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是文化品位很高的城市,精美的雕塑藝術品遍布街頭、路角、廣場、園林、橋樑、車站和房屋內外,令我們大飽眼福。
在筆者較仔細觀賞過的雕塑作品中,最巨大的是冬宮廣場中央的亞歷山大紀念柱,它高四十七點五大米,直徑近四米,用整塊紫紅色花崗石雕成;最神奇的夏宮水池中的參孫與獅子搏鬥的塑像;印象最深的是彼得大帝騎馬像和普希金夫婦合像。
彼得大帝騎馬像屹立在聖彼得堡的十二月黨人廣場。以前,我曾透過普希金的名作《青銅騎士》的詩行想像過它的模樣,現在身臨像下,才領略到它丰姿的壯美。彼得大帝披著戰袍騎著駿馬,昂首眺望前方,右手向前微彎地伸出,似在下達作戰命令。他胯下那正欲騰馳的駿馬前雙腳已凌空躍起,左後腳卻踩著一條扭曲的蛇,表明它正把罪惡或敵人壓在腳下。駿馬下那塊淡紫色的巨石線條簡潔、棱角分明,給人以堅實有力的感覺。三者完美地合成一體,將這位心懷大志的帝皇的豪邁氣概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這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難怪普希金當年滿懷激動,歌唱它「喚起俄羅斯發奮圖強」。
這座雕像是彼得大帝的外孫媳婦葉捷卡琳娜女皇建造的,設計者是法國人法爾科內。這位異國雕塑家應聘到來之後,決心塑造出「我的主人公必須有自己的特點」的作品,十二年來為此含辛茹苦;儘管經常受到由女皇派來協助工作的貴族別茨斯基的無知干預,但他矢志不移,找了一位形貌酷似彼得的將軍騎著駿馬一次又一次躍上由人工壘成的土丘,求取人和馬的生動情態,進而精雕細刻,終於取得滿意的藝術效果。可是在竣工前不久,他實在再也忍受不了別茨斯基的橫蠻,在銅像的一條衣褶刻下「法爾科內造,巴黎人,一七七八年」的筆跡,並寫了一封直率的信給女皇之後就悵然離去。女皇並沒有把他放在心上,塑像舉行隆重揭幕禮時沒有邀請他參加。因此,許多後人在這座世界名雕面前,既讚嘆法爾科內的超人才華,也不由同情他的遭遇。
普希金是俄羅斯最受尊崇的詩人,人們為他樹立了多座雕像。過去筆者欣賞過幾幅有關的攝影圖片,無論是坐著沉思或站著朗誦的形象都栩栩如生;這次訪俄,在阿爾巴特街五十三號詩人故居的對面,卻有幸地瞻望到富有生活氣息的他倆夫婦的合像。普希金穿著燕尾服,娜塔麗亞披著婚紗,兩人俊美的臉龐流露出虔誠和陶醉,攜手緩步而行,不知是進入教堂舉行婚禮還是婚禮結束後步出教堂。創作者將詩人的幸福感定格下來了,然而卻喚發出人們的沉重嘆息。六年後,來自法國的流氓丹特士瘋狂地追求娜塔麗亞,社交圈裡流言四起,詩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譽而提出決鬥,不幸死於對方的槍下。這座雕像雖然與詩歌無關,但久久縈迴於我的腦際。
最集中展現雕塑藝術的場所是莫斯科的新聖母公墓。這個墓園是政治家赫魯曉夫、莫洛托夫,文學家契訶夫、果戈里、阿.托爾斯泰、馬雅可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芭蕾舞大師烏蘭諾娃,畫家列維坦,衛國戰爭的英雄卓婭和她的弟弟舒拉,斯大林的夫人阿利盧耶娃等名人的歸宿之地;中共的早期領導人王明也埋葬在這裡。扶疏樹影下的座座墓碑,大都是根據墓主的生平、個性的特點,採取現實或象徵的手法來設計的,因而異彩紛呈,簡直是雕塑藝術博物館。 赫魯曉夫的墓碑最能發人思考。這並非因為墓主生前曾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重要職務,而是因為他與設計者的恩怨軼事和墓碑的高度概括力。一九六二年,身為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在一個展覽會上看到現代派雕塑家和畫家涅伊茲韋斯內的作品,很不滿意,當場予以極其尖刻的諷刺,說「驢子尾巴也能畫出這樣的東西」。這位藝術家憤怒了,不顧對方是全蘇最有權勢的大人物,馬上反駁說他不懂得藝術,但事後也沒有受到什麼迫害。更令人意外的是,赫魯曉夫死前竟叮囑家屬請曾被他諷刺過的人設計墓碑。涅伊茲韋斯內用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創作。墓碑是一個由四塊黑色大理石和三塊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框架,象徵墓主既有功也有過;而上方那塊是黑色的,似乎是表現最終被趕下台的結局。置於框架中的墓主的頭像形貌逼真,表情似笑非笑,是否暗示墓主並不在乎人們對他的種種議論? 阿利盧耶娃的墓碑最令我們同情。它用白色大理石來雕造,上半部是墓主的半身像。阿氏滿臉憂鬱地以右手掩著胸部,似乎是心懷不滿卻難以訴說。因它曾被破壞,所以用鋼化玻璃箱子蓋著,這是有礙觀瞻的無奈之舉。阿氏雖貴為全蘇第一夫人,可是受到丈夫的嚴重壓抑,活得很不愉快,三十一歲就自殺身亡;而某些憎恨斯大林的人竟不分青紅皂白地「恨屋及烏」,致使她的遺像被粗暴對待,冤哉!
(《走進俄羅斯》之五,全文完)
http://www.takungpao.com/inc/su/su_bigPark.asp
- Sep 17 Sun 2006 17:23
動人神魂的雕塑藝術/楊光治 2006年9月17日 大公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