請多多從窮人、弱勢者的立場考慮,要知道不考慮社會階級、城鄉差距的命題,絕對沒有「公平」可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