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動五年五百億計畫,對學校研究氛圍產生影響,台灣大學便已如火如荼執行,並依教育部規定,指示參與團隊在二○○七年結束後要有作品。其中對社會科學而言,這個一視同仁的速成壓力,反會有礙邁向卓越。懇切呼籲各級主管,社會科學以其性質有異,萬萬不可跨大步,應另設查核標準,步步為營。

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或人文均不同。自然學科仰賴先進儀器,遴選優秀研究生參加實驗,師生共同發表,內容精簡扼要即可,故最能保證短期有成。文史哲研究雖大不同,主要仰賴讀書思考,再將心得筆之於書,報告厚重數十倍於自然科學,可見身心付出絕不亞於自然學科,但畢竟隨讀隨想,可以隨寫,只要學有基礎,勉為因應,凡願日以繼業者,兩年內仍能有所發表。社會科學卻不然。

社會科學好比用自然科學方法去研究人文歷史課題,其研究旨趣與文史哲相通,是發自對人文社會的關懷,但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相通,鎖定具體研究對象,並遵循特定研究程序。與人文相比,社會科學思考性不足;與自然相比,其科學性不足。這種混血性質,本是歐洲學術分家過程的產物,輸往各地後,又因各社群關懷迥異,該否追求普遍法則,至今爭議不休。適逢全球化降臨,刺激文化研究勃興,再度對社會科學往科學發展形成掣肘。

社科團隊除經濟學外,一致認為田野調查重要。自然科學在實驗室裡控制研究對象,社會科學則在空間無限廣大的範圍內找尋研究對象;人文學科閱讀藏諸圖閣的經典文本,社會科學文本卻散在重山大川與窮鄉僻壤。安排研究者進入田野的協調準備重重,無法預知的意外累累,甚至涉及危險也不亞於實驗室內。單就跨越遼闊空間的時間計算,就已耗時費日。

大規模社會調查的前期準備工作浩瀚,除問題意識須反覆溝通,還須擇定研究對象社群,才能進入田野。光是怎麼進,誰進,協調起來經年累月。理論企圖愈強,涉及社群愈廣;研究規模愈大,理論與行政協調便愈困難,如此在兩年內自不應有成品。用兩年後的作品來檢驗社會科學,是強迫大家用不相關的個人研究取代團隊研究,難稱誠實,且帶來後續危機。

社會科學以社會論述為文本,在全球化下,限於語言與旅行等等限制,一般研究規模小。要追求卓越,就得想方設法跟隨捉摸不定的研究對象,一起在全球化潮流中漂泊遊走。這樣突破固定文本的大規模研究,有賴精通文本策略與語言習慣的各個在地同仁長期跟蹤,他們之間並無自然科學的共通語言,組成團隊與建立議程有賴耐心協調。查我國學術文化靈活,進入多國田野常能調適無礙,最能容納各方。但要實際組成卓越團隊,引領風氣,需要規畫,而非速成。

若五百億計畫對社會科學不能假以時日,就只好拜託大家在過去的研究基礎上,靜坐冥想各自為政,分開發表,這等於將好不容易已經集結的團隊打散。社會科學研究經費個人化以後,研究廣度深度難以增加,只是以更多工作時數換取收入的短暫提升,俟五百億計畫完成,後續發表能力反將驟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