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能否嚴肅看待後年實施十二年國教的承諾? 【聯合報/社論】 2007.02.28 03:23 am

「延長十二年國民教育將在三年內實施」。這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最新的施政報告重點嗎?非也,這是多年前的行政院長李煥所作的政策宣布,時間是民國七十八年。

政府宣示實施十二年國教,已近二十年之久。公元兩千年年初,當時具國民黨總統參選人身分的連戰,也作過同樣的政策宣布,並稱「實施時機成熟」;和今天的蘇貞昌一樣,也強調並非為了選舉考量才提出。

我們檢視這段決策過程,並不是為了唱衰蘇揆此一重大政策。事實上,投資教育自不會是錯誤的選擇,也是所有國民理應歡迎的政策。但十二年國教確係「知易行難」,容易討好選民,談了近二十年卻還做不到,可見其中必有執行上的困難,社會分歧意見尤其不易解決。當年繼李煥之後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任內,以較為緩和改良的方式,實驗免試升學的「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如今安在?號稱「取消聯考」之後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是同樣造成國三學生「帶兩個便當上學」的苦讀局面?可見,在高中就學的問題上,「十二年國教」的口號容易喊,真正的競爭壓力卻不易消除。

蘇內閣這次對十二年國教政策如果要玩真的,首先須對問題關鍵有一番務實的認識。據報載,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認為經費是最大的問題。負責規畫此案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則強調政院已編列經費,作為補助弱勢學生就讀私校的學費差額。老實說,在「窮不能窮教育」的前提下,經費問題反而並非真正的難題,在野黨在立院想必也不致太過刁難這筆預算。不過,政院把「經濟弱勢私立高中職學生學費補助」列為今年先行的目標,顯然有點小看了問題。就讀私立高中職學生最擔心的,難道是學費差額問題嗎?還是學校素質不一所造成的考大學競爭力差距問題呢?此一核心議題不去面對處理的話,十二年國教計畫仍將充滿爭議,且步步荊棘。

十二年國教政策,從形式上看,就是讓高中階段可使「人人有書讀」。但現實問題卻複雜許多倍。從民國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國中畢業生的「就學機會率」已超過百分之百;到九十學年左右,高中職及五專的核定招生名額都遠遠超過錄取人數,私校的學生缺額一年高達十萬之多。可見問題的關鍵絕非學校不足,而是每年眾多的國三學生仍在頭破血流地競爭少數明星學校。只要客觀現實和家長主觀認定上還存在著「高中好壞素質差距很大」的現象,學生就不容易安心地在社區高中就讀。更殘酷一點地說,處於經濟弱勢、地域弱勢、教育資源弱勢的學生,如果框限於不夠理想的社區高中就讀,因此削弱了升大學的競爭力,如何能稱公平?

教改實施多年以來,漸往「高中社區化」的目標推進,其實是正確的方向;但社區高中在質和量方面至今水準參差不齊,也因此仍見多數家長促使子女往明星學校「力爭上游」,致造成國中生的嚴酷升學壓力。這次蘇院長的十二年國教方案中也提出「高中優質化」的計畫,但這樣龐大的計畫,若要在全國各學區全面而普遍地落實,難道真是政院保證的二○○九年之前即可能完成?政府既然發下豪語要把全國的高中都變成「國民基本教育」,就要保證這樣的「基本教育」具有讓全國學子享受同樣教育資源、同等學校素質的權利;若不能做到此一要求,致使落戶在所謂「好學區」的學生享有優勢,而社區高中不夠理想的孩子不得不奮力申請跨區入學,則「國民基本高中教育」豈非空談?

至於國中基測在二○○九年到底考不考?政院和教育部至今說法不一,還有「全國分區辦理公聽會,廣納民意」等動作亦尚未開始。那麼,後年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的計畫到底是否已準備妥當、時機成熟,答案十分明顯;目前急得抓狂的國一學生和家長,應該要有些「自立自強」的心理準備了!

http://www.udn.com/2007/2/28/NEWS/OPINION/OPI1/3741442.shtml




12年國教 遷戶籍 學區大搬「瘋」…

【聯合報/陳逸仁/教(北縣淡水)】 2007.02.28 03:23 am


政府將於二○○九年前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相關改革,筆者有些淺見。

首先,就經費角度言,試問此項套案為何放於「大溫暖」項下,而非「大投資」項下?除非政府認為教育改革是一種比照社會福利相關的救助,否則似乎與主要先進國家放於「大投資」預算項下趨勢並不相符。

其次,就國民教育而言,十二年國民教育若非義務,而僅是權利的話,則低成就及本來就對學習無興趣的學生將仍然欠缺鼓勵機制及無意願求學;而中等程度學生反而將被迫只能選擇社區附近未必理想的學校;資質優異者,除參加尚保留的少數明星高中招生外,通常也不可能僅甘於就讀現有社區附近高中,仍然會想盡辦法能夠遷戶籍「搬學區」至理想高中。而根據相關教育研究顯示,通常家裡環境較好者孩子也多半會是成績或學業優異者為多,反而造成學生學區大搬風、想法子走後門情況。

復次,對高等教育而言,在地化應該不是重點。若真要社區產業在地化,現有終身教育體制中的社區大學及訓練課程就可以擔負該功能。反而若從大學功能為研究的角度觀察,大學應走向的是全球化,與世界接軌,而非在地化向內看;若改從大學功能為教學的角度觀察,大學應著重於培養畢業學生與社會接軌的工作實力。

最後,也許我們應該合理懷疑,此等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真正用意,應該不在於讓大學生獲得更多面向未來的能力,而僅是協助招不滿學生的大學茍活罷了。

http://www.udn.com/2007/2/28/NEWS/OPINION/X1/3741545.shtml



可憐學生政治白老鼠

【聯合報/吳驊宸/高中生(新竹市)】 2007.02.28 03:23 am


身為高中生,我真的感到震驚,教育這攸關國家未來的大事怎能如此輕言率行。

台灣教育的真正問題出自於教育經費不足和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問題。

教育經費不足的現象,並不是像一般人認為只有私立高中才會出現的問題。我就讀的是學區內第一志願的高中,但我們學校的教育經費一樣少得可憐,政府撥了錢給學校重建已損毀的教室大樓,卻沒有撥任何錢買課桌椅。很多學校的硬體設施都是靠學生家長會籌資來的。

雖說台灣已漸走向多元社會,但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還是將「成績」和「文憑」視為衡量的主要標準。這使得一大部分擁有專長但成績表現不佳的人遭到埋沒。

常常想,許多政治人物不斷嚷嚷著要教育改革,有幾個是真正為我們學生著想的?政策的擬定者多半是擁有高知識文憑的少數者,他能否去體諒那些不擅長念書考試的學生?有誰真正問過學生的意見?為什麼學生要成為政治考量下的白老鼠?

http://www.udn.com/2007/2/28/NEWS/OPINION/X1/3741507.shtml



弱勢學生認命讀爛學校

【聯合報/劉宗明/研究生(投縣國姓)】 2007.02.28 03:23 am


十二年國教,是否意味高中職不得篩選學生?如果是,學生不是要漏夜排隊擠明星學校嗎?即使少數明星學校可招生,部分明星學校也不再那麼明星,總會有某些學校大家都很想去,有辦法的家長是否要運用關說讓子女就讀好學校,弱勢學生就必須認命讀較差學校,社會公義何在?

若要用學區畫分的方式去限制學生的入學學校,公平嗎?現在各高中職的分佈並不均勻,某些區域好的學校特別多,某些區域明顯較少,硬要限制學生去就讀某區學校,顯然對這些學生十分不公平。而如果高中職仍得篩選學生,那又有什麼好改的呢?

http://www.udn.com/2007/2/28/NEWS/OPINION/X1/3741548.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