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大綱草案出爐,日來話題集中兩處:一是因開羅宣言延伸而來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爭論;一是分列中國史、台灣史兩冊引起割裂歷史的評論。然而,這兩項爭議非但不是重點,而且還是過度牽拖的政治反應。

首先要搞清楚,這是一份銜接九年一貫學程的新課程大綱。放在教科書市場開放的前提下,這份大綱是針對教科書撰寫者以及老師授課的原則性綱要,亦即是一種選題。受限於上課時數,大綱以通史概念選題,避免重複國中階段線性時間敘述的課程,進一步擇要深入,並非定於一尊的歷史論述。在一綱多本的結構和多元學習的管道下,教科書作者怎麼編寫、老師如何分析說明,各級歷史科考試怎樣出題計分,學生如何理解判斷,還有極大的空白。說難聽一點,台灣十年教改始終無法擺脫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習慣,單憑一份大綱就走向台獨,恐怕太高估它的政治效應。


議論這份課程大綱,必須以「歷史教育」思考為前提。相較於舊版本,這份大綱不再強調民族精神,卻花很大篇幅說明教學目的在於培養幾個核心能力:時間意識、歷史理解和歷史詮釋。它的規畫是:在一套人文時間的架構下理解過去和現在的延續與斷裂,並對「連續與斷裂」設身處地的理解,進而賦予正反意義的評價,才可能對未來有真切的展望。評價詮釋,不必然就等於歷史事實,而是出於對史料的掌握判斷,合理地分析因果關係。這個目標,對過去動輒以政治道德判因果、定褒貶、灌漿式的歷史教學是嚴峻的挑戰。走到這裡才算是台灣歷史教育專業化的開始。

這份大綱以通史粗分台灣、中國、世界史,背後的意識形態與其說是政治上的台獨,不如說是反映了「由近及遠」、「由具體而抽象」、「詳今略古」的教學順序。台灣、中國與世界間的關係如何釐清?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自己關門取國號,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與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相互運作,牽動過去百年台灣與中國的互動。這份大綱打破過去中西歷史分隔兩線的作法,將近現代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發展鑲嵌進世界體系的脈絡下討論;這在歷史教育上是個新嘗試,也可說是這份大綱的精華。

過去歷史教科書強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孫文蔣介石」一以貫之的道統觀,敘事重點在「詳古略今」。對應於中共文化大革命的時期,台灣歷史教育偏重在中國上古三代,以示為中華文化傳統的正統代表。蔣經國時代,在本土化政策下,歷史課本堅持正統性的敘述脈絡裡,出現鄭成功、劉銘傳治理台灣,乃至十大建設等議題。有限的篇幅裡過分放大了鄭成功、劉銘傳的事蹟,卻相對忽略了日本在台統治五十年的歷史。歷史教育從彰顯政權正當性而充滿虛擬政治神話的「詳古略今」形態,轉變成反省當下處境的「詳今略古」,是一段漫長的歷史意識發展過程。歷史教育終究得回答「我們在這個時空下何以如此?」而這提問必須出自真實生活的歷史經驗。台灣並非只受中國、日本的影響,同樣也承受全球化浪潮衝擊。與其對詮釋空間不多的開羅宣言作蝸角之爭,不如針對綱要中所反映的全球視野多所討論。

不論如何吵嚷,有甚麼樣的歷史研究生態就會有甚麼樣的歷史教育,舉世皆然。不管有無共識,這份大綱反映現階段台灣歷史學圈對「歷史」、「歷史教育」、「歷史意識」多層次的理解和研究取徑。以個人管見,這份大綱裡,中國史議題要以更細緻的概念提問,台灣史集中在日治及遷台後還有很多研究空白,而世界史無法避免地偏重歐美,對當代引發巨大文明衝突的伊斯蘭世界仍然著墨不多。

老實說,學生早習慣用搜尋引擎,在各種網路、BBS上的討論,台灣地位未定論哪裡是禁忌,與其讓學生從網路上吸收一知半解的知識,何不在課堂公開討論?面對政治爭議,到底是大人還是學生在害怕?我們又憑甚麼低估高中生歷史思維的潛力?

(作者為德國畢勒菲德大學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guHistoryAlumni 的頭像
    FguHistoryAlumni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系友會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