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報載,農委會有意與勞委會討論依限業限量原則,分階段開放引進農業外勞。然而農政單位卻僅考慮到農業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就準備引進外勞,錯失與勞委會一起解決失業問題的機會,更忽略造成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原因。

目前國內農業人口的平均農業收入,多數低於其他工作的收入,這是致使多數年輕一代不願接手的原因。加上台灣因天災或搶種,往往造成產銷失調,要依賴政府單位進行相關措施來設法回穩市場價格,若能透過相關的措施使得價格能維持平穩,相信應可使年輕人有意願從事農業。另外,建立產地標章與品牌制度,也能提升產品的品質並且讓農民獲得更大的收益。

再來就是仿傚日本的制度,降低一般人士參與農業生產的門檻,讓部分失業人士能夠藉此進入農業生產的環境。可以由相關的職訓單位或是即將成立的農業研究院做先行相關職業訓練,由各地方政府或農會出面向有意休耕或廢耕的農田地主統一租借土地,然後將土地出租給經過訓練的人員,並且在一段時間後依其意願,若無意願從事農業相關生產,則歸還土地並退出計畫。若有意願從事農業生產,則政府可代為向原地主洽購或是另覓新地點,讓其農業生產能夠繼續。

是政府相關的農政單位該做長遠規畫的時候了!


2005.12.28  中國時報

引進農業外勞 農民罵倒行逆施

本報訊


農委會主任委員李金龍昨天指出,國內農業勞力不足,人力老化問題嚴重,目前從事農牧業者年齡四十五歲以上佔七成二,為紓緩農業勞動力問題,在兼顧國人就業機會與福利前提下,他今天將藉行政院會,和勞委會主委李應元討論採取限業限量原則,分階段開放引進農業外勞的可行性,以解決農業經營困境,提升農業競爭力。

不過,此項措施在地方實際從事農作的代表、農民卻認為,農業經濟蕭條,農民已成弱勢族群,政府還要引進農工,政策猶如倒行逆施。

窮農民 哪雇用得起

省農會總幹事張永成認為此舉十分荒謬可笑。他強調,目前台灣並非農業人口不足,而是收成不足以養家活口,農民才紛紛外出工作。未來如果開放農業外勞,收入偏低的農民也無力雇用。

台南縣農會總幹事吳正仁認為很不恰當。他指出,由於傳統產業不景氣,目前農村回流的年輕一輩荷鋤耕作者日增,已沒有老年化問題,新一代農夫專業性程度很高,前景看好。

屏東鄉村的農田上,九成九都是老年人口從事農務工作,隨處可見老農伴著老牛耕田。六十二歲的屏東蕉農余榮習說,他只種植了六分地香蕉,工作量不多,剛好他這個「老人仔工」做。如果沒有颱風等天災,一年收成三十幾萬元,等同於工錢,如果再僱請外籍農工,不只工作量不夠,全部的收成剛好付給外籍農工而已。

余榮習又說,一般農民根本用不到外籍農工,只有幾十甲的大農場才用得到。如果政府要開放進口,限制上應該放寬,例如可以好幾個農民共同僱用一個農工,農閒時也可以外聘到其他農田,貼補支付農工的薪水。

雲林縣農會總幹事林啟滄錯愕表示,台灣從農人員已飽和,雲林縣農民數高達三十三萬多人,雖有相當的農業管理技術,收入依然偏低,若引進農民外勞,豈不奪取台灣農民的工作權?且轉移台灣農業技術給外勞,多數雲林縣農民不會支持這種政策。

林啟滄說,台灣農業在加入WTO世貿組織後受到衝擊,為了突破困境,農業開始轉型走精緻化,提昇農產品質,努力開拓外銷市場。農民正與如此困境搏鬥,政策不協助看好的大陸市場,反而要引進農民外勞,似乎是倒行逆施。

李金龍則指出,國內目前從事農牧業者 ,四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佔了七成二,比其他行業偏高許多。農委會所屬機關擴大辦理農業政策座談會及進行農業相關調查資料時,農業經營者經常反映農業勞力不足、人力老化、工資太昂貴等問題,農委會研究分析也發現確實有此問題。

農委會 評估可行性

李金龍說,國外農業發展很早就有引進外勞的例子。農委會將在兼顧國人就業機會與福利前提下,依外籍勞工政策,研究「採取補充性、限業限量原則,分階段開放引進外勞」的可行性,以紓解農業勞動力問題。至於缺工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每年需要多少外勞補充人力?勞委會官員說,等到政策確定可引進外勞後再進行評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