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它必然會演變,或蕭條,或成長,那每一代作者就永遠不缺乏新的題材,新的角度觀點去書寫,因而紐約沒有,也多半不會斷根。

剛剛看完韓良露、李清志和楊澤三人題為「話說台北」的對談,允許我以事後發言的方式參與對話。

韓良露說,「世界最豐富的城市,都有最豐富的城市學,比如紐約、倫敦、巴黎……」。沒錯,本應如此。

我想絕大部份人都承認紐約大都會是一個豐富的城市,但是有多少人可以想像此一豐富的城市有多豐富的城市學?

先不提究竟有多少關於這些座城市的論著,光是有關這些論著分門別類的文獻書目,就令人震驚,足有成百上千部。不信的話,你可以上網去查。

可以這麼說,紐約城市學長年累積下來的書藉,我從參考書上得知,至少有上萬種。而且儘管不斷有書絕版或消失,但是平均每年仍有上百種問世。

此一情況至少反映了一個基本現實,就是有這麼多著作,起碼表示有這麼多人在寫。這是百家齊鳴的成果,豐富的城市之所以出現了豐富的城市學,主要是因為其民間社會有一個豐富的作者群,而且此一群體不但關心自己的城市,還根據各自的興趣能力專長,在一個自由創作的環境中費心費力動筆書寫,一而十,十而百……久而久之,豐富的城市才可能出現豐富的城市學。

百川入海,我人在紐約,也在向此一汪洋注入我的一滴水(而以中文寫作,或應稱之為我的一滴「漢水」)。

不錯,有關紐約的著作成千上萬,但是一般讀者既不會去研究什麼區域規劃法之類的專題論著,也多半不會去照顧諸如紐約一日遊之類的觀光指南,然而,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卻是紐約最豐富的城市學。它不但包括楊澤說的「古典今典」,韓之「公台北,私台北」,李清志的「空間文化」,還包括幾乎其他一切。

看你的口味鹹淡,你可以去研讀關於紐約的歷史、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以至於黑奴、移民等等這些嚴肅題目,也可以翻閱有關紐約的影視音樂、歌舞戲劇、吃喝玩樂等等主流和次文化。至於個別的大小專題,無論是橋樑隧道、河流島嶼、地質地理、環境生態、都市規劃、基礎設施、工程建築、河運海運、歷史區域、街名地名、古今地圖等等,則每個大小專題都至少有兩三本,及至幾十本著作。

如果你只需查閱年月日,又有各種大小事件的年表,且附有說明。如果你想欣賞紐約的景觀,那有數不清的名家專業攝影集。如果你有興趣閱讀以紐約人事地為背景或主題的創作,無論是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影視,那你或需參考有關書目。如果你只想對某個人物事件有一概括了解,你隨時可以參考那部一千三百多頁的「紐約市百科全書」。

讓我在此以一本書為例,來說明有關紐約的著作,可以精細到什麼程度。我手邊這部一九九○年出版的「百老匯上」(ON BROADWAY),是在介紹我住了近三十年的百老匯大道,它不但圖文並茂,大開本,更以三百多頁的篇幅逐一描述沿路兩側角一幢房樓,由南端到北端,直穿整個曼哈頓島。重要的建築,不但列有落成之年,建築師姓名,建築特色,甚至於簡短的沿革。我家那幢百年大樓也就這樣載入青史(「原百老匯紡織大樓,現稱『蓄水池大廈』,一九○七年建成,建築師弗.布郎,十二層……上有巨型女神像,大理石柱,性格強而有力……」)。

城市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當一座城市,不論為了什麼原因而喪生了某段歷史,幾乎像是一個人失去了童年或青年時代的記憶;而喪失了某段歷史的城,或失去了某段記憶的人,好比一棵大樹被斬斷了某段主要的根。

書寫紐約的作者顯然大都有此認識,其大部份著作也都因而有一個或深或淺的歷史敘述,交待一下所談主題的來龍去脈,因而讀者不但有了橫的了解,也有了縱的認識,而又因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它必然會演變,或蕭條,或成長,那每一代作者就永遠不缺乏新的題材,新的角度觀點去書寫。因而紐約沒有,也多半不會斷根。

至於台北城市學,因我人在紐約,只能遙遠地祝福,並願與任何有此心,且有此能力,並肯動筆書寫台北的作者共勉之。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1+11200611160048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