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無米樂》、《石頭夢》到《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台灣紀錄片的觀影人潮始終不退,票房有時更勝劇情片。紀錄片拍攝在台灣儼然為熱烈的文化實踐,常為低成本、自資及配備輕便的電影製作者所選擇,當然包括學生族群。

「紀錄片是影像入門的練習。每個人發現有趣的事,都可以拍攝下來。」輔大影傳系三年級學生蕭又禎表示,他和他的同學李立邇、羅仲希、張培倫合力製作《咱的老師是運將》,獲得「微笑319」影像故事徵選賽的紀實短片組首獎,優等獎由影傳系二年級學生羅敬銘、楊國瑋、譚詠甡、潘詠怡以《慕懷樹上的孩子》一片獲得。

「微笑319」由天下雜誌主辦、公共電視協辦,以紀錄台灣319個鄉鎮的生命力為活動主旨。《咱的老師是運將》紀錄台中清水鎮上的計程車司機吳永行,他憑著自學的毅力和對母語教育的熱忱,成功考取國小台語教師的師資,完成從小立志當老師的夢想。

導演李立邇表示,「尋找拍攝題材的過程中,動員了許多親朋好友集思廣益,此次的拍攝主角就是由室友朋友的爸爸……輾轉得知,符合正向、貼近台灣鄉土的主旨」。拍攝的過程尤其辛苦,連續五天的跟拍,按著主角的生活作息,時時注意他的動態,才能拍出中心人物的生活原貌。最後,總共拍攝了14卷60分鐘的帶子,又花了比拍攝多一倍的時間,來剪接和鋪陳畫面,換得五分鐘的精華。

「短短五分鐘當然無法完整表達一個人的一生,現實生活遠比畫面呈現的多更多」,羅仲希表示。這樣的感觸同樣發生在《慕懷樹上的孩子》的拍攝組員身上。「慕懷樹」一詞,來自泰雅語的「慕懷樹.巴萊」,意思是「感謝您」,說明了這是一部紀錄原住民的故事,主要內容是台北烏來鄉的青年組成慕懷樹樂舞藝術團,傳承他們的歌舞文化。

導演羅敬銘說,「一般遊客對烏來的印象僅有溫泉和著名的幾個觀光景點,少有人深入烏來山區,了解泰雅族鄉民的生活面貌,介紹他們就是我們的拍攝目的」。

近一星期的拍攝作業,他們見識到原住民的好客、樂觀的天性,這讓來自香港的譚詠甡、潘詠怡感到新奇,大呼「真的是第一次看到原住民」,但同時,他們也觀察到台灣社會的城鄉差距,「如果沒有飯店業者贊助慕懷樹的成立,許多原住民只能隨處打零工,生活將是更加困頓」,這讓羅敬銘不免憂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154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uHistoryAlum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