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中旬,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在中山大學舉行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因為媒體批評大學校長火速決議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一名大學副校長發言,要求教育部官員應站到第一線被汙名化,讓大學校長得保德高望重;在場的教育部高級官員立即反駁說,過去學雜費調整案受批評時,都是教育部站在第一線,那一次是大學站第一線?根據媒體報導,這個小插曲雖是「一度火爆」,最後則是「和平收場」。

但是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個小插曲其實正應了詩人布萊克的名句:「在一粒沙中,看到一個世界」,掀開了教育部與大學間綿延、糾纏的歷史關係;同時也點出我國高教體系最重要且棘手的問題之一。換句話說,類似這樣的小插曲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而是經常在發生──過去、現在,甚至於不可知的未來。幸好高教體系的人談理性、講文明,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和平收場」,但因而也讓這個重要的問題一直停留在敏感而隱晦的樣態。

教育部與大學的關係大致可畫分為兩大階段來觀察: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屬集權時期,解嚴後屬漸進分權時期。在集權時期,教育部有權指派公立大學校長、統一規定共同必修科目、審定科系必修科目;而且統一規定學雜費,並採公務預算制,統一管制大學財務收支。漸進分權時期起始點或可推至解嚴前後,但在一九九四及二○○五年兩次「大學法」修正公布後,才逐漸具體落實;各大學在校長產生、人事任用、課程制度和財務收支上有了較大權限和彈性。

在社會民主潮流、全球化風行、教育行政效能考量和大學自主意識抬頭等因素交錯、推波助瀾下,大學治理逐漸朝鬆綁途徑前進。在鬆綁過程中,兩個主軸概念:自主化和公共化及其相關作為也漸次型塑。自主化除了表現在個別大學內部重要事務,如前述的校長產生、人事任用、課程及財務等事務外;屬大學間共同而重要的事務也次第由大學為主體所組成的法人團體來推動,例如一九九三年成立的「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基金會」、二○○五年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基金會」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等。

公共化則表現在兩個面向:大學的開放和品質提昇。過去大學較閉關自守、高高在上,外人難入堂奧,更無以置喙;現今大學不僅網路資訊充沛多元,經常主動邀約參訪、殷勤接待,而且不時要承受來自各方質疑問難。另方面大學提昇品質的作為,解嚴後已不斷在進行,近五、六年更是方興未艾,舉其大者如二○○五年的「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二○○二至二○○四年的「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二○○四至二○○五年開始推動的「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以及即將定案的「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等皆是。而這幾年為提昇大學品質所進行的各類評鑑,更是如火如荼,讓各校神經緊繃,聞之色變。

大學治理自主化代表大學相關重要事務決策權的移轉;公共化代表大學成為更具決策權的主體後,以積極作為展現其相對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大學治理鬆綁的同時也代表大學治理權力與責任的移轉。大學治理的鬆綁既是時勢所趨,也是教育部與大學共同的期盼和願望,照道理說,應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才對,為何卻「啼不住」,時而齟齬?是否有解決之道?

個人有一些想法,提出來做為拋磚引玉。首先對教育部有三點建議:

第一,盡量拋棄傳統「家長式管理者」的心態及資源支配者的身段,並參酌「高等教育宏觀規畫委員會」在二○○三年報告書所作的建議,將教育部基本上定位為監督、資源取得與分配(「取得」是筆者個人所增補)與諮詢服務的角色。

第二,秉持大學治理自主化的原則,務實且開誠布公地和大學討論並釐清重要爭議問題的相關權力與責任。

第三,讓大學高度參與並周諮廣議後,訂定高等教育的短中長程的施政主軸計畫;誠懇、認真、按部就班地把「基本功」做好、做出來。

對大學方面,個人也有三點建議:

第一,盡量拋棄傳統「等待支配者」的心態及象牙塔裡精英的身段,確實體認大學教育的成敗掌握在大學手中,無人可以取代;而既擁有更大的決策權,必然要承擔相對的責任。

第二,為落實自主化,大學應在校內建構健全的民主機制以推動校務;對大學間共同而重要的事務,也應該主動積極地參與、貢獻,展現大學整體團體的自主性。在公共化方面,各大學應以更開放的態度與作為,接納各方的檢視,並建構更完整、更透明的資訊體系,俾各方容易了解、近用;同時以提昇教育品質為首要之務,善盡公共責任。

第三,建構並強化跨校性大學團體機制,內則可處理、協調大學間共同或爭議性事務,展現負責與自主;外則以凝聚大學團體意念,降低外力之干預或進行有效之協商。目前「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國立大學校院協會」及「私立技專院校協進會」的資源與運作方式均不成氣候,難以成事,必須師法英、澳等國,大事改弦更張。另外,因事因時因地制宜組成小型而同質性高的組織,如二○○六年由十二所頂尖大學組成的「邁向頂尖大學聯盟」,亦是可行的輔助良方。

以上提出標本兼治的幾點建議,或許仍無法完全解決問題,因為還有一些外來的干擾因素存在;更何況,天下事涉及權力與責任,爭端常隨之而起。但只要兩造當事的主角有誠意、有智慧解決問題,深信問題必能逐步減低、消融,大家齊心一志為教育而盡力,則教育部、大學幸甚,教育幸甚,社會幸甚。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07012900209,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