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陸家嘴的浦東南路大道上,放眼望去,世界知名的銀行都在此設立據點。給人的感覺是,大陸市場屬於世界的,強攻未必有成,但猶豫觀望者,則毫無機會。

在一棟氣派的新上海國際大廈前,記者看到「華一銀行」的標誌,它是目前唯一在大陸開業並具有台資背景的中外合資銀行。全行人數二百六十多人,台灣幹部二十多人,是台灣金融專業人員集中之地,「台灣經驗」在華一顯露無疑。

服務品質 就差一點味兒

來自台灣的副行長林大鎰說,和本地銀行相比,華一的優勢在於服務理念和產品創新。不能否認,這幾年本地銀行學得很快,服務品質有所提升,但台灣的金融服務「發自內心」,視服務為當然;本地銀行則「來自學習」,有一種被迫味道,客戶的感受自然不同。

至於產品創新,不是指推出新的延伸性金融產品,這需要申請報准,難度很大,而是在現有服務項目上進行「包裝」,比如放款,本地銀行是以債清放貸為原則,沒有循環信用的概念,外資銀行實行之後,本地銀行起而效法,看到不這麼做,客戶早晚會流失。

彰化銀行昆山代表處首席代表紀榮年亦有所感,稱本地銀行以往沒有VIP的服務觀念,跟著外商學,現在也有了。

不過,華一銀行的經驗只能算是台商中的「特例」。目前台資銀行在大陸僅能設立代表處,在上海有七家,不能正式營業,每個代表處平均三至四人,每天忙著和台商連絡,無暇東顧,和當地銀行沒什麼交流,自稱談不上「台灣經驗」。

政策限制 台資銀行受累

說著說著,一股怨氣發在民進黨政府身上。一位代表說,客戶都跑到大陸創業,銀行竟然不能跟進,綁手綁腳,最後吃虧的還是台灣自己。上海當地媒體日前披露,二○○四年大陸實施宏觀調控,台資企業普遍遭遇貸款難題,如果沒有台資銀行代表處的「地下救援」,很多台商可能就要垮了。

隨著大陸加入WTO臨滿五年過度期,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勢所必然,且近期中共即將通過《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鼓勵外商在大陸設立獨立法人機構(如子銀行)。一些金融代表指出,這應該是台灣金融界的最後一次機會,不能把握,台商業務將被外商銀行搶去,結果將是台灣金融業的災難。

嚴格說,台灣金融經驗在大陸發揮作用,主要是去年以來,大批台灣金融專業經理人和理財專家登陸上海,為外資銀行提供「高級人力資源」。由於兩岸同文同種,文化相近,且台灣人力的「性價比」(性能好,成本低)高,和歐美和香港同級專才相比,薪資待遇相差一半,台灣金融專才深受外資銀行喜愛,自然也不奇怪。

和海龜(大陸海外歸國留學生)相比,台灣金融人才亦有優勢,因為後者大多擁有台灣金融市場的實戰經驗,海龜派則以文憑入行,本身就缺乏現代管理背景,心態上和本地人一樣,甚至有些孤芳自賞,對公司的忠誠度較低,容易為蠅頭小利而跳槽。

證券發展 重演台灣經驗

台灣金融業真正對大陸產生影響的是證券商。元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翁基能說,他們很早看到台灣股市的經驗和發展歷程,會在大陸重演一遍,且台灣在法律淵源上屬於大陸法系,香港則是英美法系,因而更容易被大陸視作取經對象。

果不期然,大陸從證券法的制定和修改,到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的引進與更迭,以及新基金產品的開發引進等措施,都能看到「台灣身影」。翁基能說,當地政府和學者曾向他們索取有關台灣經驗的資料,作為研究參考,即可說明台灣證券業的發展經驗對大陸的影響。

不過,可堪慰藉的背後,其實隱藏巨大的危機。接受記者採訪的台商當中,均對台灣「經驗值」的快速消失感到憂心忡忡,一方面本地金融業者追趕快速,另一面台商因政策而裹足不前,眼睜睜看著機會喪失。

一位代表說,現在本地銀行和台商逐漸熟識,萬一台商業務被大陸銀行搶走,對台資銀行來說情何以堪。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05+112006112300080,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