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卓越計畫 大學花錢比賽? 記者張幼芳/專題報導

教育部甫告段落的大學教學卓越第一年計畫,實施以來一路招惹非議,從世新新生體驗營,被譏拿來吃喝玩樂;到暨大買輕艇,被批沒有體育系徒然浪費,到底教學卓越計畫提升了什麼?

有鑑於國內大學教育資源分配普遍「重研究、輕教學」,教育部在九十四年十二月頒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於九十四學年度編列十億元經費,由各校在去年二月底前提計畫爭取,去年五月從申請的五十四校中選出政大等十三校,給予八千萬到一億不等的經費補助。

教育部這項計畫從頒布到申請截止,各大學要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決定四年的教學改善計畫,讓許多老師直呼「荒謬」,加上計畫提出時間逢寒假,許多老師不在學校,世新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碩斌就直言:「這些計畫只是幾個老師的作文比賽。」

計畫提出後三個月,結果揭曉,荒謬劇再度登場,教育部規定獲選學校必須依照計畫使用經費,不得挪用,且必須在年底前使用完畢,各大學必須在短短半年內花掉預算,讓「作文」成真,且由教育部考核,作為下次補助依據。

各大學計畫洋洋灑灑,最常見的規畫是「多媒體化」,如開設多媒體教室、教材上線等。拿到一億經費的東吳,就將所有課程教材上網,世新也將教學課綱e化。

上個月,世新以卓越計畫學校相應自籌款,花六十萬在校門隧道添置十一台液晶電視,校長牟宗燦解釋,學校多媒體的系多,需要發表園地,卻被師生批評只用作學校政令宣導,根本亂花錢。

各校還不約而同地廣開名人講座,一時各校座談會、演講絡繹不絕,一些名嘴更是趕場忙得不可開交。演講價碼忽然變得「慷慨」,政大社會系助理教授黃厚銘說,政大這學期演講與座談明顯變多,他也應邀至有獲「卓越」的世新演講,一次五千、一次七千,但其實一般價碼是三、四千元。

辦演講,有助教學卓越嗎?世新上月舉辦教學卓越成果展,就羅列「名人大師講座」,雖然標準訂得高,須是社會聞人或學術系主任,但除了開始的翁岳生、劉朗,其餘名不見經傳,學生多時上百人,少時僅數十個,效果令人存疑,還有人在演講問卷寫「不知他在說啥,根本與主題無關!」

學校趕著花錢,怪象不只一樁。蘇碩斌舉「協同教學(請校外教師開講)」為例,學校開放教授申請,但申請一、兩次的課程都沒通過,通過的清一色都是五周以上,甚至有教授提十周,也獲通過,讓許多老師罵聲連連「一學期十八周,協同教學十周,那任課老師還教什麼?是不是該減薪?」

政大拿卓越經費規畫學程及教學助理制度,獲得許多老師肯定,但有規畫學程的老師,十一月被通知學程通過,十二月就要用完設備費、耗材費、業務費等共卅萬元預算,負責老師只好將十萬元設備費買兩台電腦,「剩下的廿萬,跟其他規畫老師很安全地分掉。」

【2006/01/25 聯合報】



暨大的錢 租「79座雕塑」擺在校園

【記者余炎昆、王慧瑛、校園特約記者陳愛君/連線報導】

經過一學期落實,暨大多數學生認為,卓越計畫能夠提供較多元的教學內容,但也有學生質疑,學校計畫缺乏統整性,而且經費運用並未透明化,有學生質疑學校未將經費用在刀口上,甚至浪費公帑。

公行系學生鄧婉玲表示,因為獲得教學卓越計畫,這學期學校提供不少新的課程,但許多通識課程都採「名人演講」的方式,課程規畫缺乏統整性,而且學生大多缺乏基礎知識,對演講的專業內容不能吸收。

暨大卓越計畫中以「提升學生生活品味及素養」的「藝術校園」計畫最具爭議,學生黃健峰認為,學校花一百萬租下七十九座雕塑作品陳列校園中,學生無法看出藝術價值,未能達到提升藝術涵養的目的,還破壞校園遼闊的景致。

暨大「藝術校園」承辦老師李健菁表示,藝術校園經費支出多用來搬運作品,租一件作品幾千元,不會很浪費。少數學生看不懂而有意見,學校將請專人針對作品逐一解說,並刊載在學校網頁,與學生進行藝術對話,薰陶藝術涵養。

國立東華大學的卓越計畫經費,較受爭議的是成立「學生學習輔導中心」。這是由研究生或大三、大四學生開設大一、大二的必修基礎科目,讓有學習困難的同學免費接受課輔,受輔學生必須在一周前於線上或親赴學生學習輔導中心登記,輔導時由小老師進行一對一教學,研究所小老師時薪是二百五十元,大學生兩百元。

但有許多同學根本沒聽過「小老師制度」,運休系二年級的王同學說,這項「福利」只有少數人受惠,未顧及多數同學權益;擔任小老師的應數系陳同學說,不少事先約定好的受輔學生會突然不來,也因此讓小老師有坐領乾薪的機會。

【2006/01/25 聯合報】


東海的錢 教「菜鳥教授」如何教書

記者楊德宜、游文寶、洪敬浤、王瑞伶/連線報導


元智大學運用教學卓越補助款,上學期首次舉辦「駐宿夜談」系列活動,邀請校內外「大師級」教授在學生宿舍交誼廳夜談,六場辦下來,平均每場只有四十二名學生參加,有些學生質疑這種活動會不會像「純聊天」,只是消化預算?

但校方強調,一學期六場夜談的總花費三萬元,邀請學者分享個人生活、求學經驗,好讓學生更了解大學生活、做好生涯規畫。

中原、東海、逢甲、高醫等私立大學也都運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開創一些新穎的學習活動,或建構教學網路平台等設施,但是學生評價不一。

中原大學「數位教學」投資近千萬購買一百架平板電腦及建置無線上網環境,老師在課堂上使用平板電腦,配合資訊講堂以及無線上網,揚棄過去傳統的黑板及白板,環保又沒有汙染。有學生認為太浪費,但學校指出,行動數位教學打破傳統授課方式,是未來主要趨勢。

上完課以後,老師將所有資料存檔,學生如有需要可以到專屬網頁,下載投影片、錄音檔、影音檔複習,學校甚至還提供攝影棚讓老師可以預錄上課內容或課後補充,校方強調這是真正的「卓越教學」。

東海大學有針對新進教授的教學能力培訓計畫,教導他們「如何教書」,也舉辦多場文史講座、藝術表演,例如邀請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演出。副校長林振東說,校方正在建立英語評量線上題庫,有廿多名教授投入,包含聽說讀寫四部分,學生可在線上題庫自學,今年打算建立日文題庫。

【2006/01/25 聯合報】


世新的錢 花「四分之一的經費」去寫報告


【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改善教學到底該做什麼?增加多媒體教室?教材上網?請大師演講?還是辦「守護神」增加學生向心力?教授說,其實有許多可以做。

列為世新卓越教學的「新生守護神計畫」,大一新生有兩個導師,學校認為應該從新生開始循循善誘,安排許多活動,但兩百萬的經費,讓二、三、四年級學生眼紅,參加老師則抱怨教學繁忙,根本沒時間陪學生。

許多學校把課程上網,或多媒體化,尤其留洋教授特愛這套,但世新大學教授李振清就說,國外老師教學像表演,投影片來來去去,反而轉移學生注意力。他認為,不應迷信多媒體教學,尤其許多學生因此變懶惰,連筆記都不抄,學習成效待評估。

為了應付教育部驗收,教授形容:莫名其妙,好像回到督學時代,大家配合演戲。有老師推估,他經費四分之一都花在做報告費用,錢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花掉了。

【記者喻文玟╱台北報導】東海大學副校長林振東指出,八十年代之後,大學教育越來越重視研究,導致「土產博士」越來越多,也讓台灣的大學教育走向「重研究、輕教學」,這是教育部推動教學卓越計畫的主因。

各校為了拚教學卓越計畫,無不挖空心思設計「卓越」構想,除了更新教學設備、廣邀名人及大師演講,在「教學」的卓越計畫上,也以各種名目訂了願景和方向,有些計畫不僅老師看了啼笑皆非,學生也不以為然。

世新大學的教學卓越計畫,有一項「誠實考試文化運動」,成立「誠實考試K書中心」,由學務處規畫讓學生負責布置、維護,還規定開放後,每日使用率要達到八成,學生五百人次。

世新新聞系學生認為,成立「K書中心」卻要套個「誠實考試」的美名,還要推動學生填寫「誠實考試文化運動問卷」,「教學卓越」像是對小學生進行生活倫理教育,計畫本身設計,就「看低」大學生素質。

世新傳播學院一名助理教授說,過去大學教育強調自主,但是在十年教改之下,大學教育落得像中學教育,推行教學「卓越」計畫,都談不上「卓越」,而是由大學做中學時代早該做的事,整個教育制度都出了問題。

【2006/01/25 聯合報】


卓越計畫還要擴大辦理 3年再砸150億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教育部去年五月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半年後傳出許多獲獎大學浪費公帑的傳言。教育部表示,已實地考評、嚴加查核,今年更要擴大辦理,由一年十億增為三年一百五十億元。

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指出,教育部推動教學卓越計畫,是為了解決大學生激增、素質低落,及教育經費被稀釋,教學品質、學生國際競爭力、就業率滑落的情況,希望透過競爭機制,擺脫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現狀,把學生當成教育主體。

陳德華表示,教學卓越計畫的目標是希望各校透過各種創意作法,同時提升老師的教學能力,及學生的學習效果,確保學生畢業後有足夠專業能力,求職不會吃閉門羹,不會出現產學供需不符的情況。

去年教學卓越計畫的參考審核指標共分五大項、廿多種,包括學校所開課程及所聘師資專長要符合系所特色及社會人力需求、應落實教師評鑑及獎懲淘汰機制、充實圖書儀器等教學資源、落實輔導學生選課及補救教學、訂定學生能力指標及追蹤改善學生就業情況等。

陳德華指出,獲補助學校引發浪費爭議的項目,通常只是該校計畫一小項創意作法,且是否浪費,見仁見智。例如暨南大學結合日月潭、埔里的特色發展射箭、馬術與划船等運動,花錢買較昂貴的輕艇,不但學生體育課有更多選擇,將來也可能帶動地方繁榮,不能隨便指責這是浪費。

至於世新大學在校門口隧道裝了十一台卅七吋的液晶電視,改造成「卓越光廊」,被學生批評太浪費,校方向教育部解釋,是為了讓學生作品有展示場所,且經費是學校自己的配合款,沒用到教育部的錢。不過,到世新追蹤考評的委員認為,校方儘管用自己的錢營造「卓越光廊」,但也應說服學生及外界,這真能推動「教學卓越」,若效果不彰,就應改弦易轍。

【2006/01/25 聯合報】


閱報秘書》教學卓越計畫

張錦弘


教育部以往的「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邁向頂尖大學」等總預算一百億元到五百億元的競爭性獎助計畫,幾乎集中補助台、清、交、成等少數研究型國立大學,遭外界批評教育部「重研究、輕教學」。

教育部因此在去年推出「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這是首次以提升大學教學成效為主的大型專案計畫,但第一年預算只有十億元,且排除師範及技職校院,共五十四校申請。

教學卓越計畫執行一學期以來,有褒有貶,例如東吳研發有「中文托福」之稱的線上國文檢定測驗,受各界好評;但暨南大學推展特色運動,花數百萬元購買輕艇,就被質疑浪費。教育部強調,今年擴大辦理,預算增為三年各五十億元,包括師範、技職等所有一百四十五所大學校院都可申請,預估三到四成學校可獲補助。

【2006/01/2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